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作者:蜀山史道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前言

明朝时期,江南士绅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常常让朝廷感到束手无策。然而,到了清朝,这些桀骜不驯的士绅们却突然集体沉默,仿佛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反抗之力。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清廷能够如此轻易地压制住这些士绅?是高压政策的奏效,还是巧妙阴谋的得逞?

清朝到底使用了怎样的手段,让昔日的顽固势力纷纷低头认输?在这背后,隐藏着一段怎样鲜为人知的历史?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奏销案定位

在清军攻陷北京大顺之师后,满清政权最担心的就是仍在国内各地活跃的明朝遗老遗少。他们中间不乏许多拥有雄厚实力的江南士绅,如此集团一旦聚集力量,必将对新兴的清朝政权构成极大威胁。

因此,一场针对全国各地士绅阶层的镇压行动就此拉开了序幕,这就是后世有名的"奏销案"。奏销案虽然最终只是一场比较温和的"清算",但其影响绝非浅尝辄止。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奏销案对明清及其后承袭下来的中国社会阶层关系和结构变迁,可谓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满清初年那些惊心动魄的"大屠杀"。

可惜由于清廷有意回避,对这段历史存而不论,导致奏销案的许多内幕至今仍是模糊不清。

幸而还有当代一些博学有识之士,如孟森先生对这段过往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让我们借助他们的研究成果,对这段往事作一回顾。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奏销案缘起

所谓"奏销",其实就是各省分别每年向中央报告一年赋税征收、拖欠等财政情况的文书。清政权初立,朝野扰攘不安,加之战乱年代财政亏空,国库空虚。

为了敛财御守,顺治帝决心对全国范围内拖欠朝廷粮赋的要犯严惩不贷。于是在顺治十六年(1660年)各省巡抚向中央报上的奏销账册中,清廷就发现有大量没有缴纳的欠款记录。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江南地区,尤其以苏松常镇四府最为突出。这个区域不仅是明朝遗老遗民的大本营,更是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文化底蕴最雄厚的地区。

固有的士绅阶层在此扎根已久,与地方官员亲如一家,他们凭借科举功名垄断了大量资源和特权,在朝则左右宫廷,在野则指点时局,是当之无愧的上流社会。

然而随着明清更替、战火纷飞,苏松常镇四府地区的士绅们又岂止拖欠粮赋这么简单。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当了一回官的钱大家,一走了之;念过几年私塾上学的穷书生,一旦考不上功名也就止步于此……这些富不甘贫、穷不甘富的阶层,素来被称为"败绅""残绅"。

而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除了经营祖产,就是靠欺压百姓和逼榨赋税了。在大明王朝,无论他们如何为非作歹,朝廷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忍。

毕竟江南士绅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太大,稍一冲撞就可能酿成大祸。满清当朝却非同小可,在他们眼中这帮儒生文人和暴发户豪绅又算得了什么呢?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终于,在顺治十七年(1661年),清廷决定对全国各地拖欠粮赋的"刁民"严惩不贷,苏松常镇四府自然成为主要打击对象。

时任江宁巡抚的朱国治更是清廷的重臣,以一介汉军旗人身份建立了不少战功,处置"刁民"自然手段了得。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我身滥好人家,恩威并施无所惜"—— 奏销案爆发

顺治十七年三月,朱国治在奏销账册中,就苏松常镇四府的拖欠粮赋情况作了极为详尽的汇报。他认为久拖不纳乃是胥吏和地方士绅勾结所致,于是痛下决心,要对地方士绅严惩不贷。

就这样,自五月份起,朱国治以巡抚身份集中全力对付苏松常镇四府的乡绅,不分家资大小,一律剥夺其士大夫身份。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最先成为箭靶的是有官身的张玉治等2171名乡绅,还有在府学里挂了名号的史从哲等11346名书生。他们功名被朱国治一并开革,眼看就要从上流社会降格沦为草芥。

接下来轮到全苏松常镇四府的散处乡绅遭殃,谁有些名气和地位,通通抄了家底,一贫如洗。人过中年或年逾古稀的士绅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束手无策。

