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的亡國之君(八):司馬邺

作者:平沙趣說曆史

西晉,是一個短暫的朝代,在送走開國之君司馬炎後不久,就迎來了著名的“八王之亂”,這一亂,就是十幾年,西晉王朝垮了,流民起來了,内遷的胡人壓不住了,全國上下一片烽火。

曆史上的亡國之君(八):司馬邺

在“八王之亂”剛結束的那幾年,西晉是有機會翻盤的,但站在最後的東海王司馬越沒有把握住這個機會,這個内戰行家在面對匈奴人的進攻時屢屢失誤,使得局勢全面惡化,匈奴軍隊橫行華北,并建立匈奴漢國。

在匈奴軍隊準備南下進逼洛陽之時,司馬越也意識到了中原的混亂,他率晉軍主力東歸,意圖回到老巢東海國,以南方為後盾,再圖收複中原。

然而司馬越卻死在了路上,大軍很快就被匈奴軍追上,全軍上下竟沒一個能指揮的人,兵力占優的晉軍反被匈奴軍單方面屠殺,死傷十餘萬人,西晉最後的軍事實力付之一炬。

匈奴軍數部相繼兵臨洛陽城下,不費吹灰之力就進入了守備空虛的城内,俘虜了晉懷帝等皇室貴胄,匈奴軍在城内燒殺搶掠,然後一把火燒了洛陽城,自董卓以後,洛陽城再次遭受毀滅般的打擊,成為一片廢墟。

曆史上的亡國之君(八):司馬邺

如果将西晉比作一個人,洛陽無疑是他的心髒,都城淪喪,也就是心髒被人捅了一刀,西晉基本玩完了,胡人史無前例地入主中原,掀起一陣陣血雨腥風,中原百姓為了避禍,不得不背井離鄉南下,史稱永嘉之亂。

但西晉這個人很奇特,心髒壞了也還沒馬上挂掉,而是像電影中的主角那樣,頭戴光環,還能死撐一會兒。

洛陽失守後,有一個人逃了出來,他叫司馬邺,是晉武帝的孫子,晉懷帝的侄子,年僅十三歲。

司馬邺最初被過繼給伯父秦獻王司馬柬,并在司馬柬去世後襲封秦王,洛陽失陷時,他逃到荥陽避難,偶遇舅舅荀藩和荀組等人。

司馬邺可能想的隻是逃命,但荀藩顯然想的更多,當時司馬氏皇族死傷慘重,司馬邺已經算是跟皇帝血緣關系最近的。國不可一日無君,荀藩拉着自己的外甥,去找豫州刺史閻鼎、前撫軍長史王毗、司徒長史劉疇等人商議,最後決定護送司馬邺前往長安,奉其為主,再圖光複。

曆史上的亡國之君(八):司馬邺

可出發沒多久,劉疇就叛變了,實在是這幫人的實力太差,劉疇對革命事業沒有信心呐。但他的造反很失敗,三下五除二就被閻鼎滅了,一行人繼續向西。

不過有了劉疇的榜樣,那些士卒護衛對大晉的未來也感到悲觀,今天跑兩個,明天跑三個,還喜歡順點東西,到最後司馬邺隻能坐着牛車趕路,而且還被山賊給堵在了藍田,直到閻鼎從雍州刺史賈疋那裡求來援兵,才能繼續出發,并到達長安。

曆史不會簡單的重複,但總是壓着相同的韻腳。一百多年前,漢獻帝從長安前往洛陽,艱辛程度不亞于司馬邺的西行之旅,一個強盛王朝與一個短命王朝,在末日前卻走向了相同的方向。

312年九月,司馬邺被立為皇太子,在長安建立行台,号令天下,坐鎮長安,繼續抵抗匈奴軍。司馬邺同時任命了一批官員,其中就有賈疋,司馬邺給賈疋的稱号是征西大将軍,但這位大将軍的結局卻是在讨伐山賊張連的時候被殺了,由此可見司馬邺政權的衰弱。

曆史上的亡國之君(八):司馬邺

次年四月,晉懷帝被毒殺的消息傳到長安,司馬邺正式即位,改元建興,史稱晉愍帝。

年輕的司馬邺雄心勃勃,還下了一道口氣比天大的诏書:命幽、并州刺史王浚、劉琨等起兵30萬攻打平陽;令左丞相司馬睿帶兵20萬攻洛陽;令右丞相司馬保帶兵30萬保衛長安。

