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女真举国南征、北宋全力求和,没有自强的求和终是自取其辱

作者:Celia

靖康元年,风云突变。金太宗突然下令再次攻宋,女真大军如潮水般南下。北宋朝廷方寸大乱,慌忙派出使团求和。一时间,开封城内外人心惶惶。刘岑、宗泽、李若水等使团辗转奔波,希冀能化解这场危机。然而,女真人的胃口却越来越大。从要钱到要地,从三镇到两河,他们的野心不断膨胀。北宋一味求和,却未能阻挡女真铁蹄的步伐。太原失守、真定沦陷,和谈成为泡影。宋钦宗犹豫不决,朝廷上下意见分歧。眼看着女真大军逼近汴京,北宋还能有什么办法自救吗?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究竟会以怎样的结局收场?

金太宗突然下令攻宋,女真大军南下

靖康元年八月十四日,金太宗完颜晟下令再次攻宋的消息如晴天霹雳般传遍了整个北宋朝廷。这一决定的背后,实则暗藏着金国内部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对宋国的战略考量。

自泰和六年(1126年)第一次攻宋以来,金国内部对是否继续南下一直存在争议。主战派以粘罕为首,认为应当乘胜追击,一举吞并北宋;而以斡离不为代表的主和派则主张休养生息,巩固已得之地。金太宗在两派之间摇摆不定,直到此时才最终做出决断。

促使金太宗下令再攻的原因有三:其一,北宋迟迟未能完全履行海上之盟的条约,尤其是犒军费用一直拖欠;其二,金国内部对土地和人口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北宋富庶的中原地区无疑是最佳选择;其三,金国统治者担心北宋休养生息后可能反扑,因此决定先发制人。

金太宗的这一决定立即付诸行动。女真大军分为东西两路,浩浩荡荡向南推进。东路军由斡离不率领,主要由完颜宗弼、完颜宗翰等将领统帅;西路军则由粘罕统领,麾下大将有兀术、褚坚等人。

东路军从幽州(今北京)出发,沿太行山东麓南下,目标直指开封;西路军则从大同出发,穿越太行山,意图先取太原,再南下中原。这种分进合击的战略,既可以分散北宋的防御力量,又能够互为犄角,相互策应。

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兵,北宋朝廷顿时陷入混乱。宋钦宗赵桓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然而朝中上下意见不一,莫衷一是。主战派如李纲、种师道等人主张全力备战,死守城池;而以王黼、梁师成为首的主和派则认为应当尽快与金国议和,以避免兵祸。

在激烈的争论中,宋钦宗最终采纳了主和派的意见。他认为北宋军力不足以抗衡金兵,唯有通过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于是,一系列求和使团迅速组建并派往金军阵营。

与此同时,宋廷也没有完全放弃军事准备。宋钦宗下令加强开封城防,调集周边兵力进行戒备。然而,由于长期偏安,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士气不振,这些准备工作收效甚微。

随着金兵的逼近,开封城内外人心惶惶。市井之间谣言四起,有人说金兵已经攻破了太原,有人则传言金太宗要亲自率军南下。百姓纷纷囤积粮食,富户更是开始悄悄南迁。

就在北宋朝野上下忙于应对之际,女真大军已经如入无人之境般长驱直入。东路军很快攻占了河北重镇真定,西路军则兵临太原城下。北宋苦心经营的防线在金兵面前如同虚设,节节败退。

女真举国南征、北宋全力求和,没有自强的求和终是自取其辱

面对这样的危急局面,宋钦宗不得不加快求和的步伐。然而,他却不知道,这场看似能够化解危机的外交努力,实则正将北宋推向更加危险的境地。女真人的胃口远比想象中更大,而北宋的软弱态度只会助长他们的野心。

北宋派出多支使团求和

面对金兵的步步紧逼,北宋朝廷决定派出多支使团,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这些使团分别前往金太宗、东路军和西路军,希望能够在不同层面上达成和解。然而,这种多线外交策略不仅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暴露了北宋对女真权力结构的误解。

首先派出的是刘岑使团。刘岑是北宋的资深外交官,曾多次参与对金谈判。他此行的主要任务是直接向金太宗完颜晟求和。刘岑一行人冒着危险,穿越战火纷飞的地区,终于抵达了金太宗的行在。

在与金太宗的会见中,刘岑表达了北宋的诚意,提出了一系列和谈条件,包括增加岁币、割让部分边境地区等。然而,金太宗的态度却出乎意料地强硬。他不仅拒绝了北宋的提议,还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包括割让整个河北、河东地区。

