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一宁:《共同繁荣与第三次发行》作为作者专项经济领域的著作

作者:商务印书馆

一、共同繁荣是目标,也是一个过程

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

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是为了实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应该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不能与低生产率共存。假设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低,任何方式都无法实现共同繁荣。

因此,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走向共同繁荣的前提。

由于历史原因,由于各地区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由于各生产单位和工人之间内外条件的不同,同时富集是不现实的。

共同繁荣是一个只能逐步实现的过程。

假设从一开始就要求共同富裕,甚至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同时的财富,那么,一方面很可能采取平均分配政策,使工人的生产热情受到压制,经济发展受挫,结果没有人能致富;

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多消费少积累"、"分而有食"的做法,从表面上看,似乎人们目前的收入增加了,但结果却限制了生产率的进一步增长,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动力,从长远来看,仍然无法摆脱贫困。

不能从平等主义的眼光看待共同繁荣。

共同富裕意味着所有工人都能过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而不是所有社会成员都有相同的收入,各种消费材料的数量是平等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衡人民收入,使人们的消费数据平等是不切实际的。

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虽然先富者和富人有区别,但所有工人与过去相比,收入都有所提高,可以过上更好、幸福的生活。

二、第三次收入分配

我们把市场上的收入分配称为第一次分配,把政府主持下的收入分配称为第二次分配。除了这两种收入分配之外,还有第三种分配,它基于道德信仰。

应该承认,一般有三种影响收入分配的力量,撇开个人劳动和管理能力和动机的因素:

第一股力量是市场机制。个人提供的工作量和质量,都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关,也与个人债券、股票和存款的利息(股息)收入的增加或减少有关。

也就是说,企业工人的收入(包括工资和资金),虽然这些工人与不同的市场直接挂钩,但由于这些工人直接与市场挂钩,企业的产品是否得到市场的认可,是否有市场,企业是否盈利,这一切都会影响工人的收入状况。因此,市场机制影响收入分配。

第二股力量是政府。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制定工资标准和工资等级差异。政府制定的这些标准和职等差异不仅直接影响到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的收入,而且影响到企业的工资标准和工资差异。

另一方面,政府调整收入分配,如对高收入者的收入征收所得税,并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救济、补贴、支持等。

第三种力量是道德力量。这是另一股可以影响收入分配的力量,超越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的力量。

如果市场机制的权力主要在收入的初始分配中发挥作用,那么政府的权力对收入的初始分配(例如,"先前调整")和收入的再分配(例如"调整后")有影响,那么道德力量对收入的初始分配和再分配有影响, 即影响已成为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使用方向,包括个人之间的收入转移,一些自愿捐款和个人捐赠。

因此,个人最终支配和使用的收入等于个人可支配的收入减去个人转移的收入和个人自愿捐款和缴款的部分。在道德信念的影响下,这种收入分配是这里提到的第三种分配。

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贡献和捐赠的范围更广。例如,为家乡建设自愿捐款、向残疾人福利组织捐款、向灾区人民捐款、向各种文化、体育、教育、卫生、宗教团体等捐款,都是非强制性的,这些行为都与道德力量的作用有关。

此外,党员自愿缴纳部分收入作为党费,也属于该收入转移或自愿缴费的范围。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个人可支配收入与个人实际支配收入之间的差距大小,将取决于个人收入转移支出的数额和个人自愿捐款和缴款的数额。

在计划经济下,第三次分配要么不存在,要么即使有第三次分配,也很小,对社会的影响也很小。

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下,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谁能存下更多可以捐赠的资产呢?我们看到的只是有人捐献一些手稿,有人捐献祖先遗留下来的文物,或者有人自愿拿出一部分月薪来帮助有需要的家庭,仅此而已。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更多的人参与广泛的捐助活动,如救灾或爱国奉献,这一事实不足以使第三次分配成为收入分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市场经济中,情况并非如此。第三种分配只有在一部分社会成员积累了更多的资产之后,才有可能引起社会的注意。

