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徐海东长期病休,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劳就知道了

作者:鑫车评

徐海东虽长期病休,但荣列大将第二,实至名归。他的三大功劳赫赫有名:开辟鄂豫皖根据地,扩大红25军,为长征胜利贡献力量。这些功绩,足以彰显其卓越贡献。

徐海东长期病休,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劳就知道了

徐海东在十大将中独树一帜,既无粟裕战神般的指挥经验,又缺张云逸老将的资历,不似黄克诚常献高见,更非陈赓拥有多方人脉。然而,他的存在与贡献,依旧在将星中熠熠生辉。

加之身体欠佳与伤病所累,自抗战中后期起,徐海东便长期休养,几乎缺席了整个解放战争。尽管如此,他的英勇事迹与卓越贡献仍永载史册。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徐海东在众将之中竟能脱颖而出,高居大将之位的次席。这一结果既体现了他的卓越贡献,也彰显了对其深厚战功的认可,实至名归。

徐海东闻讯将获大将军衔且位居次席,自觉不妥,因久离战场,期间诸多将帅英勇建功。然主席与总理力挺原方案,认为徐海东功勋卓著,担此殊荣实至名归。

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赞扬徐海东,赞其为革命立下大功,誉为工人阶级的楷模。在广州疗养时,主席为避免打扰徐海东休息,甚至指示司机滑行下坡,过了住处再发动汽车,解释称:“海东同志是病人,需要良好的休息。”

总理对徐海东充满敬意。某次北戴河之行,徐海东拜访总理时,恰逢总理正在理发。一见徐海东,总理立即起身相迎,两人深入交谈四十余分钟。直至徐海东离去,总理才继续完成理发事宜。

徐海东将军究竟立下何等赫赫战功,方能位列大将榜眼,更赢得主席与总理之双重青睐?其英勇事迹,定非同凡响,实至名归。其功绩卓越,令人敬仰,堪为后世楷模。

徐海东长期病休,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劳就知道了

提及徐海东的赫赫战功,不妨借国民党之口一窥究竟。红军时期,南京飞机竟飞临前线,撒下传单,对彭德怀与徐海东高额悬赏,此举足见二人之英勇与威名,亦显徐海东之非凡贡献。

击毙彭德怀、徐海东,投诚我军者,赏洋十万;击毙其他匪首,视情奖励。

埃德加·斯诺回忆,初见徐海东时,他显得颇为羞涩。彭德怀为他引荐道:“那边站着的就是赫赫有名的红军将领。你瞧出来了吗?”斯诺点头,对这位传奇人物印象深刻。

徐海东立即展露笑颜,面庞泛起红润,嘴角的两颗门牙缺失,形成一个大洞,显得他像个顽皮孩童。众人见此情景,都忍不住笑出了声,气氛顿时变得轻松欢快。

徐海东将军名声响亮,战场上勇猛如虎,人称“徐老虎”。然而他脾气火爆,对己对人皆严格。这种严厉让人敬畏,他既对战友严要求,更对自己毫不留情,这种品质使得人们对他既尊敬又畏惧。

徐海东为人真诚热情,性格简单而略显天真。他生活自律,烟酒不沾,身材魁梧。革命生涯中,他屡受重伤,遍体鳞伤,最严重的一次子弹从左眼下穿头而过,自耳后穿出,但他始终坚韧不拔。

此次重伤令他陷入四天四夜的沉睡,长征路上条件艰苦,药物匮乏。女战士周东屏仅能以盐水反复为徐海东清洗伤口。第五日,徐海东终于苏醒,周东屏激动得抱住他放声痛哭。

周东屏,后来成为了徐海东的贤内助。两人携手共度风雨,相濡以沫。周东屏以其贤良淑德、善解人意的品质,赢得了徐海东的深深敬意和挚爱。

此次为徐海东第九次负伤,伤势尤为严重。昔日子弹嵌腿难拔,他竟忍痛以手抠出。相较于此次昏迷四日之重创,昔日之伤可谓轻微。徐将军之坚毅与勇敢,令人敬佩。

斯诺问及徐海东是否惧怕受伤,他露出憨厚的笑容,直言道:“倒不怎么怕,我从小就常挨打,现在早已习以为常了。”其坦然与豁达,令人钦佩。

经过深入了解,斯诺震惊地发现,徐海东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全家,整整66口人,都遭到了敌人的冷酷杀害,这样的牺牲令人痛惜。