刘岑使团的失败,让北宋朝廷意识到仅仅与金太宗谈判是不够的。于是,宋廷决定同时与金国的两路军队元帅进行交涉。

宗泽被派往东路军,与斡离不谈判。宗泽是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此次出使可谓是将帅出使。宗泽抵达东路军大营后,发现斡离不的态度比想象中要温和。斡离不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尚未缴清的犒军费用,二是逃往北宋的契丹和幽云官员的归还。

在与斡离不的多次会谈中,宗泽发现东路军对于领土的要求并不强烈,反而更关心即时利益。这让宗泽看到了谈判的希望。他向斡离不承诺,北宋会尽快补齐犒军费用,并协助寻找逃亡的官员。然而,宗泽同时也意识到,斡离不虽然是东路军统帅,但他并不能决定整个战局。

与此同时,李若水被派往西路军,与粘罕交涉。李若水此行可谓是历经艰辛。他先到河北见到斡离不,然后经井陉入山西,才最终见到了粘罕。

让李若水感到意外的是,粘罕的态度与斡离不截然不同。粘罕对犒军费和叛逃官员并不在意,他更关心的是领土问题,尤其是三镇(太原、中山、河间)的归属。粘罕明确表示,如果北宋不割让这些地区,和谈就无法进行。

李若水的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成和解,但却帮助北宋澄清了一个重要的误解。此前,北宋一直认为斡离不的地位高于粘罕,因此将主要精力放在与东路军的谈判上。但通过实地走访,李若水发现女真的权力结构远比想象的复杂。

首先,东西两路元帅各自独立,谁也管不了谁,他们共同对金太宗负责。其次,虽然斡离不在首次攻宋中立下大功,但粘罕资历更老、经验更丰富,在女真内部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最后,粘罕和斡离不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竞争关系,尤其是在攻宋问题上意见分歧。

这些发现让北宋朝廷意识到,要想成功化解危机,必须同时应对金太宗、斡离不和粘罕三方,而不能单一突破。然而,这种多线外交策略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各方的要求往往互相矛盾,北宋难以同时满足所有人的胃口。

更糟糕的是,随着战事的推进,女真人的要价不断上涨。起初只是要求补齐犒军费,后来变成了割让三镇,最后甚至提出以黄河为界的惊人要求。北宋的一味退让,不仅没有换来和平,反而激发了女真人更大的野心。

女真举国南征、北宋全力求和,没有自强的求和终是自取其辱

就在北宋使团们奔波于各路军营之际,战局却在悄然发生变化。九月初三,粘罕率领的西路军攻克太原,这座北宋的重要防线就此失守。太原的陷落,不仅打破了谈判的平衡,也给了女真人更大的谈判筹码。

面对不断恶化的局势,北宋朝廷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是继续让步求和,还是奋起抵抗?这个艰难的选择,将决定北宋的命运。

女真人的胃口越来越大

随着战事的推进和北宋朝廷一再退让,女真人的要求愈发苛刻。从最初的补齐犒军费用,到割让三镇,再到以黄河为界,他们的胃口似乎永无止境。这种不断升级的要求,不仅反映了女真人对北宋实力的轻视,也暴露了他们内部复杂的权力博弈。

最初,金太宗完颜晟下令再次攻宋时,其主要目的是迫使北宋履行先前的海上之盟。当时,金国要求的主要是经济方面的赔偿,包括补齐拖欠的犒军费用和增加岁币。这一要求看似合理,实则暗藏玄机。金国此时正面临内部经济压力,急需大量财富来维持军队运转和安抚各部族。

然而,当北宋表现出软弱姿态,迅速派出使团求和时,女真人的野心开始膨胀。粘罕率领的西路军首先提出了领土要求,要求割让三镇(太原、中山、河间)。这一要求不仅出于战略考虑,更反映了粘罕在金国内部的政治野心。

粘罕作为老一辈女真将领,一直希望通过军功来巩固自己在金国的地位。割让三镇的要求,既可以扩大金国的领土,又能为他个人赢得荣誉。同时,这一要求也是对东路军统帅斡离不的一种挑战。斡离不在首次攻宋中立下大功,粘罕此举无疑是想证明自己同样能够取得重大战果。

面对粘罕的要求,北宋朝廷陷入了两难境地。割让三镇意味着失去重要的战略屏障,但拒绝则可能导致战事继续。在激烈的争论中,主和派最终占了上风。他们认为,只要能够换取和平,割让一些边境地区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北宋的退让非但没有平息女真人的野心,反而进一步刺激了他们的贪欲。随着太原的陷落,金国的要价再次上涨。这一次,他们提出了更加惊人的要求:以黄河为界,割让整个河北、河东地区。