家道中落的愤懑,再加上从小被灌输的儒家士人傲气,让他们决不能善罢甘休。于是遍地开花的哭孔庙活动随即展开,一时间江南上下哭声遍野。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士绅们企图借此引起舆论,让清廷不得不听从民意息事宁人。然而清廷对于他们这套老把戏早就看透,反而认为此举已经构成了对新政权的公开挑衅。

于是在朱国治更进一步的奏请下,清廷迅速做出反应,将组织哭庙活动的十八名文人诸如金圣叹一并捕拿,经过一番简单审讯便一律处死。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就这样,顽固的江南士绅们终于意识到,满清人和往日的明廷大有不同。不仅丝毫不把他们的阶级地位和文化资本放在眼里,而且更是对他们处心积虑,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

无奈之下,江南士绅们只得忍痛交出了多年积压的拖欠款项。然而清廷并未因此而心满意足,反而对付的力度更加狠厉,把奏销案进一步升级。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要求被革去功名的士绅们当场放弃家产,变成一个阶级 ;对于家底丰厚拒不缴纳的顽固分子,则行之以暴力逼债手段,鞭笞威胁、扣押家眷、抄家变卖,手段之残酷令人发指。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整个江南就向来骄傲自给的士绅们统统被扫地出门,人人噤若寒蝉。有的家产散尽,被迫沦为乞丐;有的为了不受屈辱,干脆拿起行囊逃往外乡……昔日叫嚣维新、驱除鞑虏的振臂一呼,全都化作一场闹剧。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奏销案在江南迅速收拾了士绅阶层残余的气焰。不过,朝廷并未就此止步。根据龚鼎孳康熙年间的上书可知,奏销案其实是一场发生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平叛行动。

虽然在其他省份未达到江南地区那般震撼人心,但是通过武力和经济双重手段,清廷终于在顺治后期和康熙初年,一举铲除了大部分遗留下来的明朝遗老遗少。至此,满清终于扫清了最后一股顽固的反清势力。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惩戒有加,仁慈亦在

不过,即便出手如此狠辣,清廷也未置士绅于绝路。眼见江南一地由于奏销案而士绅集团已经基本被瓦解,清廷在康熙年间稍微收敛了些余威。

对于那些已经缴纳清白身家的遭难者,康熙帝准许他们以高昂的"捐纳"费用来重新买回功名。然而即便如此,终生蒙冤的被革绅士们,依然大多过着家贫如洗的生活。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相较之下,奏销案中最大的受益者却是清廷自己。靠着这一轮大肆敛财,满清不但把国库充盈,而且更为长期着眼,一举瓦解了江南汉人的主要权力中枢,确保了满清政权的长治久安。

但是,奏销案并非一无遗憾。单凭廷杖法力,终归治标不治本。士绅们蓄积已久的那股傲慢的民族主义情绪并未因此而磨灭,反而愈演愈烈。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凭借熟读经书的优势,清统治阶层很快就发觉,汉族的儒家思想有可能成为新朝阻碍推进的最大绊脚石。因此,一方面要继续警惕任何遗风余孽,另一方面不得不迁就汉人的文化认同感。

这就是奏销案为什么虽然清廷有意压制其影响,却始终没有将其完全从史书中抹去的原因。不仅如此,清朝曾先后数度对儒家经典作过大量的增修改编,旨在为两全其美。

进入清中晚期,汉人地主阶层和士绅已经融入到了八旗体制中,成为统治阶级的一份子。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与此同时,到了民国时期,这股被视作"洪水猛兽"的儒家文化,终于突破狭隘的宗法伦理枷锁,化作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虽然满清为了维护长期统治,将士绅集团逐一斩尽杀绝。

但是正如他们在奏销案后仍然努力纳儒入编一样,文化的生命力顽强得无法被任何力量所阻挡和抑制。直到今天,儒家经典和士绅遗风,仍在以各种形式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

明朝对江南士绅束手无策,清廷却让他们集体闭嘴,清朝是懂阴谋的

结语

奏销案作为明清之际清政权镇压遗留反清势力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但让清帝一举除去了可能制造动乱的江南士绅集团,而且巩固了统治基础。

更为深远的是,它标志着明末士绅阶层的彻底没落,在长期的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刻下了浓重的一笔。

如今回望,这场看似温和的清算实则给中国传统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