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军包围狼牙山,杨成武率部掩护4万群众突围,狼牙山五壮士跳崖

作者:闲来唠史

1940年,日本侵略者一面加紧诱迫国民党政府投降,一面加强对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肃正”讨伐。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上任后,像发了疯似的筑路挖沟,修建碉堡,实施所谓的“囚笼政策”。

所谓的“囚笼政策”,就是建立联系紧密的交通网,使村村有公路,路路有炮楼,以公路铁路为枢纽,组成一张网,以限制八路军抗日军民的活动。

日军包围狼牙山,杨成武率部掩护4万群众突围,狼牙山五壮士跳崖

8月20日晚上22时,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华北大地上的各条铁路线和主干公路上,几乎都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爆炸声。没错,这就是华北的八路军所属部队对日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作战,史称“百团大战”。

井陉煤矿是日军的重点守备对象,这里出产的煤质地优良,除了供给华北日军外,大部分都转运回了日本本土,是日本最主要的能源供给煤矿,更是日军“以战养战”战略重要的资源来源。

所以,日军在矿区的外围筑有4米高的围墙,还围着铁丝网和壕沟,墙内建有22座碉堡,守备森严,易守难攻。

时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的排兵布阵是:“第2团破袭获鹿一线的铁路,第16团攻击北峪,第3团主攻井陉煤矿。”

日军包围狼牙山,杨成武率部掩护4万群众突围,狼牙山五壮士跳崖

杨成武

在日军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一书中记载:“总矿与新矿同时受到占据优势的八路军急袭,新矿到约1000名优势八路军围攻,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全矿被敌人占领。”

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地攻下井陉煤矿,一方面是,杨成武亲自化装成矿工,潜入矿区进行了实地侦察。另一方面,他提前动员了矿工作为内线,引导八路军进入,并切断了电网和照明电源。

而就在攻打煤矿的这天夜晚,在战火硝烟中,还发生了一件流芳千古的故事。

3团1营的战士冒着生命危险,从熊熊的大火中救出了两个日本小姑娘。杨成武让军医为女婴治伤,还找来奶妈喂奶,随后把两个女孩送到了聂荣臻的指挥部。

聂荣臻称赞杨成武做了一件非常人道的事,并派人把这个叫美穗子的日本女孩和她的妹妹送给了日军。直到40年后,美穗子带领她的全家来到了中国表示感谢。

日军包围狼牙山,杨成武率部掩护4万群众突围,狼牙山五壮士跳崖

聂荣臻与美穗子

8月21日,井陉之战的第二天,日军的增援部队匆忙赶来,但由于途中的铁路和公路均被破坏,导致前进的速度十分迟缓。经过这一战,导致井陉煤矿的新矿井损害巨大,至少半年以上不能出煤。

稍事休整后,杨成武和政委罗元发又指挥部队,投入到了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作战中。

9月22日晚上20时,杨成武指挥6个团的兵力同时对涞源、三甲村、白石口、东团堡等日伪军据点展开了攻势,然而东团堡却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坚守在东团堡的敌人是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的士官教导大队,全是训练有素的军官和士官。他们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不时施放化学毒气,致使八路军将士整班整排地牺牲或中毒。

日军包围狼牙山,杨成武率部掩护4万群众突围,狼牙山五壮士跳崖

双方激战了两天两夜,八路军也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面对负隅顽抗的日军,杨成武命令:“第3团于9月24日夜再次向日军发起总攻。”

在《杨成武回忆录》一书中记述了当夜的情形:

“这一夜,3营损失极大,1营和2营伤亡也不小,3营长陈宗坤急得打电话直接找我要兵,说着说着,声音变了调,发起脾气来。我理解陈宗坤同志此时的心情,他为失去那么多的好战友而难过,对使用毒气的敌人恨之入骨。”

此时,指挥百团大战的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十分关注东团堡的战况,他给杨成武打来电话说:“你消灭了东团堡的1个日军,就等于消灭了10个、100个,你一定要把他全部消灭。”

彭德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若是放跑了1个日军士官,他们就会带出一群残害百姓的日本鬼子。

日军包围狼牙山,杨成武率部掩护4万群众突围,狼牙山五壮士跳崖

身经百战的杨成武自然明白,彻底消灭东团堡日军的意义所在,而这时守卫东团堡的日军开始了顽强的突围。

于是,杨成武命令第3团的文书、理发员、通信员、炊事员全部上阵,绝不能让日军突围出去。

在英勇的八路军面前,日军的突围一次次被打退。绝望的日军把仓库里面的武器和弹药集中在一起,浇上汽油点燃,然后士兵们一个个跳进火里自焚。

对于东团堡一战,时任晋察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评述称:“东团堡之战,是以顽强对顽强的典型战例,充分显示了我军的战斗力,对敌震动很大。”