这一要求的提出,不仅仅是出于军事和经济考虑,更体现了金国统治者对华夏文明的野心。女真人虽然在军事上占据优势,但在文化上始终对中原王朝怀有复杂的情感。通过占领这些地区,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汉人人口和文化资源,从而加速自身的"中国化"进程。

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即使是主和派也感到难以接受。割让黄河以北地区,不仅意味着失去大片肥沃土地和众多人口,更将导致北宋彻底失去与金国抗衡的能力。一时间,朝廷内部再次陷入激烈争论。

与此同时,金国内部对于如何处置北宋也出现了分歧。以完颜宗弼(后来的金熙宗)为首的激进派主张一举灭宋,彻底统一中原;而以斡离不为代表的温和派则认为应当保留北宋作为藩属国,以避免统治范围过大带来的管理难题。

这种内部分歧导致金国在谈判中经常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有时,他们会突然提出看似无理的要求,比如要求宋廷交出某些大臣;有时又会在某些问题上出人意料地退让。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不仅让北宋朝廷感到困惑,也增加了谈判的难度。

随着战事的推进,女真人的要价不断攀升。从最初的经济赔偿,到割让边境重镇,再到以黄河为界,他们的胃口似乎永无止境。每一次北宋的让步,都成为他们提出更高要求的理由。

女真举国南征、北宋全力求和,没有自强的求和终是自取其辱

这种不断升级的要求,实际上反映了女真人对北宋实力的轻视。他们认为,只要继续施压,就能迫使北宋接受任何条件。然而,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使是再软弱的政权,面对亡国灭种的威胁,也可能会孤注一掷。

当女真人的要求已经触及北宋的核心利益时,和谈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北宋朝廷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继续退让,还是奋起抵抗?这个选择不仅关系到北宋的命运,也将决定整个中原地区的未来格局。

宋朝"君臣会揖"实现文武团结

面对金兵的步步紧逼和日益苛刻的要求,北宋朝廷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争论愈发激烈,朝廷上下人心浮动。在这危急关头,宋徽宗采取了一项非常举措——"君臣会揖",试图团结文武百官,共渡难关。

"君臣会揖"是中国古代极为罕见的政治仪式。通常情况下,臣子见到皇帝必须行跪拜大礼,而皇帝则高居龙椅之上,无需回礼。然而,在这次特殊的仪式中,宋徽宗破例走下御座,亲自向文武百官行礼。这一举动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君臣等级观念,更体现了皇帝与臣子共同面对国难的决心。

仪式在开封皇宫的太极殿举行。这天一大早,文武百官就齐聚殿外,等待皇帝召见。当宋徽宗身着常服出现在殿门时,所有人都感到惊讶。按照惯例,皇帝在重大场合应该身着冕服,而非日常所穿的便服。

宋徽宗缓步走下台阶,来到群臣面前。他环视四周,目光扫过每一位大臣的面庞。然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深深鞠了一躬。这一刻,整个太极殿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紧接着,宋徽宗开口说道:"国家危难,朕与诸位同担重任。望诸位各尽所能,为国效力。"说完,他又向群臣行了一礼。

这一幕让在场的大臣们震惊不已。有的人下意识地想要跪地回礼,却被宋徽宗制止。他说:"今日之会,不分君臣,只论国事。"

接下来,宋徽宗邀请大臣们一一发表意见。首先发言的是主战派代表李纲。李纲慷慨陈词,指出金国的要求已经超出了北宋的底线,继续让步只会导致更大的损失。他建议立即停止和谈,全力备战。

主和派的代表蔡京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北宋目前实力不足以与金国抗衡,继续战争只会加速国家的灭亡。他提议接受金国的条件,以争取时间休养生息。

双方的争论越来越激烈,眼看就要失控。这时,一直沉默的种师中站了出来。种师中是北宋著名的将领,在抗金战争中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一边积极备战,一边继续谈判,以拖延时间。

种师中的发言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宋徽宗听完各方意见后,再次向大臣们鞠躬。他说:"诸位的意见,朕都已听在心里。国难当前,需要我们团结一致。无论主战还是主和,目的都是为了国家的安危。从今以后,朕希望大家能够放下成见,共同商议国事。"

这次"君臣会揖"的仪式,在北宋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缓解了朝廷内部的矛盾,也极大地提振了文武百官的士气。许多大臣离开太极殿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女真举国南征、北宋全力求和,没有自强的求和终是自取其辱