徐海东长期病休,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劳就知道了

1934年11月16日午后,寒风凛冽,雨雪纷飞。位于河南南部罗山县何家冲的红25军,兵力不足三千,毅然踏上了属于自己的长征之路,踏上了漫漫征途。

红25军原隶属鄂豫皖苏区,作为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力量。在张国焘、陈昌浩和徐向前率主力西征后,红25军受命留守原地,坚守苏区阵地,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红25军中,战士多为未满18岁的青少年,更有仅十余岁的小红军。军内资历最深者,唯军长程子华29岁,政委吴焕先27岁,副军长徐海东34岁三人。

红25军的战士多为英勇西征至川陕的红四方面军子弟,或是烈士留下的孤儿。这支军队中,最小的战士年仅八、九岁,他们虽年幼,却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长征前夕,红25军原由徐海东领导。程子华受命自中央赴任参谋长,徐海东展现高尚品格,礼让程子华升任军长,自甘屈居副职。吴焕先继续担任政委之职,共同领导红军前行。

红军三大主力长征众所周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红25军虽源于红四方面军,但其长征路线却与之迥异,更与其余主力红军毫无交集。这支仅不到三千人的队伍,独自完成了长征,既无策应,亦无会师。

红25军自豫南征程始,辗转豫、鄂、陕、甘四省,历经数月大战无数。政委吴焕先勇渡泾河支流禭河,英勇牺牲;书记徐宝珊带病长征,终病逝于途中,彰显坚毅精神。

最终,红25军成功抵达陕北,且其长征早于红军三大主力结束。当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的红25军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时,毛主席的中央红军仍在西南部的茂密丛林中前行。

徐海东率领红25军独自完成长征,堪称中国革命的一大壮举!历经磨难,红25军人数不减反增,抵达陕北时,全军规模已壮大至3400余人,相较出发时更添500余壮士!

徐海东长期病休,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劳就知道了

当红25军临近陕北,即将完成长征之际,徐海东果敢做出惊人之举:他选择沿西兰公路频频出击邻近县城,高调展现己方位置与行军轨迹,此举风险重重,却显露出其非凡胆识。

我们的此举意在与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形成有力的协同,确保整个行动计划的顺利进行。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对全局的深思熟虑与精准把控,力求在战略层面达到最佳效果。

1935年盛夏,红25军逼近西安之际,俘一敌政府区长。在其办公桌,战士们发现《大公报》,载有喜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前锋已迫近松潘,官兵闻讯欢欣鼓舞。

徐海东、吴焕先与程子华紧盯着手中的报纸,内心澎湃不已。与中央失联已半年有余,未曾料想主力红军竟已逼近陕北。这消息令他们振奋不已,期待与主力红军早日会师。

鄂豫皖省委紧急研讨未来行军策略,最终明确方向:红25军奔赴陕北,与中央红军会师,沿途坚决打击敌军,削弱反动势力,助力主力红军北进。决议坚定表示:“即便三千将士牺牲,亦要牵制敌力,确保红一、红四方面军无阻北行!”

红25军穿越秦岭,深入甘肃南部,令天水震动。随后,在陕甘之间游弋,渡过渭河后迅速占领秦安。继而穿越西兰公路,顺利抵达宁夏边境的兴隆镇。

兴隆镇众人笃信,红军主力北进必经此地,且定将越西兰公路。因此,红25军领导层决定留下,在此与敌巧妙周旋,同时静待中央及主力红军的到来。

经过深入分析与精准推算,他们断定在半个月的期限之内,主力红军必将抵达此地。此刻,他们满怀信心,静待红军的到来,共同迎接胜利的曙光。

徐海东长期病休,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劳就知道了

对军事略知一二的人都能明白,红25军所采取的这类行动无疑是充满风险的。其每一次的出征都犹如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然而,红25军勇毅无畏,明知前路艰险却毅然前行。他们坚定地将自己钉在西兰公路上,犹如一枚钉子,深深地嵌入其中,坚守阵地长达18天之久!