這完全就是诏書擴軍,此時西晉的全部軍隊加起來恐怕也不夠二十萬,而且幾乎都掌握在南方軍閥手裡,這些南方軍閥接到皇帝指令後反應不一,強硬的如司馬睿直接借口南方未定,按兵不動,其他更多是象征性出兵,如山簡的軍隊,才從襄陽出發就戰敗了,王澄帶兵從荊州出發,以龜速抵達南陽,一聽到山簡敗了,轉頭就跑。

真正響應皇帝号召的往往沒有實力,如祖逖,就被司馬睿給堵了回去,隻有西北涼州的張軌有一定實力,派出三千兵馬支援長安。可惜張軌的實力并沒有強大到跟匈奴硬剛,長安還是處于匈奴的巨大威脅之下。

曆史上的亡國之君(八):司馬邺

司馬邺政權的影響力基本就在長安周邊,偏偏長安周邊還遭遇了天災,導緻糧食奇缺,“關西饑馑,白骨蔽野,士民存者百無一二”,想當年漢獻帝還能開倉赈災,可司馬邺這會卻是皇帝家都沒有餘糧了,長安城内“倉庫虛竭”,身為皇帝的司馬邺想吃頓飽飯都成為奢望。

在天災、戰亂中苟延殘喘的西晉王朝,面臨着巨大的危機。政府和私人的車乘湊到一塊,也隻有四輛車,朝廷官員既無官印,也無朝服,連執闆也是臨時鋸些桑木闆寫上官号湊合着用。

313年九月,匈奴劉曜進攻長安,五千匈奴鐵騎夜襲長安,攻入外城,燒殺搶掠一番而去。接下來的兩年間,劉曜又兩次進逼長安,司馬邺诏令總管長安以西軍事的司馬保發兵救援,司馬保卻推辭不發兵,從此長安以西也不聽朝廷号令了,司馬邺的地盤少了一半。

316年八月,劉曜再次率軍圍攻長安,附近各郡紛紛領兵來救,卻被劉曜吓得不敢靠近,隻敢在霸上觀望。

曆史上的亡國之君(八):司馬邺

見各路晉軍觀望不前,劉曜全力攻城,很快就攻陷了外城,司馬邺君臣退守小城。

此時,長安“内外斷絕,城中饑甚,米鬥值金二兩,人相食,死者大半”,司馬邺君臣很快就斷了糧,隻能喝水。後來,臣下找遍倉庫,總算找到了幾十塊酒曲,于是偷偷地讓人碾成碎末,做成粥湯給司馬邺充饑。

不久,這點東西也吃光了,司馬邺走投無路,隻好對臣下說:“今窮厄如此,外無救援,當忍恥出降,以活士民。”

意思很簡單,現在大冬天的,我們已是窮途末路,要穿沒穿,要吃沒吃,要兵沒兵,我決定不顧羞恥出去投降,讓長安百姓免遭塗炭。

當然,這隻是說辭,我們有理由相信,司馬邺這個十七歲的少年忍受了兩個月的饑餓和寒冬,絲毫看不到勝利的曙光,隻能選擇這一步了。

曆史上的亡國之君(八):司馬邺

派人與劉曜聯系好以後,十一月十一日,司馬邺出城投降,群臣照例要号泣一番,真正赴死的不多,禦史中丞吉朗算一個。至于司馬邺乘坐羊車、光着膀子、口銜玉璧、擡着棺材這些舉動,應該是照着秦王子嬰的模子來的,兩個短命王朝,以相似的方式終結。

司馬邺也被押送到匈奴漢國的國都平陽,被漢主劉聰封為光祿大夫、懷安侯,但匈奴人可沒有漢人禮遇亡國之君的習慣,司馬邺不可能得到劉禅那般的待遇,反而是被劉聰百般羞辱,人格尊嚴被使勁摩擦。

在平陽的日子裡,司馬邺做過執戟郎,給外出打獵的劉聰開路;做過服務員,給舉辦宴會的劉聰倒酒、洗酒杯;還給劉聰拿馬桶蓋。他當皇帝時沒吃飽,投降後卻吃飽了,不過是飽受辛酸苦楚。

在受盡各種屈辱後,司馬邺仍然沒能逃脫注定的命運,不放心的劉聰将他毒死,終年19歲。

客觀的說,西晉的滅亡跟司馬邺是沒有半毛錢關系的,他在位時期已經不可能翻盤了,反而因為皇帝的身份,他需要在長安挨餓、需要在平陽受辱,如果能預料到這些,估計他打死也不會當皇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