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尹少淳:为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作者:美术观察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印发两周年反思

文 / 房 斐

内容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已两年,引发了基础教育领域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广大教师应该如何应对课程标准带来的变化?为了进一步落实和践行艺术(美术)课程核心素养,应该采用哪些相应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可以尝试的方向?本刊特邀美术教育家、义务教育艺术(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尹少淳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主题单元式教学 项目式学习

新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路及主要变化

房斐(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讲师、本刊特约记者):尹老师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已有两年多,已成为影响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艺术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文件。作为艺术(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的组长,您如何看待课程标准的颁布?

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义务教育艺术(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的效果如何,值得检讨和关注。该课程标准是个历史关键节点,从《癸卯学制》(1904)开始,美术课便以“图画、手工”的名义正式进入中国中小学。此后一百多年,美术课程的进展相对单纯、平稳,2022年却出现了具有综合性质的艺术课程,也算“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对美术教师而言,一时感到迷茫,美术课应该怎么实施?教师只有把握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思路和主要变化,才能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

尹少淳:为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2023年3月,山东中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展示交流研讨活动,胥金平老师与学生共同领略黄河入海口的美丽风景。

房斐:确实,从美术课程标准到艺术课程标准,名称的变化给不少老师带来了困惑,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路和主要变化是什么?

尹少淳:总体而言,就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顺应课程变革的国际趋势,构建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课程体系。主要的修订思路是:1. 以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为主导,提高学生的艺术与人文素养;2. 先综合后分项,分段设计课程;3. 突出艺术实践性特征,帮助学生完成艺术及跨学科学习任务;4. 设定学业质量标准,不断优化教学目标和行为。主要变化则是:1. 凝练艺术课程核心素养,坚持育人导向;2. 强调艺术课程综合性,追求可行性;3. 突出艺术课程的实践性,拓展教学方式;4. 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凸显艺术课程评价的特征。

尹少淳:为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2023年3月,山东省中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展示交流研讨活动,郭芳老师执教活动一《寻找新伙伴》。

教师应准确理解和把握艺术课程核心素养

房斐:这次修订是否也可以视为回应了当下的时代要求和大陆基础教育的理念?广大美术教师需要把握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有哪些?

尹少淳:两年来,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得以有效实施,具体表现为在观念上认识艺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最早由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7年提出,之后欧盟、美国等国际组织和国家先后提出了自己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在1997年提出绝非偶然,因为这个时候刚好是世纪之交。人们必须思考和回答一系列问题:21世纪是个什么样的世纪?21世纪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决定了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貌。21世纪的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在社会变革中,很多程序性和规则性很强的职业终将被以AI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代。人们必须扬长避短,避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专家认为应该培养一些人的新能力,这种新能力是机器无可替代的或者替代率非常低的。有专家把这种新能力概括为人性能力和高级能力,中国的基础教育界将之概括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5页)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核心素养一经提出,便主导了中国的基础教育,乃至影响到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中国整体教育的取向。从2017年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就全面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不理解这个背景,我们就无从谈及中国基础教育的各学科改革。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解,也不能脱离这个背景。除了从理论上理解新课程的意义和特征之外,在如何实施新课程的方式方法上,我们也应该进行深入探讨,否则我们只完成了一个文本形式的课程文件,而没有将之变成事实和成果。

尹少淳:为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2023年3月,山东省中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展示交流研讨活动,宋玉彬老师执教活动二《交到新朋友》。

核心素养时代,教师可大力探索主题单元式教学

房斐:确实,核心素养时代有不少新的名词进入广大美术教师的视野,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在艺术课程标准理念指引下,各地涌现出许多风格各异的教学探索与尝试。那么,新理念是否有相对应的新方法?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些代表的案例。

尹少淳:基于前面谈到的那些背景,我们不得不考虑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目前业界公认的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方法虽然名称有别,但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单元化、主题性、跨学科教学、任务驱动、观念导向、问题解决等。在美术教学方面,有主题单元式教学方法、基于理解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方法等。限于篇幅,本次讨论我们只结合案例,谈谈主题单元式教学方法和项目式学习方法。

主题单元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解释是:在若干单课构成的单元体系中,围绕主题展开多维度(如欣赏、创作、设计、工艺、数字媒体……)、多学科(如美术、音乐、语文、数学、生物、地理……)、多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多材料(纸材、木材及泥巴、金属、纤维、新媒体……)的教学,实现对主题的呈现、探索和创造。