第三种分配,即道德权力作用下的收入分配,关系到个人的信仰、社会责任或感情为一个事业,基本上不涉及政府的调整行为,也与政府的胁迫无关。

这意味着这是个人在政府收入调整后自愿转移部分收入的行为。

虽然政府的收入调整政策在这方面会产生一些影响,例如,据推测,政府在收入调节政策中有规定,例如将个人对慈善机构的捐款列为免税,从而鼓励一些人向慈善机构捐款。

然而,这种形式的贡献与上述政府监管力量作用下的收入分配有关,与这里提到的道德力量的作用不同,因为道德力量在这方面的作用是指收入转移,自愿贡献,仅由个人信仰,社会责任或对某项事业的感情引起的自愿贡献。

由于这里提到的道德力量影响下的收入分配完全是自愿的,因此只能得出结论,社会中有这种信仰、社会责任或对某项事业的感受的人越多,自愿贡献或贡献的个人就越多,道德力量在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中的作用就越大。

现阶段,社会上只有少数人可以自愿转移部分收入,对缩小收入差距影响不大,但从长远来看,道德力量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中的作用将逐渐(尽管缓慢)增加。

社会上经常流行一种说法,叫做"富大气"。这通常不是同义词,而是贬义同义词。"浓郁大气"作为贬义词,不一定很准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电力经济"和"主力经济"中,真正的"胆量"不一定是"大钱",而是"实力经济"。"正气粗"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在市场经济中,当然可能会有"富大气层",但是不是不可能出现"富而顺"的现象呢?这要视情况而定。当道德信仰对收入分配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时,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并捐赠部分收入时,"好运"这个词可能更具代表性。

三、理想的分配原则和现实的分配原则

最后,在讨论市场经济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时,有必要对理想分配原则与现实分配原则的区别进行一些分析。

通过自己的企业或提供的生产要素赚取一定的收入是个人的经济行为。社会承认或限制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的常态。

个体经济行为与社会规范不能完全一致,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个体经济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区别很难从数量边界上区分出来,即很难准确判断某一个体经济行为和社会规范接近的程度, 一定的个人经济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而且,即使政府或社会的努力最终使个人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规范相协调,但个人经济行为与社会规范在不久的将来的协调也不一定是长期的协调。可以看出,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假定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体经济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区别不是定量决定的,也没有考虑到个体经济行为与社会规范近期和长期协调的差异,而是认识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应努力缩小差距。

通过这种方式,重点需要放在如何缩小差距上。在这里,可以重新审视社会规范。

这意味着:社会规范是如何确定的?它是历史的遗产吗?难道这个遗产不需要重新认识吗?是政府制造的吗?政府是对的吗?在重新定义社会规范之后,也许个人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规范已经缩小了,此时,个人的经济行为要适应社会规范。

个人经济行为的调整,是个人利益的调整和个人对利益认识的调整。个人要么放弃某些经济行为,要么调整自己的目标,重新安排个人目标的顺序,并根据自己对自己利益的感知来改变实现目标的方式。

考虑到社会规范不容易确定,特别是在收入和收入分配方面,社会规范更难确定,重新审视社会规范的含义可能只是理论上的,而不是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讨论类似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用"按照法律规定和要求的个人经济行为"来代替"个体经济行为与社会规范的适应"?法律及其规定的内容比社会规范明确得多,也很容易理解。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即社会规范的含义不明确或不统一,个人经济行为对社会规范的适应程度或不相容程度难以判断,用"法律"一词代替"社会规范"是可行的。

从理论上讲,个体生产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以某种方式进行,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

这将不可避免地形成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和各种矛盾,以及如何看待这些关系和对矛盾的评价。这也形成了一种对人的道德观。

因为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兴趣不同,道德观一定是不同的。统治阶级总是用自己的道德思想来捍卫自己的利益,用自己的善恶标准否定对自己不好的行为,要求人们的行为和关系在广泛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调整。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是如此。即使法律不完善,它仍然可以反映社会主义的社会规范,法律越完善,就越能反映社会主义社会规范的规律。因此,在目前条件下,个人经济行为和社会规范的适应可以被个人经济行为和法律的规定和要求的适应所取代。

