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困擾元明兩代的倭寇,為何在清朝銷聲匿迹了呢?

我們都知道自元朝中後期到明朝時期,中國經曆了長達三個多世紀的倭寇之患。明朝的海上實力還算比較強,尚且無法解決倭患,但是清朝時期卻很少有這種事,這到底是什麼回事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趣曆史小編一起往下看。

困擾元明兩代的倭寇,為何在清朝銷聲匿迹了呢?

其實這種情況是雙方的局勢造成的,首先是倭寇的源頭日本。在清朝年間,日本不是戰國時代的那種動亂時期,而是在德川幕府統治下的相對穩定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日本和清朝非常類似,也是實行非常嚴厲的“閉關鎖國”政策。大部分的港口都關閉,日本的船隻更是不允許出海貿易和往來。隻有中國等少數國家和日本在長崎的港口進行交易,而擅自偷渡更是面臨死刑的懲罰。

困擾元明兩代的倭寇,為何在清朝銷聲匿迹了呢?

正是在這種高壓的政策下,一些想要出海作亂的倭寇根本沒有機會,可以說倭患是從源頭上就解決了。除此之位,兩個“鎖國”的國家,看似沒什麼交集,實際上還是有很重要的交易的。

清朝号稱“天朝上國,物産豐富”,但實際上制造銅錢所需要的銅卻主要分布在比較偏遠的雲貴地區。然而日本雖然物産貧乏,但是卻是金屬産量豐富的地區,而走海路進行交易,明顯更加便捷友善。而且由于日本的鎖國,日本群眾對很多生活用品的需求也得不到補充,而清朝的商品卻能滿足他們,可以說是互利互補的交易了。

困擾元明兩代的倭寇,為何在清朝銷聲匿迹了呢?

這種情況下,即使是閉關鎖國的兩國也是對這個貿易非常重視,甚至是鼓勵的。在康乾盛世的時期,清朝的海軍力量也不容小觑,然而平穩的生活讓這些清朝的統治者開始懈怠,他們開始逐漸廢棄了這些龐大的船隻和戰艦,可以說是自斷雙腳的行為。以至于即使沒有倭寇的大清朝,最後不僅被越南的海盜騷擾,還在後來的甲午海戰中和鴉片戰争中,屢戰屢敗,被迫定下各種恥辱的條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