尹少淳:为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2023年3月,山东省中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展示交流研讨活动,胥金平老师执教活动三《共筑新家园》。

主题代表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是美术学习与社会、自然和自我的联系通道,美术教育的价值必须通过对主题的呈现、探索和创造才能得以实现。以往美术教学对主题的探讨一般通过单课的组织方式达成,由于时空的限制,对主题的探讨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和程度上进行。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单元教学,以求得更大的教学效益。在这个基础上,有论者又提出一个大单元的概念。大单元究竟与单元或者单课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还是用类比思维来形象地表达吧。单课如同一个小坛子,装的东西太少,运作的空间也小。单元课程是一个较大的坛子,能装的东西更多。容量更大的坛子则可类比所谓大单元课程。大单元课程能装的东西更多,品类也更多样。就像里面除了油、盐之外,还能放辣椒、花椒、生姜、豇豆、黄瓜、萝卜,这样它们所具有的味道也就更加有魅力。这就是大单元课程之所以被大家青睐的重要原因。

单元课程除了一定的时间长度之外,还需要有一些贯通性的因素,像大观念、共同的主题等把每节课联系在一起。比如母爱就是一个主题,同时也可以形成大观念,具体可表述为“母爱是人世间最纯洁、最无私、最崇高的爱,应该对之表示由衷赞美和深情回馈”。教师可以用水彩画的方式表达颂扬母爱的主题,结合水彩画的人物画、静物画和风景画三大题材进行单元课程设计。可以用水彩画给母亲画肖像(人物画),用水彩画描绘母亲用过的物品,如包、杯子、戴过的手套、围巾和穿过的鞋(静物画),也可以用水彩画表现母亲生长、求学和工作过的地方。这既满足了水彩画不同题材的要求,也用颂扬母爱这一主题贯通了三节不同的课程。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单元课程。如果仅仅依据水彩画的不同类型来安排课时,就丧失了单元课程的应有之义。

尹少淳:为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家园》单元教学结构图

另外一个名为《家园》的单元课程案例是由山东省东营市的美术教师团队共同完成的。(改编自卞全照《主题单元式教学方法如何操作?》,尹少淳主编《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246页)这个单元课程的设计来自一个凄美的真实事件。东营位于黄河入海口,鸟类众多,其中颀长优雅的东方白鹳被东营市政府选为市鸟,代表着东营人民的精神。有一天电闪雷鸣,雷电击中了高筑在电线塔上的鸟巢,引燃了大火,除一只东方白鹳幸存外,其余全部覆没。幸存的东方白鹳十分悲伤,在烧弃的巢穴旁逗留了十多天后孤独地黯然离去。当地的教师根据这个感人的事件,设计了三个课时的单元课程。

第一个单元的活动主题为“寻找新伙伴”。以东方白鹳失去亲人、寻找新伙伴为情境,引发学生对东方白鹳命运的关注,激发学生探知、表现鸟的欲望。同时,以绘画造型方法绘制不同种类的鸟形象,为下一个学习活动做铺垫。第二个单元活动主题是“找到新朋友”,活动以帮助东方白鹳寻家、安家为线索,让学生了解黄河湿地生态特征,学习鸟的分类,分析鸟的不同习性,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关注生态环境,感受应用综合材料造型的乐趣,在创作中传递情感,表达创意。第三个单元的主题活动是“共筑新家园”,活动以“选择和找到新朋友、为它们安家筑巢”为主题,学生在分析和思考鸟类习性的基础上,思考鸟巢的造型、材料和色彩,并进行功能和创意的设计,为鸟儿建造和谐、适用、美好的新家园。

尹少淳:为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2023年3月,山东省东营市《家园》展示课上,学生在课堂学习单的引领下进行作品创作。

