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Go语言并发机制初探

go 语言相比java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方便地编写并发程序。go 语言内置了 goroutine 机制,使用goroutine可以快速地开发并发程序, 更好的利用多核处理器资源。这篇文章学习 goroutine 的应用及其调度实现。

使用 go 关键字用来创建 goroutine 。将go声明放到一个需调用的函数之前,在相同地址空间调用运行这个函数,这样该函数执行时便会作为一个独立的并发线程。这种线程在go语言中称作goroutine。

goroutine的用法如下:

因为 goroutine 在多核 cpu 环境下是并行的。如果代码块在多个 goroutine 中执行,我们就实现了代码并行。

如果我们需要了解程序的执行情况,怎么拿到并行的结果呢?需要配合使用channel进行。

channels用来同步并发执行的函数并提供它们某种传值交流的机制。

通过channel传递的元素类型、容器(或缓冲区)和传递的方向由“<-”操作符指定。

可以使用内置函数 make分配一个channel:

使用下面的代码可以显式的设置是否使用多核来执行并发任务:

gomaxprocs的数目根据任务量分配就可以,但是不要大于cpu核数。

配置并行执行比较适合适合于cpu密集型、并行度比较高的情景,如果是io密集型使用多核的化会增加cpu切换带来的性能损失。

了解了go语言的并发机制,接下来看一下goroutine 机制的具体实现。

在现代操作系统中,线程是处理器调度和分配的基本单位,进程则作为资源拥有的基本单位。

每个进程是由私有的虚拟地址空间、代码、数据和其它各种系统资源组成。线程是进程内部的一个执行单元。

每一个进程至少有一个主执行线程,它无需由用户去主动创建,是由系统自动创建的。

用户根据需要在应用程序中创建其它线程,多个线程并发地运行于同一个进程中。

并行与并发(concurrency and parallelism)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解它们对于理解多线程模型非常重要。

在描述程序的并发或者并行时,应该说明从进程或者线程的角度出发。

并发:一个时间段内有很多的线程或进程在执行,但何时间点上都只有一个在执行,多个线程或进程争抢时间片轮流执行

并行:一个时间段和时间点上都有多个线程或进程在执行

非并发的程序只有一个垂直的控制逻辑,在任何时刻,程序只会处在这个控制逻辑的某个位置,也就是顺序执行。如果一个程序在某一时刻被多个cpu流水线同时进行处理,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程序是以并行的形式在运行。

并行需要硬件支持,单核处理器只能是并发,多核处理器才能做到并行执行。

并发是并行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程序本身就不是并发的,也就是只有一个逻辑执行顺序,那么我们不可能让其被并行处理。

并发不是并行的充分条件,一个并发的程序,如果只被一个cpu进行处理(通过分时),那么它就不是并行的。

举一个例子,编写一个最简单的程序输出"hello world",它就是非并发的,如果在程序中增加多线程,每个线程打印一个"hello world",那么这个程序就是并发的。运行时只给这个程序分配单个cpu,这个并发程序还不是并行的,需要用多核处理器的操作系统来运行它,才能实现程序的并行。

线程的实现可以分为两类:用户级线程(user-levelthread, ult)和内核级线程(kemel-levelthread, klt)。用户线程由用户代码支持,内核线程由操作系统内核支持。

多线程模型即用户级线程和内核级线程的不同连接方式。

将多个用户级线程映射到一个内核级线程,线程管理在用户空间完成。

此模式中,用户级线程对操作系统不可见(即透明)。

Go语言并发机制初探

优点:

这种模型的好处是线程上下文切换都发生在用户空间,避免的模态切换(mode switch),从而对于性能有积极的影响。

缺点:所有的线程基于一个内核调度实体即内核线程,这意味着只有一个处理器可以被利用,在多处理环境下这是不能够被接受的,本质上,用户线程只解决了并发问题,但是没有解决并行问题。

