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两江行远邹贤莲:科技肆意作祟的时代,教育要坚守良知

作者:教育文摘

2023年,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行远小学,被教育部评为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两江行远邹贤莲:科技肆意作祟的时代,教育要坚守良知

△邹贤莲谈“何为好的教育”

“行远”出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学校的办学理念为“万物养正,登高行远”,八个字来自古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养正”取自《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

校长邹贤莲认为,教育,要用万物滋养人的生命,而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深刻影响着一个人一辈子的发展轨迹。自2018年建校以来,这所主打数字校园为特色的学校,正在引起众多关注。

AI时代的教与学:一位小女孩与生成式AI的对话

“我是一个中国女孩,想长高一点,请你给我一份食谱。”生成式AI发布不久,重庆两江行远小学的一次升旗仪式上,信息技术老师组织全校学生在操场大屏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话,一位小女孩的问题,让邹贤莲印象深刻。

从建校到现在,学生身上的变化是显性的。他们面对镜头不拘泥,会在非正式学习空间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面对陌生人,他们会自信社交。辨识思维,不是一个形而上的空泛符号,已经融入到日常。

穿梭在校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一位小朋友一手拿着任务单,一边观察叶子,一边画画。整个校园环境,是一个用于校内研学的微生态。

这几年,因为学校走的路子太过创新,邹贤莲遭受到的质疑声不少:“学校一定很有钱”、“都是表面功夫”……

静谧优美的校园环境,红砖堆砌的现代教学楼,崭新的塑胶运动场,开放的咖啡聊天区,还有一个2000多平的非正式学校空间——行远小镇。很多第一次参观学校的人都会感慨,“这一定是一所贵族学校吧。”但,事实上,两江行远小学的学生多为附近拆迁还建的农转非户口家庭,就是一所普通的公立校。

邹贤莲清晰地记得,建校前,正在月牙泉旅行的她,接到了一通电话,领导建议她接手一所学校。

回到重庆后,邹贤莲到两江新区实地查看。“我记得有一个很陡的坡,太颠簸,车根本开不上来,往里走是断头路。附近没多少人,有大片大片的农田,狗叫的声音来回游荡。还有一位老头,探出头,好奇地看向我。”没有人会想到,这所原本定位不高的学校会稳健生长,成为一所真正的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当无法做选择的时候,只有把选择做正确。”用邹贤莲的话说,虽然当时心凉了一大半,但该坚守的还要坚守,选择的路,必须得走下去。

一开始,学校只有一二年级,没有计算机教室。邹贤莲就在教室楼道安装了电脑、网络,作为一个正式学习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挤在电脑区,空间不够用,安全性也成为潜在问题。邹贤莲想到了集成式学习空间,把底楼架空,花园修改成活动的地方,再拓展了两边的坪坝区域和劳动基地,就有了一个很大的空间。

“为了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我想做一种探索。”努力筹到经费后,她又联系到重庆一位艺术理念前沿且极具跨界思维,斩获过国际设计类奖项的年轻设计师,大胆开启了一场关于教育空间与学习社会化融合的大实验——行远小镇。

“学校是一个充满了生机、活力、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生命体。它同时也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是意识发展逐渐成熟的开始。”空间的全新设计,源自邹贤莲与设计团队对未来教育的理解。以“小镇”为概念,把小型的社会场景植入到教育场所,将教室变身为“学习空间”,让孩子们在真实环境中有自主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各类素养能力、高阶思维。

两江行远邹贤莲:科技肆意作祟的时代,教育要坚守良知

空间内部设计了五大功能性区域,分别为“书屋、银行、议事厅、剧场、编程”,室外设置了“农场、市场、工厂、广场、游乐场”5大主题场景。

两江行远邹贤莲:科技肆意作祟的时代,教育要坚守良知

在这个完全开放且变化的空间里,学生们可以玩到哪里,学到哪里,通过体验,自然成长。小镇里面的学生,被赋予社会化身份,可以是消费者、管理者,也可以是维护者。阅读区有一块长廊,朝向户外大落地窗的一侧,配置了电脑和舒适的椅子,学生可以查阅资料,自主学习。

主题小屋打造出来了,设备从哪里来?局领导和邹贤莲想到了企业捐赠。“你们如果有什么产品想实验,摆到我这里,给孩子们玩玩,见识一下嘛。”

在行远小镇落地装修前,邹贤莲已经动身去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启将近一年的访学之旅。

“在出发前,我和中层团队做了无数次研讨,把空间与学校文化结合的每一个细节,小镇中必备的场景,需要的数据、资源等等,通过一张表系统设计了出来。我走了后,各个部门的领导团队带着老师们做了美化与实际落地。我想,这也是管理中系统思维的力量。”

从新加坡的“大先生”精神、为思维而教的学习方式

反思中国当下的课堂

新加坡近一年的生活和学习,邹贤莲感受到了震撼。究其内里,她看到了当文化作用于一个国民日常的生活中时,其彰显的精神力量。“于我而言,是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人生修炼。”