这个案例反映出一个合格的单元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容量。一般单元课程至少三个课时,这样师生才能学会“从容不迫”地解决复杂问题。第二,具有跨学科性和综合性。这个单元课程跨了美术、地理(环境)、生物(鸟类)等学科,将它们融合在一起,进行整体的学习和思考。第三,运用具有统摄性的大观念,避免琐细和零碎。本单元中的大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课时以不同的方式诠释这一大观念,这个过程促进了演绎和归纳的双向互动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以美术为主体组织的单元课程,美术必须在单元中发挥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在这种单元中除了学习用跨学科的方式解决问题之外,还应该学习相应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且美术的学习还必须具备递进性。第一课时,学生的美术活动是用绘画和拼贴表现东方白鹳。第二课时,学生是用超轻黏土塑造不同的鸟类。第三课时,学生学习使用多种材料建造多形态的鸟巢。美术的学习在这里形成了一种递进的关系,体现了学生学习美术的进阶性。

尹少淳:为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2023年3月,山东东营《家园》展示课上,单元活动成果展示。

项目式学习是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

房斐:类似于《家园》这样的主题单元课程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除了展示出学生们精彩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我们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背后浓浓的人文关怀。相信身处其中的教师和学生都能被感动,从而更深入地体会课程主题,并通过完成一系列活动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请您再为我们介绍一下项目式学习及案例。

尹少淳:以素养为导向的美术教学,也广泛借鉴和运用具有良好的实际价值和教育价值的项目式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ning,缩写为PBL),也称“基于项目的学习”,其思想源头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做中学”的经验学习思想。杜威的弟子克伯屈据此提出设计教学法(project method)使之更具有操作性。当时的目的是克服仅重视单纯读书造成的弊端,主张通过设计及项目学习“做事”。后来建构主义与学习科学的发展,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情境、建构、认知等学理依据。项目式学习在医学、教育、管理、经济等领域获得广泛认同。可见,项目式学习是将学习当作一个项目来打造和实施。项目式学习具有跨学科性、单元性,可以由不同学科的老师完成,“做中学”的思想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整个单元或项目都由一个贯通的驱动性问题所驱动,每节课都有一个子问题,它们共同推进项目式学习的进程。

尹少淳:为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2020年12月,“泉州市第五届静融美育论坛”,姚丽平执教美术课,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学习游戏角色绘制的副本。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以来,很多中小学都开始尝试项目式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在问题情境中解决真实或虚拟的问题。下面的项目式学习的案例是由福建省晋江市实验小学实施的。《“艺术疗愈”电脑小游戏设计》三个课时分别由语文、美术和信息科技三位老师执教。项目最终结果是设计一款“艺术疗愈”电脑小游戏。第一课时为“电脑小游戏设计——制定方案”,由语文教师执教。驱动性问题为“如何设计一款‘艺术疗愈’电脑小游戏,帮助人们排解心理不良情绪,达到艺术疗愈?”这一驱动性问题需要贯穿整个项目学习。每节课都有自己的子问题,这节课的子问题是:1. 疾病期间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2. 什么是艺术疗愈?3. 怎么制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为“电脑小游戏设计——造型绘制”,由美术教师执教。这节课的子问题是:如何用漫画形式绘制病毒、医生等电脑游戏形象?第三课时为“电脑小游戏设计——编程制作”,由信息科技教师执教。这节课的子问题是“如何用Scratch编程制作电脑小游戏?”围绕驱动性问题,由对子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可以展开一系列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项目式学习。

尹少淳:为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2020年12月,“泉州市第五届静融美育论坛”,黄文伟老师执教信息科技课,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学习编程。

房斐:谢谢您为我们介绍的兼具方向性和示范性的案例,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地的美术教师在新艺术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引下,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成长和受益。最后请您为老师们践行核心素养、落实新课程标准提些建议。

尹少淳:两年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正在探索中推进,老师们首先需要理解新的课程理念,还需要掌握一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美术教学方法,做到知行结合。还有一个情况需要说明,就是配套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美术教材并未及时跟进,这给习惯用教材教学的中国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教育部相关部门提出的权宜之计是“用新观念教旧教材”,这多少会影响新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利好的消息是,相关的教材已在审查程序中,今年秋季学期将正式进入全国的中小学使用,这将极大地推进艺术课程的改革。

房斐:您从课程标准研制和实施的角度谈到了对基础美术教育发展的展望,也介绍了一些生动直观的典型课程案例,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做出了回答,这对于学界研究者和广大一线教师很有现实意义,谢谢尹老师。(本文由笔谈整理,经尹少淳审阅。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高阶思维导向的美术学科项目化课程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LA200223)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4年第6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