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實的劉伯溫.

劉基,字伯溫。現在許多書籍說他才智卓絕、料事如神,深富文韬武略,在曆次的主要戰役中出奇謀、劃妙策,協助朱元璋靖平宇内各股叛亂勢力,并在軍政、财務等各方面為新王朝建立了完備的制度,開創了明初的第一個盛世。說什麼“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那麼,曆史上的劉伯溫真有如此偉大?近日,作家佟平撰文指出,曆史上的劉伯溫既不是什麼有傑出軍事才能的謀略家,也不是什麼成功的大政治家,甚至連高潔的隐士都算不上,他隻是一個官瘾很大的儒生而已。

劉伯溫真是天才軍師嗎

大多數書籍提到劉伯溫的軍事才能時都說,他“神采飛逸,性格剛毅,抱負不凡,朱元璋一見大喜過望,拜劉伯溫為軍師,朱元璋能掃平元末群雄,一統天下,劉基之功,不亞于漢初之張良。”

佟平在文章中指出,劉伯溫共寫過兩本與軍事有關的書。一本是《百戰奇略》,一本是《時務十八策》。可是這兩本書不但在曆史上沒有任何被引用的記錄,現在甚至連具體的内容也很少被提及,可見是兩本沒有什麼價值的書。

從劉伯溫的實際從軍記錄來看,一部分是在元朝官府當軍事參謀,鎮壓農民起義;一部分是投奔農民起義軍朱元璋,做起義軍的參謀。

從他在元朝官府三四年的從軍經曆來看,他并沒有表現出什麼出色的軍事才華。

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随軍參謀,其中還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實際上從軍的時間勉強接近兩年,也隻是朱元璋衆多随軍參謀之一,甚至隻是一個沒有任何官銜的普通參謀之一。1363年9月朱元璋再次出征時已經不需要他随軍,而這時朱元璋的仗還遠沒有打完,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劉伯溫這個軍事參謀其實對朱元璋來說,幾乎是可有可無的。

劉伯溫制定過“平定天下大計”嗎

一些書籍都把朱元璋首先消滅陳友諒,然後再消滅張士誠,說成是劉伯溫制定的平定天下的大計。甚至還将這一大計等同于諸葛亮的隆中對。

佟平認為,這純粹是穿鑿附會、不符合曆史事實的說法。

這場大戰發生在1363年,劉伯溫1360年年初就在朱手下當軍事參謀,到這時已經當了三年,可是當陳友諒打上門來的時候,朱元璋才匆忙趕造戰船來迎戰,哪裡有什麼先打陳友諒的“平定天下大計”的影子?更加可怕的是,在這場大戰中,朱元璋曾被敵軍團團包圍在一條指揮船上,如果不是部下将官韓成與朱元璋換穿袍服,假冒朱元璋跳水自殺騙過敵軍,朱元璋很可能在這場大戰中被殺。如果劉伯溫真是一名出色的軍師,能如此讓主帥涉險嗎?

這場大戰的勝利,基本上奠定了朱元璋奪得天下的大勢,如果劉伯溫真是這場戰争的主要功臣,而不隻是一名普通的随軍參謀,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時能不想到劉伯溫嗎?可是在朱元璋1370年大封功臣的名單中原來根本就沒有劉伯溫的名字,直到封賞完畢後的20天,才補封了兩位三等伯,其中的最後一名排到了劉伯溫。

佟平認為,朱元璋之是以補封劉伯溫一個最末一位的伯爵,主要不是看中他的軍事貢獻,更多的是看中他在籌備登基、修建南京城、擔當禦史令、修建《大明律》、恢複科舉等“建國”方面的成績,再加上他在元朝的特殊身份、跟着朱元璋10年、這時他也已經60歲了,是以才象征性地封了他一個爵位。

劉伯溫是功成身退的隐士嗎?

劉伯溫的功成身退和多次辭官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亮點,尤其是明清兩朝的崇尚儒家思想的文人,更是刻意把劉伯溫打扮成張良一樣功成身退的隐士,這是否站得住腳?

佟平在文章中指出,隻要略微分析一下劉伯溫每次辭官和每次“辭而不甘”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他的每一次辭官都幾乎與做隐士沒有什麼關系。

劉伯溫第一次辭官是在1340年,在元朝做了四五年縣令之後,嫌官職太小、沒有提升的機會,又與同僚關系不好才辭官的。1349年,第二次辭官是由于他越界舉報其他官員受到上司責問不得不辭官。盡管有過兩次辭官的經曆,卻還是看不開,1352年一旦有朋友推薦他去做“平亂”的官,他立刻毫不猶豫地就答應去做了。

劉伯溫1358年第三次辭官,是因為一度被升為五品,又被降為七品,還被剝奪了參與軍事的資格,才憤而辭官的。也幸虧有此辭官,後來才可能被朱元璋聘去做官。

劉伯溫在元朝做了25年的地方官,在朱元璋手下做了10年中央官。雖然劉也屬于朱的開國元勳之一,卻沒有想到隻被象征性地補充封在了最末一位,這對于官欲很強的劉伯溫來說恐怕是深感失落的吧。正是這種失落感,再加上當時已經60歲,眼見着繼續下去也沒有指望得到更大的升遷,于是想試一試辭官這一招,看看朱元璋會不會是以而特别挽留他而給他加官,遺憾的是朱皇帝立刻就毫不在意地讓他回家了。

明朝廷為什麼想到神化劉伯溫呢

1514年,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明朝廷卻突然加贈劉伯溫太師銜,谥文成。說他“慷慨有志,剛毅多謀,學為帝師,才稱王佐”、“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為什麼明朝皇帝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突然想到贈封他?

佟平認為,可能有下列幾個因素:

其一,跟随朱元璋的開國功臣中,許多人被朱元璋殺掉了,是以才輪到了劉伯溫。據史家統計,1370年所封功臣37人中,在朱元璋去世前或父或子被殺、被充軍、被除爵的達到了31人,其中還不包括被暗害死的。既然這些人已經被朱元璋定為壞人,在神化朱元璋的時候自然就不能再用這些人來做陪襯了,這樣就将原本排在40名之後的劉伯溫一下提到了“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的位置了。

其二,劉伯溫在朱元璋手下擔當的是太史令,這個官職除了編制曆書等,還負責觀察天象,同時兼管起草文書、策命、記史事、編史書、國家典籍、祭祀等。通過劉伯溫來預測朱元璋是“真命天子”更加具有欺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