让邹贤莲最为触动的,是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们身上的“大先生”精神。每一位教授平均年龄超过60多岁,有些将近70多岁。上课前,他们总是会花时间认真做课前准备,包括教具、课件、上课状态。课中会站着讲几个小时后的课。课程结束,有些老教授不休息,会和学生一起去食堂用餐、打饭、聊天,下午接着上课。

“这个力量来源于什么?”她思考。一位70多岁老教授的背影闪现在眼前,他穿着朴素,手拿一个掉色的纸杯,里面有漂浮着几片茶叶。课上,精神抖擞,娓娓道来。“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我想,这才是教育的力量。”

“价值观塑造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国民素养和文明程度。”新加坡制度的卓越性全球瞩目,邹贤莲深入肌理,走进社区、博物馆、美术中心、艺术馆、地铁、超市、学校课堂,发现答案在于教育,在于精神,而精神源自价值观。更具体地来说,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合的力量,在课堂、课外都能看见。

观摩新加坡的中小学课堂,邹贤莲也受到了冲击,她为学生和教师展现的松弛感着迷,还有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

一堂小学科学课上,孩子们课堂上使用的学具,是在之前一堂课上通过看视频,用原材料自己制作而成。通过两根吸管、两根气球,模仿制作人的呼吸系统。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器官的名称、功能作用。数学课上,逆向思维的教学设计融入在每一个课程环节之中,小学生可以自由使用计算器,探究结果,同伴之间自由讨论,提出异议。“一堂课,只做了两道题,老师在必要时刻协调,解答。课堂是交给学生的,重在探究,理解,参与。”

邹贤莲反思,“中国孩子数学考试、计算能力很强,但很多可能是停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更让她感到有些无力的是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某种“脆弱性”。“在参观新加坡博物馆时,我看到社区人员或者老师会带着学生们学习,每一位学生手里也会有任务单观察。同样是研学这件事,我们虽然有很好的政策类文件做导向,但落地过程中,可能会层层变形、变异。”

“哪怕是大家现在都特别关注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其背后是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大家都无力,深感无力。”

对比两国的教育评价模式,邹贤莲这样形容:“如果将人生向上的路径比作梯子,我们教育的培养方式像是一个直梯,一位小孩经过层层筛选,在既有的评价规则中,一路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工作,先后闯关。新加坡的教育更像是一个爬树的过程,孩子爬到某一个点,它的分叉就开始变多,选择是多元的,每到一个不同的枝杈点,看到的风景也不一样。”

诚然,如邹贤莲所言,一个生命体的全部教育,不是一所学校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形成合力,推动教育生态的向好。

“当下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真的在培养人呢?”邹贤莲一遍遍发问。为学而学,刷题,解题,分数,这是当下中国中小学课堂的常态。

学校的“行远小镇”建好以来,有一个让邹贤莲感到很无力的现象。有的语数老师,会以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为由不让学生到空间玩儿。“行远学校做的创新很多,但为什么对于语文、数学的课程改变不大?因为有考试,老师们不得不面对分数,这也为老师们实践创新课程绑缚上了手脚。”

邹贤莲清醒地认识到,最重要的是扭转教师的思维方式,但这个过程急不得,得积蓄力量,一点点变革,从小气候到大气候。

访学归来的前两个月,邹贤莲带领学校核心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位教授及团队,和全校教师一起围绕“到哪里去,做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方法和路径是什么?”制定了学校未来发展的五年规划。第二件事,邀请国内教育技术专家给教师做生成式AI赋能教学的培训。从思维方式到眼界视野开阔,她想让老师们有工具文化方面的成长,滴水穿石,慢慢进步。

对于未来,她预判,尽管学校肯定会存在,但形态会发生很大变化。教师的角色不会再是坊间所形容的铁饭碗,未来会对教师的挑战很大。

科技肆意作祟的时代,教育要坚守良知

“什么是好的教育?”对于这个问题,有1000位教育工作者,就有1000种答案。

从事二十多年一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邹贤莲在其经验之上,得出的答案是:教育,必须是生动的。她认为,教育,面向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教师需构建一切可能的因素,塑造环境,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与动机。一位爱笑,亲切,情感饱满的老师,比一位仅有学识的老师,更能影响到儿童。

“在学校招聘大厨的时候,我选择了一位女大厨,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毕竟,学校餐食制作是力气活儿,但我还是坚持了,因为在这位女性厨师身上,我看到了某种特别的东西。”

一旦体验过行远小学的食堂,会感知到不一样的生动。老师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会和学生们一起参与食堂组织的节庆活动,一起做手工。每周五临下班前,食堂还会为老师准备一份贴心的周末早餐。

尽管初始学历只有初中,这位大厨的细腻,用心在食堂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之处留痕。“孩子们喝汤的时候,她会去观察,哪些爱喝,哪些不爱喝。然后给班主任反馈,找原因。”

食堂严格把控食材,冰冻肉,散装米,散装佐料这些都是禁止的。

“科技作祟的时代,教育一定要坚守良知,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健康的孩子。”

在邹贤莲看来,教师要不端不装,教育最重要的是影响,而非仅仅教知识。“一堂40分钟的课堂上,只教授死知识,一定会被淘汰。一定要考虑时代因素,这个世界发展太快了。”

