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徐超教授著作《大美汉字》:挖掘古汉字里的文明与智慧

作者: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汉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基本文化。古代汉字是汉字的源泉,其中甲骨文和金文创造了中华文明记忆的新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载体,是古代文化的化石,是我留给子孙后代和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徐超教授著作《大美汉字》:挖掘古汉字里的文明与智慧

摄影:刘梦东

徐超教授的新书《大美汉字》即将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古汉字的介绍》,深入浅浅地介绍了古文字知识和对古文字基本规律的理解,引导读者从理解一个字形,通过滚雪球的方法,逐渐理解10、20等。下一个编辑是"100个古汉字光解",即解剖100个"麻雀"。每次讲解后,徐超教授都用标准的金文本创作了一个单字书法。

徐超教授著作《大美汉字》:挖掘古汉字里的文明与智慧
徐超教授著作《大美汉字》:挖掘古汉字里的文明与智慧

伟大的美国人物,不仅在形式上是美,而且在文化上是美,在智慧上是美。读《伟大的美国汉字》,可以从古代汉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我们的特设专栏"汉字的智慧"将从"伟大的美国汉字"中分阶段进行,选择一些笔记,并与您分享。

徐超教授著作《大美汉字》:挖掘古汉字里的文明与智慧
徐超教授著作《大美汉字》:挖掘古汉字里的文明与智慧
徐超教授著作《大美汉字》:挖掘古汉字里的文明与智慧
徐超教授著作《大美汉字》:挖掘古汉字里的文明与智慧
徐超教授著作《大美汉字》:挖掘古汉字里的文明与智慧

"安"字的首字形像是一个女人跪坐在地上,女人的臀部下面有一个短斜线,表明女人的臀部坐在脚跟上,从而反映了和平与安宁的含义。这个小斜杠是指示性符号还是缓冲符号很难确定。后来,在这个字形上加了一个"mián","mi"在古代汉字中是房子的立面象形图,原来的字形加上"元"意味着女人坐在房间里。战国后期的金文在原来的字形下加了"心"符号,强调心灵的平和,加深了一层意义。有意思的是,那条短斜杠一直延续到小玄时代才得以保存,这一方面说明汉字继承性很强,也说明小玄确实有在简单上删减繁文缛节的功劳,体现了汉字发展的正确方向。"安"在铭文中意为和平,问安意思。

徐超教授著作《大美汉字》:挖掘古汉字里的文明与智慧

徐超介绍

徐超,1945年出生,江苏盐城市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4年至1972年,他在北京大学汉语系学习。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汉语系,攻读中国历史研究生,1981年获文硕士学位。1984年至1989年,任中文系副主任。1995年至1999年,任山东书法艺术日报特约副主编。199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培训。1996年开始转入文字书法硕士学位。2001年开始招收文字书法(后改为文字培养和书法文化)博士生。2001年至2006年,兼任著名书法家姜维轩先生的助教,共同招收和指导书法博士生。2003年,他被任命为中国图书协会学术会员,山东省图书协会顾问,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著作先后获得山东省社会联合会优秀成果二等奖、华东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山东省图书奖一等奖,以及山东省语言学会、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山东大学奖。教学成果荣获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书法曾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教育奖二等奖。

"学习就像旅行,学习就像学习一样"

徐超经常对学生说:"学习就像旅行,学习就像邓。"

1967年,徐超出差去福建,早上从城里走到山上。上山,感受高峰,可以抬头看,较高的山峰还在前方,而重重的,高耸入云。在徐超看来,山外有山,外面有日子,这就是治理之路。

"传承中国传统学习的基本方式是当老师。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学术著作的使用。说"学习就像游泳"就是去海边旅行。说"像邓一样学习",就是攀登学习的巅峰。我们常说的传承、创新,你没有扎实的学术基础怎么传下去?你读不懂,哪里能谈创新呢?"徐超说。

在徐超看来,书法不仅仅是写笔画,其实一点一点的绘画都凝聚在一个广阔而深刻的传统文化中。说到"找点画曲折,想看笔横截面"这两句话,他拿出手稿,指着其中的几句话,从形状到语气,一个接一个地讲解了它们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形状的,又是如何成为今天的声音的,比如几个简。然后,他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扩展的副本,这是他的教材,上面的一些单词被圈出来,以及它们的起源,他说这是给学生讲课的。

徐超一直强调要申请奖学金。2004年,徐超出版了《书法教程》;他的《配对的艺术》于2014年由中国图书局出版,讲的是结对书法。徐超计划发表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希望从他的研究中挑选出一批庙宇文化,并逐年推向大众,与人们分享古文字之美、古书法之美、古文学之美。

"最后一点。"

1964年,徐超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汉语系,结识了他最喜爱的张煌学说和古籍,并结识了他崇拜的书法气功先生。1978年进入山东大学学习,遇到姜维轩先生,在他的影响下,终于走上了学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术道路。在徐超看来,这是一种传承。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家庭,无论什么样的学术,或者什么样的技能,比如无穷无尽,代代相传,出发点就是制高点。关键在于"遗产"这个词。要传承下去,你必须阅读,学习和学习。像挖井一样,必须明确,才能增加事件,发扬光大。"徐超说。

徐超承认自己是"文化等级主义者"。他的课程是讨论性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一起讨论。比如讲古文或古文学,一开始,大家表达自己的意见,随着讨论的深入,能说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多。最后,只有一两个博士生能够与他交谈。这对硕士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撼。他们说: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厘米,一毫米,是极少数人的责任。真正的战斗是"最后一点点"的比赛。为了"最后一点点",他们必须奉献自己的生命。

徐超负责的"最后一点"与中国文字、文学和书法有关。他从小就爱上了古典文化,着迷,沉浸了很长一段时间,逐渐能够做这些相关的事情。在外人眼中,那些古籍太神秘,古文太晦涩,整天面对会是什么样的生活无法想象。但在徐超的眼中,那些都是宝藏,文字是活生生的,语言是生动的。徐超说,古代没有录音机,长城不会说话,青铜刻字等文学作品是古人的文字,即古人的记事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细节和文明的进步都记录在其中。

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语言和文字的重要性,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徐超认为,智慧是世界的智慧,但文字制造者的智慧,是古代文字智慧的深渊。古代文献记载历史、科学文明,学会解开这些文化密码,就能获得无尽的智慧,学习祖先的文化精神。

来源:山东大学学报,济南时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