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繞麥田求野荠

作者:唐詩宋詞古詩詞
時繞麥田求野荠

已是初冬,又到挖荠菜、吃荠菜的季節了,抽個冬陽暖暖的日子,我和夫妻到城郊田埂、林間,尋尋覓覓挖荠菜,一棵棵荠菜長得青秀秀、鮮靈靈,散發出縷縷特有的香味。我愛吃荠菜,可涼拌可清炒可煲湯可做粥,用荠菜調餡兒包餃子、做馄饨、攤煎餅,味道更美,品不盡的是那種誘人的清香味兒。

荠菜,又名荠、地菜、地米菜、雞心菜、護生草,十字花科荠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種冬春尋常的野菜,不僅味美可口,而且營養價值高,富含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還可入藥,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是一種藥食兼備的野菜。

古人對這種甘甜爽口的野菜早有記載,《詩經·邶風·谷風》中寫道:“誰謂荼苦,其甘如荠。”詩中的主人公說,誰說荼菜味苦難下咽,我吃來卻像荠菜那樣甘甜。可見,先秦時期人們已經開始采食荠菜了。

時繞麥田求野荠

荠菜耐寒,是一種越冬野菜,它和冬小麥一樣,秋天綻芽出苗,越過漫長的冬季,不畏霜雪嚴寒,甚至頂着一層冰淩都能生長,展現它那清爽鮮靈的模樣。西晉文學家夏侯湛在《荠賦》中寫道:

鑽重冰而挺茂,蒙嚴霜以發鮮。

舍盛陽而弗萌,在太陰而斯育。

永安性于猛寒,羌無甯乎煖燠。

齊精氣于牧冬,均貞固乎松竹。

意為一般草木隻有等天氣緩和了才破土而出,荠菜卻淩寒而出,長勢茂盛,鮮靈之氣勃發,其精神可與松、竹比肩,可見其品格。南朝宋人卞伯玉也寫有《荠賦》,詩中有句:

終風掃於暮節,霜露交於杪秋。

有萋萋之綠荠,方滋繁於中丘。

贊美荠菜淩寒傲雪,成為冬日田野上一道綠意盈盈的風景。

時繞麥田求野荠

荠菜的風味之是以令人喜愛,更在于它有故土味、鄉思情。盛唐時的大宦官高力士一生對唐玄宗忠心耿耿,後被誣陷而流放黔中道。行至巫州時,高力士見其地荠菜多而人不食,感傷不已而作《感巫州荠菜》雲: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

夷夏雖有殊,氣味都不改。

荠菜不論生于何地,不論貴賤與否,它那鮮美香甜的味道不會改變。作者借物言志,表明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會永葆本色,表達了這位老奴對主子的赤膽忠誠。另一方面,也說明荠菜在唐代已是人們愛吃的鮮美野菜。

到了宋代,食荠之風更盛。北宋詩人蘇轼不僅是大文豪,也是有名的吃貨,他對荠菜這種鮮美的野菜鐘愛有加,盛贊其為“天然之珍,雖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在貶官外放時,他生活窘迫,常與鄉鄰漫山遍野采挖荠菜,用荠菜、黃豆和粳米煮粥食用,謂之“東坡羹”,并在給友人的信中贊道:“君若知其味,則陸八珍皆可鄙厭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他在給弟弟子由的詩中,提及采挖荠菜做粥羹:

新春階下筍芽生,廚裡霜虀倒舊。

時繞麥田求野荠,強為僧舍煮山羹。

——《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生》

因為旱情嚴重,園中種菜不行,那就去麥田裡挖荠菜吧,做出的荠菜羹堪比寺院老僧做的美呢。

時繞麥田求野荠

閑來挖荠菜、品野味的,不僅蘇轼一人,宋代有此愛好的大有人在。南宋詩人韓㴲冬日蹲牆根曬太陽,閑來無事找荠菜,找到了滿滿的小快樂:

柱杖牆陰潤,閑尋荠菜挑。

不禁芳草外,初日下梅梢。

雖然沒有芳草如茵,可荠菜的鮮味與梅梢上的韻味更美氣。采挖來荠菜,韓淲還要自己制作荠菜羹,他在《正月二十八日》寫道:

随地挑成荠菜羹,隻和淡水入瓶罂。

春風不負閑人腹,赢得勾勾飽後行。

這荠菜羹好啊,吃完心滿意足,隻覺得滿肚子都是春風蕩漾了。

南宋文人許應龍也喜挖荠菜,不過他是踏着簌簌積雪尋覓荠菜的,他吟道:

撥雪挑來葉轉青,自删自煮作杯羹。

寶階香砌何曾識,偏向寒門滿地生。

詩人撥雪尋來清靈靈的荠菜,擇洗幹淨煮菜粥自品,品出了味外之美,原來這荠菜在寶階香砌、溫室菜園尋覓不到,愈是寒冷蠻荒之地,它愈生長得随性恣意啊!

