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最后归宿

作者:民国年间那些事

《老残游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作者刘鹗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家之一,他吟咏泉城济南的佳句“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令人难以忘怀,他笔下的明湖居说书艺人白妞黑妞更是让人拍案称绝,但刘鹗晚年流放新疆、客死异乡的经历却一直鲜为人知。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最后归宿

泉城风光

刘鹗虽出身官宦之家,却旷达放浪不拘礼法,无意于科举博取功名。他学问驳杂,精通数学、医学、水利,做过医生,搞过实业,并先后入河道总督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助治理黄河。因治黄有功,刘鹗声誉鹊起,被保举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候用。刘鹗有感于国势衰微,向朝廷提出了借外资举办实业的主张,却被顽固派诟病指为汉奸,刘鹗不禁心灰意冷,遂弃官悟佛,游历各地,体察民情,为民治病——从《老残游记》主角老残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本人的影子。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最后归宿

庚子国变,刘鹗携资北上,以贱价从沙俄手中购得太仓储粟以赈灾民,不料却被仇家诬陷弹劾为私售仓粟,1908年被清廷流放新疆,谪居迪化(今乌鲁木齐)。关于此事,刘鹗的亲家罗振玉在《五十日梦痕录》中记道:“联军入都城,两宫西幸,都人苦饥,道殣相望。君(刘鹗)乃挟资入国门,议赈恤。适太仓为俄军所据,欧人不食米,君请于俄军以贱尽得之。粜诸民,民赖以安。君平生之所以惠于人者,实在此事。而数年后,柄臣某乃以私售仓粟罪君,致流新疆死矣。”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最后归宿

刘鹗

到迪化后,刘鹗无处容身,便自投西门里的一座城隍庙作为栖身之所。这座城隍庙建于清乾隆年间,砖木结构,坐北向南,有三个大圆门,庙内有前庭、东侧院、大殿、后殿等建筑,香火旺盛,游客不绝,是当年迪化城里的一个重要宗教活动场所。当时住在庙里的人大都是无家可归的贫民,他们白天上街乞讨,晚上回庙住宿,刘鹗虽然落魄到此,但他终究是个做过官且有文章传世的斯文之人,不便沿街乞讨。这时恰好城隍庙里有一寄宿的刘姓道士,人称“刘长腿”,此人精于医道,来庙求医者络绎不绝。他见刘鹗也懂医学,便邀请他帮忙,二人共同切磋医术,一起诊断一些疑难杂症,如此一来二去,遂成莫逆之交。

刘鹗和刘道士轮流上山采药,轮流在庙应诊,倒也相得益彰。刘鹗非常佩服“刘长腿”的为人,曾专门为其赋诗一首:“道人居市不居山,治病救人岂等闲。凭得阳春两只脚,一生几度玉门关。”不久刘道士应朋友之邀投奔山西五台山,后在庙中坐化。此后刘鹗就独自在城隍庙应诊,他本来就通达医学,在内地游医多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收费低廉,对贫穷患者有时还分文不取,所以很快便誉满全城。迪化附近的老百姓都知道城隍庙里住着一位“菩萨大夫”,便慕名前来就诊,病人的信任和需要,对于“负罪”流放边疆的刘鹗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最后归宿

刘鹗被流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在迪化行医诊病之余,刘鹗开始撰写医书《人寿安和集》,他在致信姻亲、甘肃布政使毛庆蕃的书信中曾专门提及此事。刘鹗还经常与当地的文人墨客诗文唱和,可惜现已大多失传。他在城隍庙居住的房门上自书一副海瑞所撰对联,上联是“人莫心高,自有生成造化”;下联为“事由前定,何须巧用机关”。这副对联既反映了刘鹗深恶官场腐败的心情,又展示了其悟入佛门的思想,一时间风靡迪化全城。他还发挥其叙景状物的特长,用对联的形式为后人勾勒出一幅维妙维肖的清末迪化风土图,令人叹为观止:“流水小桥催钓影,春风深巷卖花声。”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最后归宿

1909年初夏,刘鹗“忽患风痰,时醒时昏,医治罔效”,8月23日晨起床时中风跌到,这位在风尘中潦倒一生的文人,于贫病交加中逝于新疆迪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