一般来说,社会规范没有执行的含义。

毕竟,规范是规范,它代表了一种道德标准或准则,或者它体现了一种一致原则,即基于人们的协商和认可。

在这方面,国家发挥协调作用,但个人选择仍然得到尊重。

个人选择只是要求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尽管它们实际上不能是一致的,但可能只是接近。

与此不同的是,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某种体现,虽然具有道德意义,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强制性的含义,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来开展个人经济行为,并限制个人的经济行为。

个人的经济行为之所以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其实是可以实现和检验的,也与法律的执行有关。

也就是说,我们说个人经济行为要符合社会规范,要符合社会规范,在更大程度上包含了"说服"和"引导"的要素,等于告诉人们"这该做"和"不该做"。

而当我们说个人经济行为应该符合法律时,在更大程度上包含了"强制性"和"义务"的成分,相当于告诉人们"必须这样做"和"禁止这样做"。

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可以称为"高尚行为",否则为"不良行为",而符合法律的行为则称为"合法行为"或"非法或非法行为"。

从上面已经讨论的内容可以了解到,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研究理想层次,即研究"理论"或"理想"分布原理,"理论"或"理想"经济行为规则等问题;

二是研究现实的层次,即研究"现实"或"可行"的分配原则、"现实"或"可行"的经济行为规则等问题。

理想层次的研究主要与社会规范密切相关,而现实层次的研究主要与法律及其规定密切相关。理想水平的研究不能取代实际水平的研究,正如社会规范不能取代法律及其规定一样。

在市场经济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中,不应排除理想水平的研究,而应着眼于现实层面的研究。

例如,在研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效率问题往往与"理想"收入分配有关,难以下结论,并可能导致无休止的争议。

关键在于"理想"一词的含义以及"理想"一词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例如,在研究个人经济行为对社会规范的适应性时,很难得出结论,个人经济行为是否与"理想"的行为准则或社会规范有关。

关键还在于,"理想"行为准则或社会规范中"理想"一词的含义和基础不是很清楚。然而,理想层面的问题,作为学术讨论的对象,无疑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必须承认,从长远来看,这仍然是一个有待探讨的困难问题。但是,对于现实经济生活来说,现实层面的研究任务更加迫切,研究与现实的关联性更为密切。

就收入分配而言,对当前现实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的,似乎不是理想层面的研究成果,而是实在层面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我们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和工作,现在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对收入分配领域现实水平的研究,不提现实生活中可行的分配原则, 很可能阻碍经济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摘自李一宁:《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

李一宁:《共同繁荣与第三次发行》作为作者专项经济领域的著作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扩展阅读:

李一宁:《共同繁荣与第三次发行》作为作者专项经济领域的著作

1. 国民经济管理

为什么无利可图的产品短缺?

调整个人收入的原因是什么?

<>本h1头条起源的著作"h2"作为作者</h1>在经济领域的杰作

深入分析国民经济管理的核心问题

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科技进步越大,国民经济管理就越现实而非理想化

要重视科技革命对国民经济管理的影响,根据科技革命的新形势调整国民经济管理的对策,以适应未来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李一宁

李一宁:《共同繁荣与第三次发行》作为作者专项经济领域的著作

2. 李一宁经济史集,第一卷

希腊古代经济史(全部两卷)

本书探讨了古希腊文明的经济

至希腊文明的原始阶段——爱琴海文明

直到马其顿的希腊文明,托勒米王朝

跨越希腊文明的尽头,

从地中海到印度河

回顾人类历史上文明的花朵

将经济、政治、社会融为一体

古希腊历史的全面概述

雅典城邦的建立是一个纯粹起源于部落内部的融合过程,是部落及其成员自愿联合的结果。斗争和冲突产生于内部,即部族贵族和平民之间,围绕着两个主题:一个是土地兼并,另一个是政治权利的分配。

