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浅议“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

作者:法辩一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历史上,大汉王朝被分为了西汉和东汉。在西汉汉宣帝刘询在位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盛世,史称“孝宣中兴”。

由此,后人对于汉宣帝评价极高。到了东汉时期,从光武帝刘秀开始,莫名其妙的产生了一种“孝宣情结”,也就是东汉的皇帝都模仿汉宣帝,这是怎么回事呢?

浅议“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

一、孝宣中兴

1.背景

西汉王朝自刘邦建国开始,经历了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四代帝王休养生息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

汉武帝在“文景之治”这第一个盛世之后又开创了大汉王朝的第二个盛世,他北抗匈奴,极大地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又与西域互通,大力发展经济,最终国富民强、国泰民安。但是其晚年较为昏聩,迷信“长生不老”和炼丹,致使当时的汉王朝千疮百孔,差点毁于一旦。

汉武帝晚年听信太子造反的谗言,误杀了太子刘据和其子刘进,后人称为“巫蛊之祸”,致使刘据的孙子刘询在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流落民间。因此汉武帝去世之后,只能由其小儿子刘弗陵即位,史称汉昭帝。

汉昭帝8岁即位,在他执政期间,大将军霍光独揽朝政。同时,这汉昭帝从小就体弱多病,虽后来立了上官婉儿为后,但汉昭帝并不具有男性生育能力,因此并无子嗣,后来21岁时,汉昭帝突然死亡,史书记载为“病故”,但后人多有不信。

浅议“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

汉昭帝突然去世,大汉王朝顿时群龙无首,霍光于是扶持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即位,成为汉朝第九位皇帝。但是这皇帝实在荒唐,荒淫无度,不遵礼法,仅仅在位27天就被霍光废黜了,因此就成为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此时,霍光寻得皇曾孙刘询,将其从民间带回宫,拥立其为大汉王朝第十位皇帝,史称“汉宣帝”。汉宣帝可以说是西汉王朝最后一位明君,他的文治武功皆在汉朝皇帝当中排在前列。

此外,由于自小就化名“刘病已”在民间闯荡,因此他深谙民间百姓之苦,立志要为百姓争取更好的生活。

2.“以霸王道杂之”治国理念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统治,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对外虽然是这么说,但是汉武帝并不完全以“儒家”思想治国,他更多地还是尊崇“法家”,尤其是对待朝廷官吏,通常是不讲情面。

浅议“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

而汉宣帝也继承了汉武帝的这种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以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理念。所谓的“以霸王道杂之”就是霸道和王道都用,“霸道”很好理解,就是“严以治吏”,而“王道”就是儒家的“仁”的思想,其实形成这种思想与刘询的早年经历有莫大关联。

刘询刚刚出生,全家人就被他太爷爷汉武帝杀了,从小他就在监狱里长大,后来长大出狱后又寄人篱下,经常和底层的百姓打交道,他看惯了贪官污吏欺压百姓、胡作非为,自己也深受其害。

好不容易有机会登基称帝,又遭到以霍光为首的权臣的控制和打压,所以必须在执政的过程中施以“霸道”。但他又因为从小在民间,深知百姓疾苦,所以对于百姓他就得施以“王道”。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可以很好地体现汉宣帝“以霸王道杂之”的思想。公元前57年,太子刘奭成年并加冠,汉宣帝后继有人了非常高兴。

浅议“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

但是太子一直来是接受儒家教育,性格比较柔弱,他看到父亲经常用刑名之术来统御大臣,就觉得很残忍,跟汉宣帝就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汉宣帝听了之后非常生气,就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这句话所体现的就是“以霸王道杂之”的思想,正是用这一思想治国,汉宣帝统治下的汉朝才能对外让四海臣服、对内铲除霍氏家族使皇帝重掌大权,大汉王朝才能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度。

但是后来刘奭放弃了这一思想,独尊儒术,最终导致权臣专政,大汉王朝开始走向灭亡。

浅议“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

二、东汉王朝的“孝宣情结”

1.王莽篡汉

公元1年,汉哀帝驾崩,年仅25岁。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莽此时官位大司马,也就是汉武帝时期卫青的职位,可谓大权在握。他册立9岁的中山王刘衎为帝,也就是汉平帝,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自己独揽大权。

公元5年,年仅14岁的汉平帝病死(当然也有人说是被王莽毒杀的),王莽强制要求太皇太后王政君代天子临朝,而他自己摄政,称为“摄皇帝”。次年,王莽改年号为居摄元年,立两岁的刘婴为太子,为取代汉王朝做准备。

