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文化】“志”解阿壩④四姑娘山的傳統朝山會,還有你想知道的這些

作者:方志四川

“志”解阿壩④

四姑娘山的傳統朝山會

還有你想知道的這些

四姑娘山位于阿壩州小金縣境内,被譽為“東方聖山”。“四姑娘”是藏語“斯古拉”的漢語諧音,意為保駕山神。每年農曆五月初四,當地藏族群衆都要組織隆重的朝山祭祀活動,朝拜四姑娘山,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運昌盛。

【曆史文化】“志”解阿壩④四姑娘山的傳統朝山會,還有你想知道的這些

朝山會盛況

斯古拉的傳說

【曆史文化】“志”解阿壩④四姑娘山的傳統朝山會,還有你想知道的這些

朝拜

在青藏高原的神山譜系中,四姑娘山從屬于墨爾多神山。墨爾多山起于阿壩州鹧鸪山,如龍盤展,延綿上千裡,主峰達5000米。墨爾多神山的朝山儀式是每年七月初十,除了宗教性質,在四姑娘山地區關于朝山會的來曆還有着不少美麗的傳說,雖版本不同,情節各異,但這些傳說的核心均是四姑娘山由四位美麗的藏族姑娘化身而成的。

【曆史文化】“志”解阿壩④四姑娘山的傳統朝山會,還有你想知道的這些

抛灑龍達

相傳,在一個非常久遠的年代,日隆鎮(今四姑娘山鎮)樟木寨的護寨人阿郎巴依有四個十分美麗的女兒。四個女兒中最漂亮的要算四姑娘。不久,從外鄉來了一個叫麻爾多拉的魔王,作惡多端,危害百姓,每月要吃掉一個人的心髒,喝掉一個人的血。魔王打聽到阿郎巴依有四個漂亮的女兒,就想将她們占為自己的妻妾。為保衛家園,也為護衛自己的女兒,阿郎巴依毅然同麻爾多拉展開了決鬥。決鬥中,阿郎巴依雖打傷并趕跑了魔王,但自己後來也被魔王陰謀害死。阿郎巴依死後化成了巴朗山(藏語即為“阿郎巴依”),他的妻子夏姆則變成了山上的紅柳林,繼續守護着當地人民。

魔王麻爾多拉聽說阿郎巴依化成了山峰,心想再無人能與他為敵,便重新潛回日隆鎮,使老百姓不得安甯。四個姑娘決心像父親那樣同魔王戰鬥到底,守衛她們的家園。三個姐姐與魔王厮殺,漸漸無力抵擋,便變成了三座雪山,壓在魔王身上。眼看三個姐姐壓不住了,四姑娘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座更為雄偉的雪山,重重地壓在魔王的胸膛上,最終消滅了魔王。四個姑娘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贊拉河谷的平靜,讓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滿靈性。村民們看到四位活潑可愛的姑娘轉眼之間變成挺拔的雪峰聳立在眼前,不由失聲痛哭,跪倒在地,頂禮膜拜。

朝山會的起源

【曆史文化】“志”解阿壩④四姑娘山的傳統朝山會,還有你想知道的這些

轉山

朝山文化的本質是人們對于自然地理等知識了解不多,産生了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實際也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四姑娘山朝山文化要追溯到1400多年前。7世紀,原始宗教苯波教傳入阿壩地區,該教認為萬物都有“靈”,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樹有樹神……是以,當地藏族群衆一直視四姑娘山為庇佑地方平安的山神。

【曆史文化】“志”解阿壩④四姑娘山的傳統朝山會,還有你想知道的這些

祈福

該地區舉辦朝山會可追溯到300多年前。每年農曆五月初三、初四兩天,四姑娘山附近“四寨兩索”(四寨:咯喇寨——今四姑娘山鎮長坪村一帶、樟木寨——今四姑娘山鎮長坪村二組一帶、達紮寨——今四姑娘山鎮金峰村一帶、瑪勒寨——今四姑娘山鎮雙碉村一帶;兩索:尕吧德索——今達維鎮滴水村一組至六組一帶、打滾坡德索——今達維鎮滴水村七組和八組一帶)的人們會到四姑娘山舉行朝山儀式,人們稱之為“四姑娘山朝山會”,藏名“旦木澤”。300多年前,“四寨兩索”的頭人輪流主持朝山會,具體負責祭祀活動,每6年為一個周期。

民俗文化的盛宴

【曆史文化】“志”解阿壩④四姑娘山的傳統朝山會,還有你想知道的這些

鍋莊舞

這一古老的習俗傳承至今,已成為阿壩州“端午祭”系列文化活動之一,是小金縣對外宣傳嘉絨民俗文化的節日文化品牌。2006年9月21日,四姑娘山朝山會被列為第一批阿壩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曆史文化】“志”解阿壩④四姑娘山的傳統朝山會,還有你想知道的這些

獻哈達

小金縣堅持還俗于民、還節于民的辦會理念和安全、隆重、創新、節儉的辦會原則,守正創新,把“朝山”與“轉山”相結合,“儀式”與“戶外”相融合,不斷豐富和拓展四姑娘山朝山會的文化内涵。朝山會舉辦期間,當地各族群衆以及外地遊客以聖山之名相聚于四姑娘山,在盛大古樸的朝山儀式和歡樂的民族歌舞中,朝拜神山,祈福平安。大家走親訪友,互送祝福,體驗厚重的民俗文化,品嘗道地的藏地美味,采購綠色生态産品。

【曆史文化】“志”解阿壩④四姑娘山的傳統朝山會,還有你想知道的這些

川西北嘉絨藏歌會

除傳統朝山活動,近幾年,小金縣還舉辦了川西北嘉絨藏歌會、“斯古拉之夜”千人露營搖滾音樂會、非遺主題文化演出以及越野跑、賽馬等活動,讓“朝山”與音樂季、體育活動相融合,全方位展示小金嘉絨藏族古樸厚重的民俗文化,引領新時代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

特别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阿壩州地方志辦公室

攝影:劉國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