如果线程因为 i/o 操作陷入了内核态,内核态线程阻塞等待 i/o 数据,则所有的线程都将会被阻塞,用户空间也可以使用非阻塞而 i/o,但是还是有性能及复杂度问题。

将每个用户级线程映射到一个内核级线程。

Go语言并发机制初探

每个线程由内核调度器独立的调度,所以如果一个线程阻塞则不影响其他的线程。

优点:在多核处理器的硬件的支持下,内核空间线程模型支持了真正的并行,当一个线程被阻塞后,允许另一个线程继续执行,所以并发能力较强。

缺点:每创建一个用户级线程都需要创建一个内核级线程与其对应,这样创建线程的开销比较大,会影响到应用程序的性能。

内核线程和用户线程的数量比为 m : n,内核用户空间综合了前两种的优点。

Go语言并发机制初探

这种模型需要内核线程调度器和用户空间线程调度器相互操作,本质上是多个线程被绑定到了多个内核线程上,这使得大部分的线程上下文切换都发生在用户空间,而多个内核线程又可以充分利用处理器资源。

goroutine机制实现了m : n的线程模型,goroutine机制是协程(coroutine)的一种实现,golang内置的调度器,可以让多核cpu中每个cpu执行一个协程。

理解goroutine机制的原理,关键是理解go语言scheduler的实现。

go语言中支撑整个scheduler实现的主要有4个重要结构,分别是m、g、p、sched,

前三个定义在runtime.h中,sched定义在proc.c中。

sched结构就是调度器,它维护有存储m和g的队列以及调度器的一些状态信息等。

m结构是machine,系统线程,它由操作系统管理的,goroutine就是跑在m之上的;m是一个很大的结构,里面维护小对象内存cache(mcache)、当前执行的goroutine、随机数发生器等等非常多的信息。

p结构是processor,处理器,它的主要用途就是用来执行goroutine的,它维护了一个goroutine队列,即runqueue。processor是让我们从n:1调度到m:n调度的重要部分。

g是goroutine实现的核心结构,它包含了栈,指令指针,以及其他对调度goroutine很重要的信息,例如其阻塞的channel。

processor的数量是在启动时被设置为环境变量gomaxprocs的值,或者通过运行时调用函数gomaxprocs()进行设置。processor数量固定意味着任意时刻只有gomaxprocs个线程在运行go代码。

我们分别用三角形,矩形和圆形表示machine processor和goroutine。

Go语言并发机制初探

在单核处理器的场景下,所有goroutine运行在同一个m系统线程中,每一个m系统线程维护一个processor,任何时刻,一个processor中只有一个goroutine,其他goroutine在runqueue中等待。一个goroutine运行完自己的时间片后,让出上下文,回到runqueue中。

Go语言并发机制初探

多核处理器的场景下,为了运行goroutines,每个m系统线程会持有一个processor。

在正常情况下,scheduler会按照上面的流程进行调度,但是线程会发生阻塞等情况,看一下goroutine对线程阻塞等的处理。

当正在运行的goroutine阻塞的时候,例如进行系统调用,会再创建一个系统线程(m1),当前的m线程放弃了它的processor,p转到新的线程中去运行。

Go语言并发机制初探

当其中一个processor的runqueue为空,没有goroutine可以调度。它会从另外一个上下文偷取一半的goroutine。

Go语言并发机制初探

go语言的并发机制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比如go语言和scala并发实现的不同,golang csp 和actor模型的对比等。

了解并发机制的这些实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并发程序的开发,实现性能的最优化。

关于三种多线程模型,可以关注一下java语言的实现。

我们知道java通过jvm封装了底层操作系统的差异,而不同的操作系统可能使用不同的线程模型,例如linux和windows可能使用了一对一模型,solaris和unix某些版本可能使用多对多模型。jvm规范里没有规定多线程模型的具体实现,1:1(内核线程)、n:1(用户态线程)、m:n(混合)模型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谈到java语言的多线程模型,需要针对具体jvm实现,比如oracle/sun的hotspot vm,默认使用1:1线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