天天看点

没有高考,古人如何改变命运?细数中国选拔人才的8种方式

作者:飞春探微

一年一度的高考,明天开启。作为大陆选拔高等教育人才的主要方式,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以来,至今已经实施了47年。

从形式和内涵上看,实施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与现代高考多少有些相近之处,一次考试足以改变人生的命运。

那么,在没有科举和高考的年代,政府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

没有高考,古人如何改变命运?细数中国选拔人才的8种方式

1,世卿世禄制

这是在春秋以前的主要选拔制度。天子赐封,官职世袭,俸禄世袭。

这是因为,在早期国家形成中,需要有一个稳定而忠诚的统治集团来支持君主,世卿世禄制能够确保贵族阶层对君主的忠诚,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对外征服。

比如,春秋时期的晋国,有六家卿大夫家族(赵氏、魏氏、韩氏、智氏、范氏、中行氏)轮流执政,这些家族的成员可以世袭卿位,形成了强大的世卿集团。

从西周到商鞅变法,这一制度大约存在了600多年。

没有高考,古人如何改变命运?细数中国选拔人才的8种方式

2,察举制

这是从汉代开始,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度的先河。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主要由中央的三公九卿、郡守、列侯以及地方上的高级官员,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当中选拔人才。在道德、品行、才能方面,符合当时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才能入朝为官。

没有高考,古人如何改变命运?细数中国选拔人才的8种方式

当然,选拔也是有一套严谨程序的,包括推荐、考察、审核、考试等,层层上报。

选拔标准,主要看意识形态是否端正——儒术取士,即儒家以外的人才均不察举。

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出身寒微而才智超群的东方朔、家境贫寒而胸怀大志的班超……都是察举制的受益者。

3,征辟制

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拔、遴选。同时,皇帝和高级官员,也可以自上而下进行直接的征招或聘任。

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与察举制相辅相成,作为补充。很明显,这要求被征召者,早在被征之前,在当地就必须是很有名望的IP了。

司马相如因文采卓著,被光武帝刘秀征召入朝,成为郎官;匡衡因对《诗经》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而被汉元帝征辟……

没有高考,古人如何改变命运?细数中国选拔人才的8种方式

4,九品中正制

经历了汉代的察举和征辟,人才的选拔有了成熟的模式。于是,朝廷就设置了一个专门的官职,专门负责对一个地区的人物进行品评,这个官就叫“中正官”。

它由朝廷任命,不受地方势力的干扰,是一种人才选拔的革新和进步。

为了精准推举人才,中正制根据家世、德行、才能等不同标准,将官员职位和士人划分了9个品类,所谓“九品中正制”。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七品官、九品官、正三品、从二品等。

曹操的“唯才是举”是九品中正制的萌芽,而曹丕在位时,正式确立了此制度。

没有高考,古人如何改变命运?细数中国选拔人才的8种方式

5,军功爵制

文能定国,武能安邦。秦朝时期,通过军功来选拔官员,主要选拔有军功的人担任官职。

从战国到秦汉,因军功制而受益成为国家重要栋梁的名人,不胜枚举。吴起、孙膑、白起、王翦、赵奢……沙场驰骋,名垂青史。

6,考选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霸天下,都十分注重储备人才,一些小国开始尝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考试内容可能包括经书、法律、政策等。这种制度,旨在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官职,而非仅凭家世背景。

对没有官职的才学之士,给予生活学习的充分保障,日后成为其顾问和幕僚。这就是诸侯的养士制。

日本国的诸侯,一直保留到明治维新,他们的养士制度,发展演变为了一个庞大的阶层,就是武士。后来左右了国家的发展变革。

没有高考,古人如何改变命运?细数中国选拔人才的8种方式

7,游说自荐制

在春秋战国时期,考试制度未实行,而国家——尤其面临战争兼并隐患的分裂的小国,急需高效的人才任命方式,这时,许多有才能的人,就通过游说诸侯或各国大臣来获得政治地位。

所以,当时游说成风,苏秦、张仪、毛遂、蒯通,凭一计策一言谈,三寸不烂之舌,就能取得信任,走向仕途。

没有高考,古人如何改变命运?细数中国选拔人才的8种方式

8,考试制度

从隋朝到清朝,经历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后,中国人已经形成学优则仕的社会共识。

民国选拔人才,就实行了文官考试制度。这包括高等文官考试、普通文官考试和特种考试。

高等文官考试由考试院举办,及格者分发中央和地方机关以荐任级任用。普通文官考试由各省举办,及格者由举办单位以委任职分发到考地各机关任用。(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