双十一期间,学校曾经举办过一场直播带货活动。活动融入了行远银行的智慧评价系统,引导学生如何使用自己的积分,也间接培养了他们的消费观。

两江行远邹贤莲:科技肆意作祟的时代,教育要坚守良知

“我们学到了,在线上不能盲目抢购。”“我们学到了,买东西要分为自己想要买的,还有自己需要买的。”这堂直播主题的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踊跃表达道。

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致,让评的过程、教的过程,成为学的过程。行远银行智慧评价系统的整体的运营流程为,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进行积分评价,学生获取积分后,可以在系统用积分兑换礼物和心愿。整个数据过程,透明开放给家长和老师,家校协同,获取学生成长数据。

“现在老师们每天收到的评价接近2000多条,有时甚至能达到3000多条。”

评价指标设定为学习类评价、活动类评价两种,对应的评价环节和标准不一样。学习类评价指标,以各学科教师评价为主,学生的课业表现、活动参与等都可以纳入评级内容。活动类评价由行远银行项目组联动学校其他团队发起。

两江行远邹贤莲:科技肆意作祟的时代,教育要坚守良知

“校园银行也是课程空间,需要花心思。”行远银行和分行设置在一楼,学生上下学必经的路上,即流量口,从而有助于发布的活动、海报公告的宣传效果最大化。为了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感,“银行驿站”陈列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有心愿卡、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劳动成果、文化用品,并且商品会定期更新。“云端超市”与五智平台联通,在ATM机一键进入,部分商品与实物商品一致。ATM机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扫脸登录,查询自己的积分和商场活动,也可以用积分一键兑换。

在银行的具体运营上,项目组成员有严格的招聘流程。“在学年初的选岗中,结合教师选岗意愿和综合素养确定行长人选,行长再与学校一起商议确定副行长人选。核心架构形成后,项目组教师再面向全校学生招募若干工作人员,有产品经理、快递员、宣传员等。”

“有一次,老师使用评价系统的时候,觉得过程太繁琐,想简化评价指标,我很高兴。因为他们开始思考了。”邹贤莲说,当行为成为了习惯,思维方式得到了优化,才会真正回到教育本质之上。只有老师的认知提升了,变得智慧了,才能培养智慧的学生。

目前,学校另一大创新点在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常态使用。“老师们在疫情期间的线上课尝到了甜头。”其深度使用的背后,得益于学校结合智慧系统,深层次革新了课程设置,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2022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课。学校提前准备了针对这一主题,基于不同学段的学生的探究性主题课,以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平台展开。“神奇,太神奇了,我想当一个宇航员去探索那些未知的星球。”看宇航员在太空中做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植物生长的奥秘…… 催生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 “我想像航天员叔叔阿姨那样,做一些奇特的小实验”。

两江行远邹贤莲:科技肆意作祟的时代,教育要坚守良知

学校课时设置成15或20分钟的微课时,30或35分钟的新课时,50或60分钟的长课时,同时还设置晨练时光、小曲欢唱时光、自主时光、午休时光等。每晚19:30-20:00是亲子交流,家长可以分享孩子的作业或作品。学校的开学典礼,也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进行。社区志愿者、社会专业人士等都有机会参与到学校日常教学和课程研发。利用线上线下融合平台,重庆气象局首席播报员为学生讲解洪峰知识——“前段时间重庆很多地方都涨水了,你们知道洪峰是怎么形成的吗”;重庆大学的教授为学生讲解垃圾分类——“吃剩的水果皮属于什么垃圾?”……

学校也没有固定的课表,每周一张全校总课表。根据目标,老师们可以动态调整课表,选择不同的类型。

“大钱办大事,小钱办小事,N件小事成就一件大事。这个过程,需要全心全意的付出。因为,教育需要的是一群人,一起坚守。”

这两年,学校因其大胆创新,有效的课程设计,系统思维下的组织形态,在教育领域受到了一定关注。这所从农田上建起来的学校,还被教育部纳入到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库。慕名参观学校的同行不少,“有些只是拍照,蜻蜓点水,没有实质性去思考空间之下真正的钢筋骨架代表什么,与教育本质的联结又是什么。”

有时,邹贤莲感觉是孤独的,“很少有人真正理解或懂得学校这些创新尝试”。每当这时,新加坡之行,遇到的一位位大先生的影子,给她以力量,继续坚持做难而正确事情。

“文明的进程要一点点渗透,不能强推。”她时刻清醒,脚下的路,才走了一点点,“如果我们不结合跨学科等形式,深度应用‘行远小镇’学习空间,让孩子们深入探索,那它还停留在形式化。我们要继续往深做。这又是挑战,因为还要尽一切可能转变老师们的思维。”

此外,邹贤莲还在筹备新校区,在原有智慧教育环境构建的成功经验之上,课程内容做了革新,融入戏剧等中国传统文化。这位拆掉围墙的校长,还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写到:“新学校装修,是购买先进设备吗?No!要先设计学习空间。”(夏文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