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江南水乡乌镇,走出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故居成了纪念馆

作者:懒游的故事

接着分享我的旅行见闻,今天我们来到大名鼎鼎的水乡乌镇,水乡的博大与智慧,让这里走出了无数的名人大家,人才辈出,这其中就包括一代文学巨匠——茅盾。

江南水乡乌镇,走出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故居成了纪念馆

位于苏杭之间的乌镇,就被人们称作“天堂的中央”。水阁里的古镇人家,枕着水声入梦,听着桨声醒来。沿河而建的古镇,巷弄狭窄,智慧的乌镇人把房屋一半建在陆地上,一半建在水中,不但拓展了生活空间,又开启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江南水乡乌镇,走出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故居成了纪念馆

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乌镇,受儒家的传统思想的熏陶和运河商业文化的影响,水乡的博大与智慧,让这里走出了无数的名人大家,人才辈出。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明代散文家茅坤,中国最早的镇志编纂者沈平,历史上的这些乌镇人,都是他们所处时代文坛新风的开创者,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张杨园,更是以布衣之身从祀孔庙,尊享后世香火,他留下一句治学格言:“大凡为学尤须立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江南水乡乌镇,走出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故居成了纪念馆

乌镇文化里面,可以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说,孟子也讲‘先立乎其大者’。他讲的‘大’当然指的是新,也就是新的一种志向,那么‘立其大’,小者就不能夺了。清同治四年,乌镇人创立了立志书院,“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的对联,在大门两侧一挂就是100多年,在这里,无数乌镇学子埋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江南水乡乌镇,走出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故居成了纪念馆

手握书卷,走向更远的地方,这其中就包括一代文学巨匠——茅盾。2016年7月4日,是茅盾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人们纷纷来到这里,缅怀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作为茅盾先生的长孙,沈韦宁这一天也特地回到乌镇。

江南水乡乌镇,走出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故居成了纪念馆

茅盾故居位于老街的一侧,当年,他亲手种下的两棵小树苗,如今已经郁郁葱葱。故居里陈列着许多茅盾手稿,里面有他道不完的乡愁。

江南水乡乌镇,走出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故居成了纪念馆

1896年,茅盾出生在乌镇一户沈姓人家,父亲为他取名德鸿,希望他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各种新思潮风起云涌,茅盾的父亲尽管16岁就考中了秀才,但却一直向往新学,不但订阅上海的报纸,还自学数理化,希望实业救国。

江南水乡乌镇,走出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故居成了纪念馆

沈韦宁介绍说,“曾祖父活着的时候,关照我爷爷的说法,他也是一个非常求新的人。虽然他生活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但是,他接受很多新的思想。他提到过,他母亲为他准备一些比较新的教材,不光是四书五经,包括地理什么去启蒙。他支持孩子去探索新的东西。”

江南水乡乌镇,走出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故居成了纪念馆

父母亲的进步思想和教育方法,影响着幼年的茅盾。在他8岁那年,“立志书院”顺应时代潮流,更名为“立志小学”,茅盾成为这所新式学堂的首批学生。虽然学校引入了很多西方教育科目,但“有志者竟成”的校训,却始终没有改变。在这所小学里,12岁的茅盾写下了“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乌镇的人文精神熏陶着茅盾,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泉。1932年,已经在上海工作的茅盾,回家看望母亲,目睹了家乡的衰败。

江南水乡乌镇,走出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故居成了纪念馆

他到家乡的时候,有人告诉他,蚕茧丰收了,但是卖不出去。那么他有一天走到汇源当铺门口,看到很多人拿着衣服,拿着蚕丝经,到这个当铺里换钱,想渡过这个难关嘛。但是,当铺里这个东西不收,或者收的话,价钱非常低,那么,他想不到,原来这么一个很富饶的地方,现在怎么穷到这个样子了?

江南水乡乌镇,走出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故居成了纪念馆

当时,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乌镇的传统工商业几乎全部破产,家乡的变化引发了茅盾的思考,时隔不久,便写出了《林家铺子》,其后又出版了《春茧》、《子夜》等作品,启迪了一代中国人的思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