公元8年,王莽找人制造铜匮,里面藏上了伪造的传位诏书和《天帝行玺金匮图》,伪装成汉高祖刘邦的遗命,以此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称帝。公元9年,王莽正式称帝,定国号为“新”,结束了西汉王朝214年的统治,成为历史上唯一通过和平方式创立新朝的皇帝。

浅议“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

2.东汉建立

王莽篡汉后,实行了一些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新政,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同时,汉室的皇族也不会甘心把祖上的政权交给他。公元22年,西汉王朝的旁系后裔刘秀起义。次年,西汉的宗室刘玄被起义军拥立为皇帝。

王莽发动40万大军到昆阳予以剿杀这个新政权,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刘玄的新政权岌岌可危。

还好刘秀具有超强的军事才能,他以少胜多,歼灭了王莽的四十万大军,王莽的新朝自此土崩瓦解。此战也让刘秀一战成名,威望极高。不过刘秀知道功高盖主的危险,于是自己主动下放到河北,远离朝堂,获得了暂时的安全。

但是没过多久,公元24年,刘秀与刘玄彻底决裂,次年,刘秀打败刘玄,在河北的千秋亭登基称帝,为了表明自己是汉室后裔,出身正统,他也将国号定位“汉”,后世就称为“东汉”。

浅议“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

3.“孝宣情结”的由来

刘秀即位后,国家千疮百孔,他当时面对的情况和汉宣帝即位时面对的非常相似。他亟需改变国家的这种病态情况,因此继承千古明君汉宣帝的“以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理念就非常的适合。

自光武帝刘秀开始,便承袭了霸王之道,各代帝王都表现出了对儒家的强烈尊崇之意,儒家自始至终都是东汉王朝的正统官方思想。

举个例子看一下,光武帝时期有个叫做钟兴的文官,他是当时研究儒家思想的大家,就凭着教授太子以及其他皇室宗亲儒学,就被光武帝封为关内侯,与战功赫赫的将领同一地位,实在令人咋舌。

等到刘秀的太子汉明帝即位后,儒学的地位达到了新的高峰。由于汉明帝从小就熟读儒家典籍,因此他个人的儒家造诣就非常深厚,在他的统治下,东汉兴起了“儒家热”,并且被后代的帝王传承了下去。

浅议“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

虽然东汉的帝王在思想上推崇儒家的思想,但是他们在实际的治理中却呈现出非常严苛的态度,也就是秉承“霸道”的治理理念。汉光武帝和汉明帝统治期间,对官员的考核极为严厉,如果官员因为自己的失误造成冤假错案之类的,往往都会下狱,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

正是由于对汉宣帝的学习和模仿,光武帝使千疮百孔的国家迅速恢复了生机,有开创了一个新的盛世,后世称为“光武中兴”。这一盛世为后来汉朝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强基础。

西汉宣帝在位时期,为了减少官员贪污的情况,就下令提高了官员的待遇,这一政策在东汉初年也被几位皇帝借鉴,这“孝宣情结”不可谓不深。东汉一共有14位皇帝,但除了光武帝、汉明帝以及末代的汉献帝之外,都没活过四十岁。

浅议“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

并且有10位皇帝都是幼童的年纪就即位,因此朝政大都被太后与世家掌握,等到成年了皇帝要想夺权,只能拉拢宦官,因此到了东汉的中期,宦官专政现象非常明显,此时的这个王朝也早已经由盛转衰。

由于东汉中后期开始衰败,因此又有很多大臣想到了西汉的“孝宣之治”,他们又开始为恢复汉宣之风而努力。面对皇权的逐渐衰弱,汉顺帝时期的李固提出要整治外戚、宦官的措施。

朝廷许多大臣也提出要完善监察体制,防腐败,提高官员待遇,这些措施又是对汉宣帝的模仿。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已经大乱,汉王室名存实亡,无力再执行“以霸王道杂之”治国理念,不过这一理念却被当时的权臣曹操完美继承。因为那时候的士族都是儒家文化的拥护者,曹操为了争取他们的支持,不得不做足表面文章,极力推行儒术。

浅议“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

但曹操又是一个渴望大一统的枭雄,所以他御下也非常严格,在曹操实行的政策,我们能看到很多汉宣帝的影子。最终,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三、总结

东汉王朝从建立开始一直到灭亡,孝宣情结始终贯穿始终,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汉宣帝就是架起两个王朝的桥梁。汉宣帝的文治武功在历代帝王中皆为顶尖,因此被后世帝王学习也理所当然。

参考资料:

《后汉书》

中国知网——田丰——《“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

浅议“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