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传统文化焕发数字新生 华理举办“江南造物”生成式设计工作坊

作者:中新网上海
让传统文化焕发数字新生 华理举办“江南造物”生成式设计工作坊

中新网上海新闻6月30日电(王晶瑜 许婧)“当想要为江南而设计,我们就要感知、体验江南,并且将我们的经验抽象成概念和意象,借助AIGC的工具设计出创意独特、理念焕新的文创产品。”6月29日,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成功举办了第二期生成式联合设计系列工作坊。此次工作坊以“江南造物”为主题,用生成式设计范式赋能江南文化传承,让传统文化焕发数字新生。

让传统文化焕发数字新生 华理举办“江南造物”生成式设计工作坊

工作坊揭幕。

4位新生代江南非遗传承人,分别讲述了江南非遗技艺背后的故事,以现代审美内涵解读传统非遗,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需面对的挑战及发展方向。

作为中国盆景八大流派之一,通派盆景因为气势庄严,姿态见秀,而受到人们的喜欢。朱姝介绍了通派盆景取材精、造型美、层次分明等3大剪扎特点。传统通派盆景代表造型“两弯半”,多采用罗汉松、五针松等树种,将树干精心弯曲成座地弯、第二弯、半弯。通派盆景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结合,需要盆景大师精湛的技艺,严谨的作风和超高的植物养护经验,千百次的精雕细琢,反复的攀扎与修剪。数十个春夏秋冬,凝聚着匠人的执着和坚持。

从唐人的日用包到明代的皇帝龙袍,到了清朝时期更为皇家所垄断使用,陈雅君讲述了缂丝技艺的历史发展。以“通经断纬”为织法,缂丝体现了中国手工艺者的聪明和才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缂丝不仅作为一种材料,更是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许多设计师将缂丝与简约的现代服饰相结合,为传统缂丝注入新的生命力。

从中国饮茶方式出发,李宁向大家介绍到,与现代茶饮不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茶叶的主要喝法是“混煮羹饮”,混煮。而点茶作为中国传统饮茶方式的一种,始于唐,兴盛于宋。在宋时四事里,点茶成为最生活、也最为风雅的事情。在其衍生出的斗茶、茶百戏等饮茶技艺,也使中国茶道技艺走向巅峰。

李宁以视频形式演示了宋式点茶过程:将茶饼碾磨成末后,投入茶盏调膏,再以沸水点注,用茶筅击拂,使茶末与水交融一体,形成乳沫状的茶汤。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壶不仅仅是一种器皿,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葛菡禄介绍到,一件紫砂工艺品的成功,要经过十到几十道复杂的成型工序。要完成这些工序,一是要靠艺人们的制作技艺,二是要靠繁多的制作工具。同时,她提到,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保持紫砂壶的传统韵味,又注入新的创意元素,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圆桌论坛环节,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发祥教授,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监事长朱琪,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闫爱宾、教师周洁等4位嘉宾以“何以江南”为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观点分享。

本场圆桌论坛不仅为大家描绘了江南文化中具有高识别度的文化基因,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塑造“新江南”设计的新路径。

据介绍,傅蓉蓉教授团队长期深耕江南非遗数字化传播、江南图像的艺术研究等方向,完成了多项省部级艺术基金项目,紧密和产业结合,推动传统非遗与文创的结合。她表示:“江南之美,在山河,在技艺,在文化,更在创新求变,开放包容的精神。这是江南文化的基因,也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与技术得以汇通、共生,焕新的根本。”

此次活动作为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文创”发展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将“AI+文创”的科普教育带入高校,让高校学子更直观地理解人工智能在文创领域的实际应用和价值,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在经过前一天的线上学习,50余位来自不同院校的学生对LLM在设计创意领域的应用、AI图像生成原理及策略已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分组展开了江南文化文创设计创作实践,并进行了汇报展示。

让传统文化焕发数字新生 华理举办“江南造物”生成式设计工作坊

经过现场投票,作品“茶禅一味”“松影清辉”分别获得了本次工作坊的最佳AI应用奖、最佳创意奖,其它作品也分别获奖。(完)

编辑:许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