然而,这次仪式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消息很快传遍了开封城,百姓们纷纷赞颂皇帝的仁德。一时间,整个城市都弥漫着一种同仇敌忾的氛围。许多人主动请缨参军,有钱的捐钱,有力的出力,形成了全民抗金的局面。

"君臣会揖"之后,朝廷的决策效率明显提高。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争论虽然还在继续,但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剑拔弩张。大家都意识到,面对国难,团结比争执更重要。

这次仪式也对军队产生了积极影响。当士兵们听说皇帝亲自向大臣行礼时,都深受感动。许多将领表示,既然皇帝都能放下身段,他们更应该全力以赴,保家卫国。

然而,"君臣会揖"并非万能良药。尽管朝廷内部暂时达成了共识,但北宋面临的困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金兵仍在步步紧逼,和谈陷入僵局,战争的阴云依然笼罩在这个古老的王朝之上。

接下来的日子里,北宋将如何应对金国的压力?和谈还是战争?这个选择不仅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兴衰,更将决定中华文明的未来走向。

和谈破裂,宋金再度开战

尽管宋徽宗通过"君臣会揖"暂时缓解了朝廷内部的矛盾,但面对金国日益苛刻的要求,和谈最终还是走向了破裂。随着双方立场的进一步强硬,战争的阴云再度笼罩在中原大地上。

和谈破裂的导火索是金国提出的最后通牒。他们不仅要求宋朝割让整个河北、河东地区,还索要天子亲朝和岁币翻倍。这一要求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北宋的核心利益,即使是主和派也难以接受。

在接到金国使者带来的最后通牒后,宋徽宗立即召集朝臣商议对策。会议一开始,就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主和派认为,虽然条件苛刻,但为了避免战争,还是应该接受;主战派则坚决反对,认为接受这些条件等同于亡国。

争论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最终,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站了出来,扭转了局面。这个人就是曾经的主和派代表蔡京。令所有人惊讶的是,蔡京这次竟然支持拒绝金国的要求。

蔡京在朝堂上慷慨陈词:"臣曾主张和谈,是为了给朝廷争取时间。但如今金人狮子大开口,已经触及我大宋的根本。若再退让,不仅无法换来和平,反而会让敌人更加肆无忌惮。为今之计,唯有奋起抗战!"

蔡京的转变,让整个朝堂为之震动。他的发言不仅打破了主和派和主战派的界限,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越来越多的大臣开始支持抗战。

最终,宋徽宗做出了拒绝金国要求的决定。他亲自起草了一封措辞强硬的回信,表明北宋绝不接受如此苛刻的条件。这封信被交给了金国使者,标志着和谈的彻底破裂。

金国收到回信后,立即发动了全面进攻。他们的军队分三路向南推进:西路军由粘罕率领,目标是攻取陕西;中路军由斡离不指挥,直指开封;东路军则由完颜宗弼率领,意图切断宋朝的退路。

女真举国南征、北宋全力求和,没有自强的求和终是自取其辱

面对金兵的大举南下,北宋也开始了全面动员。宋徽宗下令各地募兵,并调集粮草物资。在开封,甚至出现了百姓自发组织义勇军的情况。一时间,整个北方陷入了战争的漩涡之中。

战争初期,北宋军队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顽强。在太原,宋军将领郭药师率领部下死守城池,抵挡住了金兵的多次猛攻。在河北,种师中率领的骑兵队多次出其不意地袭击金军补给线,给敌人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然而,随着战争的推进,北宋的劣势逐渐显现。金兵不仅在数量上占优,其战术也更为灵活。他们经常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让宋军疲于奔命。更糟糕的是,由于长期的和平生活,宋军的战斗力普遍不高,很多士兵甚至不会骑马射箭。

在这种情况下,北宋的防线开始逐渐崩溃。首先失守的是太原,尽管郭药师带领将士们奋勇抵抗,但最终还是因为粮尽弹绝而投降。太原的陷落,让金军获得了进攻中原的跳板。

接下来,金军的铁蹄长驱直入,很快就攻占了开封以北的大片地区。面对这种局面,宋徽宗开始考虑迁都南方。然而,这个决定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一旦放弃开封,就等于放弃了整个北方,这将是宋朝的巨大损失。

就在朝廷犹豫不决的时候,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开封城内,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和仓皇失措的官员。城墙上,宋军将士日夜警戒,随时准备应对敌人的进攻。

此时的北宋,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飘摇的破船,随时可能倾覆。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一些人开始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们的行动,将为这场看似必败的战争带来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