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日進補越貴越好?這味中藥你值得擁有

冬三月為封藏之時,民間早就有諺語:“冬日進補,來年打虎”~

冬日進補越貴越好?這味中藥你值得擁有

冬季進補已經是一種普遍的共識了,很多人會選擇一些名貴的補藥,認為越貴越好,這就走入了一個誤區,進補并非貴的就好,适合自己體質的才是最好!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味補藥——黃芪

冬日進補越貴越好?這味中藥你值得擁有

黃芪

黃芪原名黃耆,耆者,長也,黃芪為補藥之長,故名黃芪。

黃芪為補氣聖藥,《神農本草經》中将之列為“上品”,《藥性歌訣》中描述它的作用:“黃耆入藥,為強壯劑,具有益正氣,壯脾胃,排膿止痛,活血醫危的功效。對表虛自汗、氣虛内傷、精神萎靡、四肢無力、脾虛洩瀉、體虛多汗、氣虛脫肛、子官脫垂、浮腫及癰疽等疾病療效顯著”。

如何了解黃芪的“強壯”之意?

身體強健,不生疾病,就可以算作身體健康,這正是黃芪益氣固表功效的表現。

當一個人氣虛,就會常常感覺乏力氣短,容易疲憊,甚至胃口也變差,氣不足自然就要補氣,這也是黃芪最廣為人知的功效。

再來述說固表,很多人在天氣稍微一變換的時候就容易感冒,這就是表虛。黃芪的固表作用可以有效抵禦外邪侵入人體,但是當你已經感冒時可不适用。

我們來打個比方,将人體比作一棟房屋,固表就是加強門窗,感冒時外邪已經進入了體内,這時如果将門窗封死,雖然更多的邪氣進不來,可是體内的邪氣也出不去了呀!這樣反而會加重病情。

中醫認為“氣血同源”,黃芪補氣又有助于生血,是以也常常用來治療氣血兩虛證,如方劑“當歸補血湯”隻用了黃芪和當歸兩味藥,恰恰利用了黃芪的養血之功——用無形之氣,生有形之血,進而達到補血的作用。

但是黃芪性溫,藥性也上升,陰虛體質的人群服用無異于在本就燥熱的身體中加了一捆幹柴,不僅會更熱,還會傷陰動血,得不償失。

黃芪能補氣養血,使正氣旺盛,是以能托毒排膿,生肌斂瘡。治療瘡瘍的時候,由于正虛不能托毒外達,瘡面久不潰破,或是潰破之後難以收口,這時就可以用黃芪配伍人參、當歸、升麻、白芷等補益氣血、解毒排膿。

說到底還是因為虛,如果身體強壯了,還會有這些問題嗎?這所謂“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黃芪“升陽”的功效不容小觑

人體就像一個大圓,陽氣往上升,陰氣往下行,是以形成一個動态的循環,氣血陰陽調和,髒腑也能維持一個穩定的位置。

例如,脾虛之人腹瀉,一天不定時拉肚子,而且還伴有飲食減少,少氣懶言,臉色也蠟黃等表現。

脾虛則清陽不升,就會導緻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内髒下垂等,方劑“補中益氣湯”就有很好的升陽舉陷作用。

氣虛水腫之要藥

黃芪既能補脾益氣以治本,又能利尿消腫以治标,是以又是治療氣虛水腫之要藥。

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脾胃能運化水飲,脾氣虛則水濕不運,水液困在人體内出不去,就會出現浮腫尿少,甚至出現下肢皮膚按之凹陷不起,整個人看起來就像“充了氣”似得腫。

而黃芪利尿消腫的功效,在改善氣虛導緻的肢體水腫、眼睑浮腫、甚至是腎功能衰竭等問題上都有一定效果,常常與茯苓、白術等健脾利水藥同用以增強療效。

從中醫角度說黃芪是一味補氣的好藥,從現代營養學分析,黃芪含有多糖、單糖、黃酮類、葉酸、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硒等營養物質。由于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黃芪還具有良好的防癌和預防冠心病的作用。

黃芪雖然是很常見補藥,但是也要根據自身情況來使用,當出現一些明顯的疾病時應當及時就醫,畢竟黃芪雖好,也不是人人都适合服用,平時多加鍛煉,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才是正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