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初,法国摄影师杜特尔特来到北京,用相机捕捉了清末王府井的独特风貌,与今日繁华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在昔日的王府井大街,骆驼商队的身影屡见不鲜,它们承载着货物缓缓北行,构成了一幅独特的风景。京汉铁路总局楼后,烟囱中升腾的黑烟,似乎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繁忙与变迁
在这个热闹的市集角落,冻柿子再次现身,这次是在另一位小贩的摊位上,与落花生相伴。看来之前那糖葫芦小贩手中的冻柿子,便是源自此处。商贩间的情谊就藏在这份馈赠里
王府井与东安门交汇的丁字街头,路牌静静伫立。马儿驻足行人侧目似乎都被摄影师的镜头所吸引,定格了这一瞬的繁华
修鞋师傅坐在店旁,娴熟地用牙咬断线头。那时店主们对这些勤劳的手艺人总是颇为慷慨,允许他们在店外找个角落谋生。而匠人们也极懂分寸,每日清晨便来把门前打扫得一尘不染
金鱼胡同深处隐藏着一处朴素民居。门前散落着独轮车残骸与各式旧物,而院墙外竟覆以秸秆箔,其用意颇为神秘,引人无限遐想。这户人家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1909年初王府井大街与东长安街交汇的地方,驼铃声声一队运送物资的骆驼缓缓行进,京汉铁路总局大楼在背景中巍然矗立
1888年北京电厂初现慈禧太后成为电灯的首批体验者。到了1905年,随着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的创立,北京的街头巷尾逐渐立起了电线杆。那时的王府井大街,高大的电线杆配着路灯,点亮了都市的夜
路旁精致小屋前,两位男士谈笑风生。屋子虽小却别致,木窗精美角落的小神龛与古井相映成趣,滑轮取水的方式透露出时代的进步与生活的巧思
这家商铺专卖苇席,竖立的苇席卷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手艺。苇席用处多样铺床、搭棚、盖屋顶,实用又充满传统韵味
在王府井的街头,一群年轻力壮的车夫拉着人力车奋力前行。面对紧随的镜头,他们笑容满面。沿途的低矮平房,映衬着这座城市的古朴风情
街头一位气场强大的中年男士目光如炬,紧盯着摄影师杜特尔特。他身后的熟肉铺香气四溢,焖鸭、桶子鸡与香肠的诱人广告格外醒目
菜厂胡同坐落于繁华王府井之侧,曾是明清皇家御膳房珍藏佳肴果蔬的秘境,历史韵味浓厚胡同古名流传至今
王府井旁胡同口人力车成排,车夫衣衫破旧显清贫。而一旁的摊主衣着光鲜生活似乎更显宽裕。贫富之间一街之隔对比鲜明
1909年2月的大阮府胡同,男子们聚立一旁,人力车静候待用,两只狗儿在旁嬉戏,胡同内屋舍井然路面洁净无尘
一位青年身着长袍在狭窄的胡同里漫步。路边柱子上的“合群戒烟会”指示牌引人注目,这里倡导戒除的,是危害深重的鸦片,而非寻常纸烟
王府井曾是一个在辽金时代默默无闻的小村。然而自元代忽必烈定都北京后,这里便逐渐繁华,人声鼎沸“丁字街”的美名也由此始矣,记录着历史的变迁
人流如织的王府井北端,商铺紧密相连行人络绎不绝。路边一座古朴的木制警亭静静伫立,别具风情
在大宅门前一位戴着毡帽的青年手持长喇叭,以磨剪子戗菜刀的手艺吸引路人。他的出现为古老的街道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景
明成祖时期丁字街上十座王府矗立,得名王府街。1905年因南端甜水井的存在,与王府街合并成就了今日著名的王府井。历史与水的交融,韵味独特
金鱼胡同横贯东西,东起繁华的东单北大街,西至热闹的王府井。胡同内商铺林立,不仅有传统鞋店与酱菜园,还有两家洋文招牌的店铺,彰显着中西文化的交融
一名卖糖葫芦的小贩行至府邸门前,被一位男士叫住。男士手持一串晶莹的糖葫芦询价。大门另一侧古树参天两棵老树彰显着这家宅院的深厚底蕴,显然是名门望族之所
玻璃门窗的商铺映入眼帘,店头圆形图案别致典雅。窗内巨大的青花瓷花瓶引人注目。路过的男子不禁驻足,好奇地窥探这家神秘店铺的经营之谜
王府井街角一位老者手提鸟笼悠然自得,一少年抱着包裹匆匆而过。协和医院的招生广告在墙上引人注目,而“布棚”的招牌在头顶随风摇曳
那曾在胡同口闲立的男子,此刻又出现在大宅门的影壁前,身旁一棵沧桑古树静静伫立,岁月的痕迹在其身上尽显无疑
向外望去大阮府胡同在清朝时乃是镶白旗属地,乾隆年间有“大冉府胡同”之称。据传胡同东口曾住着一阮姓大宅,至宣统时期更名为“大阮府”。此图捕捉了胡同口一隅,一男子拘谨地靠墙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