时至8月31日,红25军久候主力红军不至,全军已深陷敌军包围,生死存亡之际,徐海东与程子华果断决策,率部向北突围,直指陕北,力求一线生机。

红25军虽未与主力红军会合,但其在18天中的顽强战斗与行军,意义重大。他们不惜牺牲,成功牵制陕甘宁敌军,为主力红军北上创造良机。《红二十五军战史》高度评价其决策,誉为远见卓识、胸怀全局。

徐海东同志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第二大贡献同样举世瞩目。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徐海东长期病休,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劳就知道了

红25军政委吴焕先英勇牺牲,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因病离世,两人留下的重任遂由程子华原军长接手。而原副军长徐海东则晋升为红25军军长,他本就曾担此重任,此次不过是再次肩负使命。

红25军在严重饥荒的困境中,成功摆脱敌兵追击。9月中旬,穿越陕甘边界子午岭。在洛河边,红军战士们巧遇牧羊人,以500元购得数百只羊,让全军得以饱餐一顿,振奋士气。

九月十五日,红25军历经艰辛,终于抵达陕西延川。此刻,陕北红军的创始人刘志丹正率领红26军与红27军翘首以盼,期盼着与他们共同会师,共铸新的辉煌!

三日后,红15军团应运而生,由三支红军队伍融合而成,辖下三师,兵力七千余人。军团长一职,由徐海东担纲,政委程子华坐镇,刘志丹则兼任副军团长与参谋长之职。

徐海东与众人欢庆红15军团诞生之际,对主力红军的变迁一无所知。他们未察觉主席领导的红军历经曲折与危机,更不知红四方面军南辕北辙的弯路。就在徐海东就任军团长时,主席刚率红军艰难走出草地。

离开草地,身为侦察连长的梁兴初为主席寻得一份报纸。这份“礼物”无比珍贵,因为红军在辽阔草地与世隔绝。如今见到报纸,主席眼中闪烁出喜悦的光芒。

主席翻阅报纸时,目光突然凝固: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在延川胜利会师,这一喜讯令人振奋!两支红军力量的联合,预示着新的希望与力量正在汇聚。

经过深入探索,主力红军终于得知,陕北的深处竟然也藏有苏区,其规模之大,竟可与中央苏区相媲美!这一发现,无疑为红军带来了新的希望与生机。

在主席的坚定领导下,红军主力部队明确了前进的方向——陕北苏区。我们怀揣着信仰与决心,朝着那个充满希望的土地,奋勇前行,书写着属于红军的辉煌篇章。

徐海东长期病休,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劳就知道了

红军主力奔赴陕北途中,重组为陕甘支队。彭德怀出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林彪辅佐为副司令员,叶剑英则担纲总参谋长之职。众志成城,共同引领红军走向新的征程。

10月4日,陕甘支队成功占领西兰公路,这条道路在一个月前曾见证了红25军为等待主力红军而坚守18天的英勇斗争。如今,它再次成为红军前进的重要通道。

陕甘支队紧随红25军的足迹前行,穿越西兰公路深入回族地域,越过巍峨的六盘山。途中,成功击败张学良东北军一团,获得丰富物资,最终胜利抵达吴起镇,完成壮丽征程。

此乃必将载入史册之地,发生于1935年10月19日。自中央红军辞别瑞金,跨越于都河向西征伐,历经整整一年又九日之久!时光荏苒,然其辉煌历程永载青史。

在吴起镇,彭德怀指挥得当,成功击退张学良的东北军和马鸿宾的西北军,大获全胜。主席对此次胜利极为满意,特赠诗一首以表赞赏,诗篇传颂至今,成为经典之作。

峻岭险途深坑,大军勇往直前。试问谁敢挥剑跃马,唯我英勇彭大将军!壮志凌云,气吞山河,驰骋疆场,尽显英勇本色。

吴起镇的到来,象征着中央红军历经艰险的长征终得圆满收官。自此,他们克服了无数困难与挑战,终于走到了胜利的彼岸,迎来了新的征程与希望。

10月30日,陕甘红军自吴起镇向东进军,计划与红15军团汇合。得知消息,前线指挥的徐海东立刻驱马返程。历经三小时,跨越130里路,他策马疾驰至下寺湾,下马后汗水浸透后背,尽显急切之情。

