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作者:杂谈小啪菜

提起大陆古代著名建筑工程,除了耳熟能详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乐山大佛外,不得不提就是同样在秦朝时期修建的秦直道。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秦直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 始修于秦始皇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2年-公元前210年)。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秦直道遗址南起云阳(陕西淳化县),北达九原(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郊),全长700余千米,是秦始皇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2009年3月至7月,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路面、车辙遗迹以及路面脚印、建筑遗迹等。秦直道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对于中国古道路考古、中国秦汉史、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史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

那么这样一条700多公里长的交通要道修建的目的是什么呢?又是如何修建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解开它的前世今生。

一、修建背景

1、统一六国与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壮举,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和管理,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修建秦直道。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2、抵御外敌侵扰:秦朝时期,北方的匈奴等游牧民族频繁侵扰秦朝边境,给秦朝的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更有效地抵御外敌的侵扰,秦始皇决定修建一条直达边疆的军事通道,即秦直道。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皇帝嬴政在他生命倒计时的最后两年,向蒙恬下达了新的命令:修筑秦直道!由大将蒙恬和公子扶苏负责修筑,随后蒙恬率领30万大军开始修筑秦直道。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从蒙恬开始,到秦二世胡亥而终,这条秦始皇亲自下令修建,但他本人却未能目睹完工的直道,南起陕西林光宫,北抵九原郡,由数十万军民劳役数年修建而成。

二、修建目的:

修建秦直道的主要目的有两个,1、迅速调兵遣将:秦直道作为一条重要的军事通道,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秦朝的军队能够迅速地从内地调往边疆,以应对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侵扰。一旦边境发生战事,秦直道可以大大缩短军队的行军时间,提高军事反应的迅捷性。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2、运输战略物资:除了军队的快速调动外,秦直道还承担了运输战略物资的任务。在战争时期,粮草、军械等物资的及时补给对于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秦直道的修建,使得这些战略物资能够快速地从内地运送到边疆,保障了军队的后勤供应。

三、主要特点

规模宏大:秦直道全长700多公里,途经14个县,路面平均宽度约30米,最宽处达80米。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技术先进:在修建过程中,秦直道采用了堑山、增土夯筑、遇河架桥等多种工程技术,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根据考古研究,秦人修建秦直道时,沿途还建有附属建筑,如:烽火台、宫殿、兵站、哨卡、夯土护坡、排水沟、驿站等。夯土护坡和排水沟保障了道路的稳固和干燥,使秦直道更加平坦耐用;烽火台、哨卡和驿站等,是特别为秦直道的军事功能设计的。这些设施为传递军情、抵御外侵、巩固边防提供了便捷。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除此之外,熟悉黄土高原的人一定知道,这里的土质疏松,很容易水土流失。而黄河之名也离不开黄土高原,这种地方修路,想要几千年寸草不生,谈何容易。在发现之初道路上也依然有很多地方寸草不生,大部分地方杂草不过膝盖,重要的地方在于几乎没有被高大树木湮没。千年之后,还能有此质量,足以彰显古人之智慧。那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1)熟土

“熟土”指将建筑用土碾碎后用火烧焦再炒熟,最后将这些土夯实在一起,这种做法有点像北方的火炕。火炕不仅什么都可以烧,而且非常难拆。不仅如此,这些炕土还“有毒”,就连田里的害虫都避之不及。有些地方炕土还被作为驱虫剂。而军事上使用的“熟土”比炕土制作更为严格。

(2)石灰

石灰也是古人制作熟土的重要原料之一。石灰本身就具有杀虫除草的功效,按照特定的比例混着在熟土中,让其成为了古代的优质“混凝土”。

(3)秘方

专家推测,除了常规的熟土和石灰,秦直道可能还采用了早已失传的某种秘方,才让其能够达到杂草难侵,杂树不生的效果。这些对应的秘方虽然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材料分析技术的不断提升,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重见天日。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南北直通:秦直道大体呈南北直线,从咸阳附近(今陕西省淳化县北)的云阳县甘泉宫直达今包头市九原区的麻池古城。

那修建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山谷河沟,那么古人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秦直道的“堑山堙谷”是司马迁唯一记载的修筑方法,但对于如何"塑山煙谷”,古代的史籍中却没有明确记载。但是经过近代以来众多科学家的调查与发掘,基本能够推测出当年的修建方式。这种方式也就是说遇水搭桥逢山开路。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堑山是在山体上直接挖土,以保证道路的宽度和高度,是一项技术性非常高的工作,不仅要精确计算出挖方的高度,保证通过效率和安全,衔接道路的前段与后段,还要保证道路坡度的高差,利于车辆上坡通行,提高安全性。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堙谷是作为堑山路的补充而存在,是在山脊过低的路段进行填土,用以减少路面的坡度。通常在两座山峰的谷底填埋大量土方,夯筑结实后形成水平的路面。

排水沟位于山路内侧的边缘,秦直道路面的中间部分通常高于两侧,每当下雨,雨水会沿着路面中间流到路的两侧,再由排水沟排出,有效保护了路面和路基。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用今天的眼光看,2000多年前修建的秦直道,在设计和建造上完全符合今天二级公路的标准,放在古代,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工程。

四、历史价值

军事价值:秦直道的开通,极大地便利了秦军的快速调动和战略物资的运输,对于维护秦朝边疆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经济价值:秦直道作为交通干道,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文化价值:秦直道作为民族融合的大通道,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考古研究与保护

考古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起,考古学界对秦直道进行了深入研究。2009年,陕西延安市境内的秦直道通过考古发掘得到确认,至此关于秦直道的走向几乎已全部确认。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保护措施:秦直道遗址、秦直道起点遗址等部分遗址已分别被列入第六批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各级政府和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了对秦直道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六、现状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目前,秦直道遗址部分保存完好,成为了研究和了解古代中国交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秦直道也成为了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

秦直道:探访两千多年前大秦第一“高速公路”的前世今生

2006年5月25日,秦直道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的来说,修建秦直道的背景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和地理等多个方面。通过修建秦直道,秦始皇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和管理,还提高了军事反应的迅捷性、促进了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克服了地理环境带来的障碍、实现了战略位置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