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狂妄自大、輕視對手——甲午戰争之前,清朝輿論界就是這樣的态度

甲午戰争的潰敗,對于當時的清朝來說,影響是巨大的。它不僅使得洋務運動所有的成果都化為了烏有,更是從精神上打擊了人們對于進步的追求。而作為主力軍的北洋艦隊,更是背起了所有的報複,成為了天朝人民嘴裡的罪人。

狂妄自大、輕視對手——甲午戰争之前,清朝輿論界就是這樣的态度

那麼,

甲午戰争的失敗,真是因“中日起事,我軍屢敗,兵艦盡毀,人皆

北洋所誤”嗎?

不,并不是的。甲午戰争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清廷的态度。正是因為清廷的自大、蔑視和散漫,才使得北洋艦隊會失敗得那麼徹底。

狂妄自大,輕視對手

在戰争之前,清朝普遍看不起日本,在當時不少人嘴裡,輿論是這樣的:島夷小醜,外強中幹,久為

海所共知;或者:我中華海防已三十年,建立海軍亦七八年,武備修舉,足以永靖海氛。

可以說,在當時清朝的眼裡,日本完全就是上趕着來找抽的

。然而,數百年的閉關鎖國,已經讓清朝統治者們沒有了“眼睛”和“腦子”。

的确,在經曆了德川幕府二百多年的統治後,日本也曾經柔弱不堪。

同樣閉關鎖國的日本,在西方列強的炮彈下“瑟瑟發抖”。

然而,日本開始覺悟了,他們很快便走上了日本維新運動。

狂妄自大、輕視對手——甲午戰争之前,清朝輿論界就是這樣的态度

在整體建設上,日本政府派出了大型使節團,開始巡遊西方強國,以求通過最短的時間完成内部改革。

于是,1868年,明治政府釋出了具有政治綱領性的《五條誓文》。

1871年開始,内閣制度逐漸發展;1890年,日本政府頒布了《日本帝國憲法》。無數的措施都在告訴世界,日本正在高速發展,它正在逐漸強大。

在經濟上,日本也開始逐漸向資本主義經濟靠攏。

他們通過土地改革,大大增加了收入;而後,又大力發展鐵路、礦業等影響國家實力發展的産業;金融方面,日本确定了紙币為唯一的流通貨币。

軍事方面,就更加不用說了。日本明明是個“彈丸之地”,但是它卻早早地看出了自己的不足,而後開始大力發展軍事力量。

舉個簡單例子,大家就可以明白當時北洋艦隊和日本海軍的差距。

狂妄自大、輕視對手——甲午戰争之前,清朝輿論界就是這樣的态度

當時北洋艦隊的老式火炮,10分鐘可以“有幸”發出1發炮彈;而日本的速射炮,40秒可以發出10發炮彈。如此鮮明的對比,饒是後人,也不得不為北洋艦隊掬一把同情淚。

但是,日本的這些發展,清朝全然沒有看在眼裡。

在他們心中,日本依舊是當年那個遠遠不如自己的“菜雞”,收拾這樣一個上門送死的“菜雞”,那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

于是,清廷不但看不起對手,還任由内部的那些蛀蟲,繼續腐蝕他們的根基和阻礙發展。

勾心鬥角,一盤散沙

西方國家成立海軍最初目的就是為了掠奪他國資産,而

北洋艦隊最初的成立目的,

并不是這樣,它

僅僅是為了自保而已。

這種自保很大程度上,還是被迫的。

狂妄自大、輕視對手——甲午戰争之前,清朝輿論界就是這樣的态度

于是,在1888年北洋海軍誕生之後,清朝就非常“放心”了,他們好像是在告訴世界:看,我也有海軍!你可别過來打我!殊不知,清朝這種外強中幹的姿态,早就被敵人看穿了。

北洋艦隊建立之後,不僅沒有得到大力發展,反而是受到了多方制裁。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是朝堂上的勾心鬥角。

世人皆知,

北洋海軍的主力乃是淮軍,而淮軍實際上就是李鴻章的私軍。

當時就有這樣的說法:說這北洋高層開會,其實就是安徽老鄉見面會。

有了這樣的前情之後,朝堂上想要抑制北洋艦隊發展的人就不在少數。

站在清朝統治者的角度上來說,北洋艦隊隻知李鴻章而不識皇帝,本就犯了大忌。

于是,重文輕武就成了清朝統治者的本能反應。

是以,清朝從根本上就在打壓北洋艦隊的發展。

狂妄自大、輕視對手——甲午戰争之前,清朝輿論界就是這樣的态度

而對于李鴻章的同僚來說,權力的蛋糕本來就那麼點大,如果李鴻章一個人都吃了,别人不就得餓肚子嗎?于是,為了抑制北洋艦隊的發展,他們聯合對抗李鴻章。然後,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

李鴻章主張“平日講求武備”,立馬有人出來反對到:辄以鋪張靡費為疑,至以購械購船懸為厲禁 。

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敵而淆于群哄,輕于一擲;

李鴻章任命丁汝昌上陣,他們就開展“拔丁運動”。

反正,凡李必反,就是李鴻章政敵的行動宗旨。是以,由于朝堂上烏煙瘴氣的鬥争,導緻北洋艦隊在長達六年的時間裡,未曾添置過一艦一炮。于是,帶着老式裝備,北洋艦隊上了戰場。

可以說,這就是“讓牛幹活,還不讓牛吃草”的典型例子。

先不說北洋艦隊和李鴻章的私人關系到底怎樣,就

從朝堂上大臣們“敵我不分”的态度上,其實就可以預見北洋艦隊的潰敗了。

狂妄自大、輕視對手——甲午戰争之前,清朝輿論界就是這樣的态度

為了不讓政敵拔得頭籌,他們可以忽視軍隊補給;為了不讓政敵恢複勢力,他們可以在戰場上延誤戰機。可以說,

當時的清朝,從根兒上就是爛的。再加上北洋戰隊内部的确也有不小的問題,是以導緻了戰争局面的慘不忍睹。

結語

也就是說,當清朝的出發立場錯了以後,這場戰争就沒有了勝利希望。對外,他們盲目自信,看不到對手的發展,把後來的财狼依舊當成了昔日的羔羊。

于是,當手握打羊鞭的牧羊人對上一隻已然沒有理性的财狼以後,戰争的結局可想而知!

對内,清朝朝堂上的每個人都把他們的個人利益看得比國家利益更重。

為了在朝堂上擁有更多的發言權,他們不惜給政敵潑污水;為了打倒政敵,他們不惜犧牲國家利益。因為,國家的發展在他們眼裡一文不值。

在當時的統治者眼裡,百姓的性命、财産,也遠遠比不上自己的享受重要。

是以,他們求饒的速度遠比出拳頭的速度要快。面對這樣一個局面,戰争又怎麼會勝利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