踏入院落,徐海东目睹红15军团政委程子华正与数人交谈。程子华急忙引荐,但徐海东心绪纷乱,未及细听。只见一位高大威猛、长发披肩的男士伸出手来,以浓厚的湖南口音亲切地说:“海东同志,辛苦你了!”

刹那之间,徐海东惊愕地张大了嘴,却无言以对。这便是我们的毛主席!这便是我们翘首以盼的中央红军!他们终于来了,如星辰降临,如月光洒落。

徐海东长期病休,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劳就知道了

陕甘支队与红15军团在盛大的集会上共襄盛举,热烈庆祝两支英勇的军队胜利会师。这一时刻,两军将士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彰显着团结与力量的磅礴气势。

会上,陕甘支队积极输送大批军政人才,如宋时轮、周士第、王首道及伍修权等名将至红15军团。同时,红15军团慷慨提供物资支援,涵盖枪支弹药、装备、布匹被服、医疗物资及粮秣等必需品。

陕甘支队历经长征磨难,人数锐减至七千余众,物资匮乏,生活艰难。毛泽东亲赴徐海东处求援,徐海东慷慨解囊,慷慨捐出五千大洋,要知道,红15军团全部资产不过七千块。

在红军辗转至陕北之际,正值困境重重。徐海东慷慨解囊,倾囊相助,将家中大部分财物奉献给中央,这一义举可谓他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第三大杰出贡献!

主席深刻铭记徐海东在紧要关头给予中央的援助,这份感激之情促使他赞誉徐海东为“对中国革命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徐海东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无疑为中国革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抗战爆发后,红15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以应对严峻的战争形势。此次改编中,徐海东担任正旅长,黄克诚则出任副旅长,二人共同肩负起领导旅队的重任。

徐海东长期病休,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劳就知道了

徐海东,昔日体魄强健,然而经年累月的战争生涯,使他背负了满身伤病。在抗日战争的中后期,他不得不暂别前线,转入休养,以养精蓄锐,待来日再展雄风。

埃德加·斯诺好奇地询问他,为何门牙都已脱落。他微笑着解释,岁月不饶人,时光荏苒,岁月的痕迹也悄然爬上了他的面容,但这并不影响他内心的坚韧与热忱。

某日,徐海东骑马偶遇伤兵,欲勒马探视。不料马惊乱蹄,将其撞至树旁。苏醒之际,徐海东惊觉门牙已嵌树中,此情此景,实乃意外之伤。

徐海东讲话声音洪亮,常微微探首,此乃因战时一耳失聪所致。他与人交谈时,总需以声震屋宇之势,方显诚意。此习惯虽显粗犷,却更彰显其坚韧不拔的军人风范。

1960年冬,徐海东在白云山脚的广州疗养院修养身心,偶遇了同在此处的董必武老人。两人不期而遇,共度了一段宁静时光,在青山绿水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董老是闻名的“延安五老”之一,不仅是革命的前辈,学识也渊博非凡,通晓古今。他与徐海东同为湖北同乡,虽年龄相差14岁,却情谊深厚,成为了一段佳话般的“忘年之交”。

徐海东坦言:“我也如是,因此年轻人都戏称我为‘古老头’。这份别称,既是对我岁月的认可,也寓含着对我经验的尊重,我欣然接受。”

董老带着笑意,轻松地说:“看你,哪里显老了?根本不算老嘛。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亲切地叫你‘海东’,而不是‘徐老’啊。”

徐海东听闻此言,轻挠后脑勺,随即放声大笑,爽朗道:“董老言重了,在您面前,我徐海东岂敢称老?您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