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明朝土木堡损失掉了京军主力,中央还没有对地方失去控制?

作者:小狗乌吉

土木堡之变之所以广为人知,主要还是因为明英宗御驾亲征反被敌俘,毕竟这样窝囊的事,纵观中国古代几千年,也没几件了。不过,对比北宋时的"靖康之难",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却与之大不一样。同是皇帝被掳走,北宋直接亡国,之后虽有南宋立国,但也是偏安江南,苟存半壁江山而已。而明朝,面对御驾亲征失利,皇帝被虏,北京被围的"绝境",不仅守住了都城,还守住了江山,国家也没有因此分崩离析,实在是令人惊奇。

为什么明朝土木堡损失掉了京军主力,中央还没有对地方失去控制?

为什么明朝土木堡损失掉了京军主力,中央还没有对地方失去控制?

1:朝代的正统。作为汉族建立起的朝代,想要推翻明朝可不容易。为了稳固天下局面,朱元璋就把自己的儿子全部封为藩王。这个制度在明朝一直传承下去。朱棣之后,全国各地的藩王,他们拥有的实力比较小,加上他们都是明朝朱家人,朝廷又不削藩,他们干嘛要造反?土木堡之变只是失去中央军,朝廷的威望还在。加上有了靖难之役的事例,地方藩王也不敢轻易走这条路。

为什么明朝土木堡损失掉了京军主力,中央还没有对地方失去控制?

当于谦率兵誓死保卫京师时,他的做法让许多藩王敬佩。当北京保卫战成功时,新的皇帝也继位,明朝也进入正轨。其他藩王也看到朝廷的实力和决心,自然没有起义的野心。说实在,朱棣的起义,给了之后的藩王很大影响,朝廷有意防止藩王的起义,藩王为了明哲保身,自然不敢走这条路。

2:起义时间不合理。一个朝代,起义的时间,肯定是末期。毕竟朝代的末期,朝廷腐败,天下局势不稳,内忧外患,这才是起义的最佳时间。到朱祁镇时期,明朝也就处于中期。也就是说,当时的明朝,国力还是很强大的,朱棣留下的家底还很厚。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才开始衰退。即使是这样,一个藩王想要起义成功,困难还是很大的。

为什么明朝土木堡损失掉了京军主力,中央还没有对地方失去控制?

3:明朝的制度。在明朝的行政体系中,有着完善的制度。朱元璋时期,可分为武将和文官两方面。武将由藩王掌握,文官是朝廷派遣的官员,用来治理民间。在地方行政划分中,有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府、州、县三级;再往上,就是布政使司。

在朱棣之后,藩王基本没有什么实权,他们也成为朝廷的寄生虫。只负责享受生活,能力怎样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中。在完善的体制下,想要起义,除非明朝社会到了无法运转的地步,不然很难成功的,稍有不慎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纳税中,朝廷规定,纳粮为二十万石为上府。不同的纳粮,划为不同的府、州、县。哪一年不上交赋税,朝廷很容易查出。因此,想要起义,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起义也难以成功。想要成功起义,就得屯粮,积累实力,可这样,也容易被朝廷发现,这都限制藩王的起义。而藩王也不能过多交往当地的富豪和官员,否则被定义为勾结叛乱。

4:藩王的实力和位置。从实力来看,每个藩王自身的实力有限。尤其是朱棣之后,藩王拥有的兵权遭到削弱,这也是朱棣防止藩王的造反,加上藩王不得随意离开自己的封地。否则就被定义为密谋造反。

而不同的藩王,受到的限制也不同。尤其是在中间的藩王,他的起义,容易受到周边藩王的压制,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拿什么起义?

而远在边疆的藩王,他需要一路打到北京,但这距离太远,困难大很多。毕竟不是每一个藩王,都有朱棣的实力和天赋,以及机遇。在藩王互相制衡的情况下,谁也不敢轻易起义。加上实力有限,能不能打到北京还是个问题。

从这些因素来看,都限制藩王的起义。想要成功起义,脱离中央的统治,这些藩王还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不能离开自己的封地,严重的话,就会遭到朝廷剥掉爵位,成为囚犯。加上朱棣削掉藩王的兵权,没有实力的藩王,又如何起义?因此,哪怕明朝失去主力军,依旧有能力控制全国各地。

朱祁镇就比较惨了,明朝不要他了,瓦剌也嫌弃他只吃饭不干活,一时间朱祁镇没地方去了。

后来也先想了个绝招,1年过后,他居然把朱祁镇给送回去了!好家伙,这不是让人家哥俩内斗嘛!果不其然,朱祁钰将朱祁镇幽禁在南宫长达7年时间,朱祁镇好不凄凉。

为什么明朝土木堡损失掉了京军主力,中央还没有对地方失去控制?

7年后,朱祁钰病重且无子,那帮见风使舵的家伙,立刻又把朱祁镇弄出来复位。此后的朱祁镇长期纵容这帮有拥立之功的大臣,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大明的盛世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总的来说,当时大局不乱,瓦剌只是来“讨公道”,或者说是敲竹杠。皇帝虽然被俘,但很快有了继承人,朝廷不乱,下面将领没有人敢造反。

为什么明朝土木堡损失掉了京军主力,中央还没有对地方失去控制?

再说明朝各地将领都是受过忠君思想教育的,当时不是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时代,他们不是没有文化的野蛮人,对皇帝还是忠心耿耿的。

明朝当时的情况,跟崇祯统治时期不一样,政权还没有腐败到病入膏肓的地步,政府还没有失去人心。地方军队拿的都是政府俸禄,没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造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