泛希腊主义的目的是为遭受危机打击的希腊城邦找到一条出路,找到一个足够强大的国家来统治整个希腊,并领导希腊人与东部敌人的政治力量作斗争。通过这一过程,希腊可以被带出苦难的海洋。

李一宁:《共同繁荣与第三次发行》作为作者专项经济领域的著作

3. 李伊宁经济史合集二

罗马-拜占庭经济史(全卷)

带领读者进入罗马的经济世界

作者考察了共和国时期的罗马

社会经济到帝国时期

探讨经济因素如何影响文明的兴衰

农村农民和城市商人

它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李一宁:《共同繁荣与第三次发行》作为作者专项经济领域的著作

4. 李伊宁经济史合集三

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

有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模型

探索资本主义的起源

本文详细讨论西欧的封建社会

集市贸易和城市的崛起

以历史的眼光

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李一宁:《共同繁荣与第三次发行》作为作者专项经济领域的著作

5. 李依宁经济史丛书,第四卷

工业化与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

本书以西欧经济史的宏观格局为基础

探索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制度调整

它还探讨了西欧国家工业化的三百年。

资本主义制度演变的影响

李一宁:《共同繁荣与第三次发行》作为作者专项经济领域的著作

6. 李一宁《经济史》卷五

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对"英国病"的研究

关注20世纪以来的英国经济

呈现的"疾病"及其影响

锁定事业陷入英国失去"世界工厂"地位

以及后殖民扩张的严重后遗症

了解英国政府历次的经济举措

包括"国有化"和"计划化"背景

李一宁:《共同繁荣与第三次发行》作为作者专项经济领域的著作

7. 李一宁经济史文集,第六卷

李一宁经济史论文选编

对深度学习,广博洞察

帮助读者把握中外经济趋势的脉搏

它包含了已经教了五十多年的李一宁教授

经济史论文和讲义

深入研究美国经济史、西方经济史

人力资本理论与经济史的关系

和"经济发展和体制调整"等问题

李一宁:《共同繁荣与第三次发行》作为作者专项经济领域的著作

8.《终身理论应如此:李以宁经济理论综述》

李先生全文

关于经济理论发展的论文集

更多的是关于李先生的经济思维

总结和高泛化

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更多

李克强经济思想的重要依据。

李一宁:《共同繁荣与第三次发行》作为作者专项经济领域的著作

9. 《相容与包容:李一宁社会实践纪录片》

李一宁先生的学生回忆

在他的学术探索中,李先生,

开展实践活动。

包括其研究,讲座,

国外学习,写书等。

李一宁:《共同繁荣与第三次发行》作为作者专项经济领域的著作

10. 中国路系列

本系列丛书的研究主要围绕

中国真正的经济问题正在展开,

突出中国特色经济发展。

我不使用"中国模式",因为"模式"往往是固定的;

中国的发展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的道路丰富了世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我国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种问题,应全部从实际出发,不信教条,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断和选择,不要回避发展中的问题和内外的多重挑战。

李一宁,《中国路》系列丛书主编

李一宁:《共同繁荣与第三次发行》作为作者专项经济领域的著作

中国道路系列参考书目:

(1)《中国道路与新型城镇化》

(2)"中国的道路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3)《中国道路与混合所有制经济》

(4)《中国的道路与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

(5)《中国的道路与简单政治的分散化》

(6)《中国道路与农民工创业》

(7)《中国的道路与人口老龄化》

(8)《中国道路与民营企业发展》

(9)《中国道路70年与中国经济发展》

11. 文化经济学

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之后

李一宁教授最新杰作

在文化史的背景下

考察经济的演变

文化产品有自己的特点,即具有特殊的社会效益,因此在评价文化产品时,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应单独讨论,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

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如果不讨论制度变革的起源和评价标准的替代,旧秩序和旧伦理观念的改变,新秩序和新伦理观念的建立,就无法解释文化与经济关系的演变。

李一宁:《共同繁荣与第三次发行》作为作者专项经济领域的著作
李一宁:《共同繁荣与第三次发行》作为作者专项经济领域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