時繞麥田求野荠

不僅自己吃荠菜、吃荠菜,詩人們還把荠菜作為美食招待客人。南宋詩人劉克莊新年來臨之際,和友人一路徐行,看到凋敝的村莊,感慨道:

免騎朝馬趁南衙,五見空村換歲華。

旋遣廚人挑荠菜,虛勞座客頌椒花。

——《丙辰元日》

在這兵荒馬亂、世事維艱的日子,我們就用荠菜粥慶賀新年吧。

對荠菜這種來自山野的天然之珍,最為鐘愛者,不得不說宋代的另一大吃貨陸遊。他喜愛的程度之深,從其所寫的一首長長的《食荠十韻》可見一斑,最為精彩的詩句是:

惟荠天所賜,青青被陵岡,

珍美屏鹽酪,耿介淩雪霜。

采撷無阙日,烹饪有秘方,

侯火地爐暖,加糁沙缽香。

尚嫌雜筍蕨,而況污膏粱。

炊粳及煮餅,得此生輝光。

吾饞實易足,扪腹喜欲狂,

一掃萬錢食,終老稽山旁。

他贊美這天賜佳物,青青淩淩綻滿山岡,不喜歡吃它簡直對不住大自然了。詩人不耐其煩記述荠菜的做法,先從采挖荠菜,然後處理、烹饪整個過程,連配菜都寫上了,這是全過程寫實啊!“吾饞實易足,扪腹喜欲狂。”可見其對荠菜是多少的癡迷。最後還說,那些萬錢可得的金貴之物都不要提了,我隻要這棵棵鮮靈的荠菜終老山莊!

時繞麥田求野荠

陸遊簡直是“荠菜控”,其詩作中不止一次提到荠菜。他在《食荠》中說:

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荠美忽忘歸。

傳誇真欲嫌荼苦,自笑何時得瓠肥。

又說:

小著鹽醯和滋味,微加姜桂助精神。

風爐歙缽窮家活,妙訣何曾肯授人。

意思是荠菜之美,蕨菜、瓠瓜都比不上,烹饪荠菜他有獨到的技術,卻不輕易示人。他又說:

荠菜挑供餅,槐芽采作葅。

朝晡兩摩腹,未可笑幽居。

——《幽居》

我吃着荠菜餅,品着腌槐芽,摩挲摩挲肚子,美着呢,你們還敢笑我幽居鄉下?他在《食荠糁甚美蓋蜀人所謂東坡羹也》還雲:

荠糁芳甘妙絕倫,啜來恍若在峨岷。

蓴羹下豉知難敵,牛乳抨酥亦未珍。

異味頗思修淨供,秘方常惜授廚人。

午窗自撫膨脝腹,好住煙村莫厭貧。

時繞麥田求野荠

分明是忍不住把他烹制荠菜的技巧說了出來,用荠菜及米糁做粥,或用莼菜羹加上豆豉,那味道簡直是比牛乳紅酥還要好!他又摩挲着肚子,自誇:都來鄉下住吧,都來挖荠菜吧,可不要嫌棄這生活的清貧喲!他一直吃到荠菜開花了,變老了,不能食用了,還是念念不忘,寫了首《春荠》:

食案何蕭然,春荠花若雪;

從今日老硬,何以供采撷?

從中可見陸遊對的一往情深。

元末明初詩人淩雲翰說:“東風消盡門前雪,又見牆陰荠菜生。”到冬日灑滿陽光的田野上,采挖一籃青鮮水靈的荠菜,品一品冬天裡的春滋味,你會覺得陽光甚好,微風不寒,時光未老,我們都會殷殷期待,期待着“荠花榆莢深村裡,亦道春風為我來”!

-作者-

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