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庭“社會地位”的差距,大機率,決定了三代人的命運

作者:藝境
家庭“社會地位”的差距,大機率,決定了三代人的命運

01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集中展現在哪一個方面?

有的人會說,是認知的差距;有的人會說,是家産的差距;有的人會說,是父母的差距;有的人會說,是讀書、工作的差距......

這幾點差距,都是符合現實的,可它們并不是最主要的差距。将這幾點結合起來看,我們才能得出真正的答案——階層差距。

階層差距,會導緻認知差距、家産差距、父母差距、讀書和工作的差距。因為你的階層,會決定你接觸到多少機會,以及多少社會的資源。

比如說大城市的孩子,所接觸的教育資源,肯定就要比農村的孩子進階許多。你看衆多的名校,不都建設在大城市嗎?

前者僅僅通過一個大城市的戶口,就能進入名校讀書。而後者,有可能連高中都考不上,就進入工廠幹活了。

家庭“社會地位”的差距,大機率,決定了三代人的命運

02

社會地位的差距,決定了個人的“認知”。

談到“認知”,就不得不提到一句話:“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認知比較深入的人,基本一眼就能看透事情背後的真相。而認知比較膚淺的人,哪怕活了一輩子,也還是渾渾噩噩,不知道某些事情背後的真相。

決定認知的,是一個人的“地位”。你是中産,他是低産,那你跟他的認知,就會存在差距。有可能,你已經通過腦力賺錢了,他還在通過體力賺錢。

舉一個例子。在《鐵齒銅牙紀曉岚》中,大學士紀曉岚問了乾隆一個問題:皇上,臣不了解,為什麼您要任用和珅這樣的小人呢?

乾隆望了紀曉岚一眼,如此回答:如果朕的身邊都是你紀曉岚這樣的人,那豈不是亂套了嗎?

這就是認知的差距。紀曉岚的認知,僅僅展現在“人品”方面。而乾隆的認知,已經到了“帝王心術,勢力制衡”的程度。高度不同,所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樣。

家庭“社會地位”的差距,大機率,決定了三代人的命運

03

社會地位的差距,決定了所擁有的“資源”。

西漢初年有一位宰相,陳平。他有兩個本事,既懂得左右逢源,也擅長整合一定的資源。

陳平一開始,隻是一個窮小夥,啥都沒有。為了出人頭地,陳平攀上了當地的某戶有錢人家。從攀上這戶人家開始,陳平才有了做事業的資源和本錢。

由于在魏王、項羽的陣營看不到希望,是以陳平到了劉邦的陣營做事。為了積累資源,陳平到處跟别人搞關系,收獲頗豐。

後來,劉邦就問陳平,你如此三心二意,還積累錢财,這是要做什麼?陳平回答,大王要想做大事,就需要做事的本錢。而我積累本錢,就是為了幫大王做事。

就這番話,讓劉邦不再懷疑陳平。後期,陳平的地位越來越高,所擁有的資源越來越多,才能聯合太尉周勃,平定了諸呂之亂。

一開始,如果陳平沒有攀上有錢人家,那他就沒有做事的第一桶金;後來,如果陳平沒有得到劉邦的授意,那他也不能積累到諸多的資源。地位,決定了資源的多少。

家庭“社會地位”的差距,大機率,決定了三代人的命運

04

社會地位的差距,決定了人之“職業前途”。

在儒家文化當中,我們都強調“入世”,也就是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去做官。

這種“做官”的文化,為什麼會延續數千年呢?因為做官,就能讓人擁有一定的地位。有了地位之後,錢财名利,那都是随手可得的東西。

有一個典故《周遊列國》。孔子乃是貴族出身,為什麼他會周遊列國,希望各國國君接納他的“仁義”思想呢?因為孔子想做官,恢複祖上的輝煌。

古時候如此,現實也是如此。現階段的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他們的學曆如此之高,為什麼還要在“考公考編”當中内卷,而不去工廠?

因為當流水線勞工,等于身處底層,一輩子都無法出頭,可能連衣食住行都成問題。而考上編制,當了小官,就有機會,有管道,賺到錢,或者改變命運了。

雖然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又有誰會去當洗廁所、端盤子的狀元呢?

家庭“社會地位”的差距,大機率,決定了三代人的命運

05

可以說,社會地位的差距,決定了三代人的命運。

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精英拼命爬得更高,賺更多的錢,不就是為了希望後代的子孫,可以世代富貴嗎?

最典型的例子,有的家庭是三代煙草人,而有的家庭是三代外賣員。大家都是人,可前途和未來,就是不一樣。

如果不了解,再舉一個例子。A是村民,B是村長,你覺得,A的孩子,真的能超過B的孩子嗎?村民的孩子,依舊是村民,而村長的孩子,哪怕當不了村長,也至少可以當隊長。

現實,如此而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