日军包围狼牙山,杨成武率部掩护4万群众突围,狼牙山五壮士跳崖

冈村宁次

历时3个半月的百团大战,彻底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而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也因此而下台,取而代之的是号称“日军三杰”之一的冈村宁次。

而冈村宁次刚一上任,便集中了7万兵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动了铁壁合围大“扫荡”。

“铁壁合围”又叫“铁桶阵”,就是日军从多个方向突然向八路军根据地实施合围,形成包围圈后不断向中心压缩,将包围圈内的部队压缩至狭小地域后歼灭。

铁壁合围的危害就在于,敌人的包围圈一旦形成,包围圈内的部队要么强行突围,要么与敌人展开决战,使得八路军的游击战术无法施展。

不仅如此,冈村宁次还亲自到保定督战,还乘坐飞机到杨成武的第1分区驻地的上空进行侦察,决心要把杨成武的指挥机关打掉。

日军包围狼牙山,杨成武率部掩护4万群众突围,狼牙山五壮士跳崖

1941年8月23日拂晓,日军乙兵团从定兴、方顺桥附近分三路纵队西进,对盘踞于满城北方的北楼山附近的第1军分区开始了围攻。

然而,就在日军蜂拥而至的时候,杨成武立即命令主力部队分散行动,适时地跳出日军的合围。

随后,杨成武亲自率领30多人的精干机关和3个连,凭借连绵逶迤的狼牙山地势,与日军展开了斗智斗勇。对于当时的情形,《杨成武回忆录》一书中记述:

“没想到,半个月后,我们赖以与敌周旋的狼牙山,却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以往的日军由于兵力少,所以他们不敢进入纵深去“扫荡”。但这一次,日军不仅集结了重兵,还有熟悉狼牙山地形的汉奸给他们带路。

日军包围狼牙山,杨成武率部掩护4万群众突围,狼牙山五壮士跳崖

日军

日军从易县、金坡、满城、徐水、大王店、保定等据点倾巢出动,很快就形成了对狼牙山的合围。

9月23日,惨绝人寰的日军将狼牙山下的两个村庄内的共500多名群众全部杀害。

此时在日军的包围圈中,有狼牙山附近地区的近4万名地方干部和人民群众,为了避免惨案再次发生,杨成武决定组织群众突围。

但是,在狼牙山包面圈内只有1团7连这1个连的兵力。面对敌众我寡的局势,杨成武想到了一个“围魏救赵”之计,具体作战部署是:“命令已经跳出合围圈的第3团和第20团猛攻管头、松山一带的日军,迫使包围狼牙山的日军一部撤围增援。”

日军包围狼牙山,杨成武率部掩护4万群众突围,狼牙山五壮士跳崖

狼牙山五壮士

日军果然中计了,当他们将一部分兵力撤回增援的时候,包围圈出现了一个长约10公里宽的口子,数万群众紧急从这里开始了突围。

与此同时,在狼牙山上的7连官兵利用复杂的地形,与日军打起了麻雀战,让日军误以为包围了杨成武的主力部队。

狼牙山从1940年改造好之后,就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防御阵地,易守难攻。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易守难攻的防御阵地和预有准备的战场建设,杨成武只用了1个连的兵力,就拖住了数十倍于己的日军,使得日军在山高路险中疲于搜寻。

杨成武之所以能够在崇山峻岭中指挥自如,主要就是靠“飞线”。

日军包围狼牙山,杨成武率部掩护4万群众突围,狼牙山五壮士跳崖

“飞线”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一项发明,就是在两座高山之间架起的电话线,日军是很难破坏。然后再把“飞线”与隐蔽地下埋设的电话线相连,这样就在狼牙山中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通信网络,只要是带着电话机,随时都可以传递情报,下达作战命令。

杨成武指挥7连的战士于9月25日晨,顺利完成了掩护4万群众的突围任务,并留下了6班的5名战士,来迷惑和牵制日军,掩护大部队的撤离。他们五人就是被称为“狼牙山五壮士”的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

为了拖住日军,使战友们有更多的时间突围,他们毅然将日军引至了狼牙山棋盘陀高峰上的绝路。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是这样表述的:“敌人先以大炮连续猛轰,继以数度猛扑,5名战士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然后将枪摔断,跳下悬崖绝壁。”

日军包围狼牙山,杨成武率部掩护4万群众突围,狼牙山五壮士跳崖

幸存下来的宋学义、葛振林

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3名壮士落入崖底,壮烈牺牲。而葛振林、宋学义挂在了山腰的树枝上,捡回了一命,杨成武亲手将上级授予的“模范青年”的奖章佩戴在他们两人的胸前。

狼牙山五壮士成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舍生取义和抗击侵略的精神象征,他们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整个晋察冀军区、传遍了全国的抗日战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