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面部識别輔助監控系統 人工智能為城市安全保駕護航

安全攝像頭也在提升人工智能技術。英特爾在4月宣布,它已經為安全攝像頭生産了硬體,能夠“密集監測、立體視覺、人臉識别、計數”和“行為分析”。該網站稱,另一款名為DNNCam的相機是一款深度學習攝像頭,它具有防水、自給自足的功能,而且号稱“幾乎不可摧毀”,這意味着它可以在遠離網際網路連接配接的偏遠環境中工作,也可以在收銀台後面進行“老客戶識别”。

當人工智能接管城市監管,面部識别讓犯罪分子無處影遁,人工智能的實際應用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人類的預想,在貼近人們的吃、穿、住、行等方面,人工智能已經漸漸變得我們都離不開了,而面部識别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是未來發展的大潮流之一,但是應用前這些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的成熟,這樣才能保證好技術不會産生壞影響。

面部識别輔助監控系統 人工智能為城市安全保駕護航

現在在全球任何一個大城市,監控錄影機都是随處可見的。以北京這個特别的地方為例,至少有三個政府部門的監控錄影機在持續工作。最常見的治安監控,就是街頭巷尾像路燈一樣的小型錄影機。這種錄影機帶雲台,可以旋轉,一般由警察部門負責,作用是監控日常治安。紅路燈上方安裝的槍形錄影機,主要負責拍攝車輛和行人違章,高速公路、快速路上依托橫杆安裝的槍形錄影機一部分還包含了測速功能,這些由交通警察部門負責。

除此以外,還有一種安裝位置非常高,像路燈杆形狀的錄影機,一部分屬于交通管理部門,主要用途是監控交通流量。這些錄影機近幾年來經過“智慧城市”等等項目的更新,可以拍清楚人臉和車牌,也就是說,不管是行人、車輛還是非機動車,總有不同的錄影機會拍到你。

這一切從倫敦開始。倫敦是世界上第一個CCTV化的城市。而它的第一個固定監視系統在1968年啟用,安裝在美國駐英國大使館附近的格洛夫納廣場,用以監控抗議越南戰争的學生。在這之後,監控系統被用在更多的地方。1993年,閉路相機監控幫助偵破了一起命案:男孩詹姆斯·伯格在英格蘭西北部一家購物中心失蹤而後被殺。監控錄像顯示,兩名年紀更大的少年劫走了他。

根據監控錄像,這兩名少年被控謀殺,而詹姆斯·伯格在監控視訊裡的最後影像刺激了群眾,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得到廣泛支援。直到90年代末,基于“監控會防止犯罪”這個理論,英國内政部一半以上的預防犯罪預算都用在了建設監控攝像頭上。

從覆寫密度上來看,英國已經成了全球攝像頭最密集的國家,全境的街道和公共區域有400-590萬台監控攝像頭,平均每一個攝像頭盯着11個英國人,每個人的臉每天會被閉路電視拍攝300次。2015年的資料顯示,倫敦有超過42萬個監控錄影機,位居城市中的世界第二。第一名是北京,媒體在2015年以正面角度報道,稱北京城區已經實作了監控100%覆寫,錄影機數量超過了47萬個。

随着圖像處理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得到了解決。不僅對視訊進行“存儲”,并提取分析特征,進而形成結構化的可檢索資料。視訊的處理分析全部由系統自動進行,并智能提取相關特征資訊,如車輛顔色、車牌号、車型,以及行人的年齡、性别和衣服顔色等。

“視訊特征提取分析技術的最大優勢就是幫助公安民警在海量的視訊資料中,迅速找到有用的資訊。比如,如果民警知道犯罪嫌疑人是一名40歲左右的中年男子,那麼隻要把‘40歲’、‘中年’、‘男’這幾個特征輸入系統,該技術就會把符合特征的視訊片段全都檢索出來,極大的提高效率和準确率。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