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FLT3突变阳性AML患者服用吉瑞替尼时为什么要做血药浓度监测?

作者:掌上药店|凯文药师

吉瑞替尼作为一种高效的靶向治疗药物,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希望。然而,你是否知道,为了让吉瑞替尼发挥最佳疗效,医生们常常需要进行一项名为“血药浓度监测”的工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隐形守护者”的世界,了解它的重要性。

吉瑞替尼:抗癌的得力干将

吉瑞替尼(Gilteritinib、适加坦)是一种针对FLT3基因突变的口服小分子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等血液肿瘤。它通过特异性地阻断FLT3信号通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

2021年1月31日,中国首次批准吉瑞替尼上市:用于治疗患有复发性或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成人患者,这些患者经检测到存在FLT3突变;

【用法用量】:

每天口服一次,每次120毫克。

每天大约在同一时间服用吉瑞替尼 1次。用一杯水将吉瑞替尼片剂整体吞下。

请勿打碎、压碎或咀嚼吉瑞替尼片剂。

如果您错过了一剂吉瑞替尼,请在当天至少12小时内尽快服用你的下一次计划剂量。第二天回到你的正常服用时间。12小时内不要服用2剂。

FLT3突变阳性AML患者服用吉瑞替尼时为什么要做血药浓度监测?

安斯泰来制药 富马酸吉瑞替尼片

为何要做血药浓度监测?

监测原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血药浓度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简单来说,血药浓度监测就是通过是测定患者血液中吉瑞替尼的浓度,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来评价疗效或确定给药方案。这一监测方法基于药代动力学原理,旨在使给药方案更加个体化,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和合理。

监测意义

(1)确保疗效:吉瑞替尼的疗效与其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密切相关。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医生可以确保患者体内药物浓度维持在有效范围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预防不良反应:过高的药物浓度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血药浓度监测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并调整药物剂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3)个性化治疗: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用药史等因素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存在差异。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血药浓度监测还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药物代谢异常,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例如,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其药物代谢能力可能较弱,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医生可以及时发现这类情况,并调整给药方案,避免药物中毒等严重后果。

如何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操作方法

血药浓度监测通常通过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样本,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等现代分析技术进行检测。检测过程简便快捷,对患者无创伤。医生会根据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采用 Acquity BEH C18 柱(50 mm × 2.1 mm,1.7 μm)进行液相色谱分析,使用 0.1% 甲酸的水(A)和乙腈(B)梯度洗脱。使用岛津串联质谱仪通过正离子模式的多反应监测进行检测。

结果:

所开发的方法能够在 4 分钟内对吉瑞替尼进行定量,并通过评估选择性、校准曲线(10-1000 ng/mL,r 2 > 0.99)、定量下限(LLOQ)、准确性(总体偏倚 -4.2% 至1.9%)、精密度(日内 CV ≤ 7.9%;日间 CV ≤ 13.6%)、残留、回收率、基质效应、稀释完整性和稳定性(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指南)。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 3 例 AML 患者的吉瑞替尼谷浓度 TDM。

结论:

所开发的方法满足 FDA 指导标准,并且可以轻松实施,以促进在临床环境中接受吉瑞替尼的患者的 TDM。吉特替尼的治疗药物监测(TDM)对于改善临床结果和确保安全性非常重要。

吉瑞替尼服用后多久可以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吉瑞替尼服用后,一般可以在口服给药后2小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因为这时可以观察到吉瑞替尼的最大血浆浓度。然而,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监测时间点。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吉瑞替尼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进行多次血药浓度监测,如4小时、6小时、8小时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此外,给药后15天内,吉瑞替尼可能会达到稳态血浆水平,此时也可以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累积情况。

总之,吉瑞替尼作为一款新型抗肿瘤药,其治疗过程中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时监测患者体内吉瑞替尼的浓度情况,医生可以更加精准地制定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让我们期待吉瑞替尼在未来肿瘤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欢迎大家关注掌上药店app,加入相关的病友群交流治疗经验、相互解读检测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医疗内容为普遍适用性建议,仅供学习和参考,最终意见以临床医师诊断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