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美失策,将奧匈帝國解體造成戰争隐患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四年多,成為人類曆史上第一場世界性的選邊站隊的互相厮殺,最後的結果是血流成河,滿目瘡痍。以德奧集團為首的同盟國戰敗,不得不接受英法美主導的協約國的肆意宰割。其中德國的破壞性及受到嚴厲處置是世所公認的,然而垂暮的奧匈帝國瓦解看似必然,實際上卻是一個大國政治的失策,為日後歐洲制造了動蕩之源。

相比較于完成統一僅半個世紀的德國,奧匈帝國的曆史就非常悠久了,哈布斯堡王朝頭戴神聖羅馬帝國皇冠稱雄德意志千年,成為歐洲地區重要列強之一。在此過程中東西歐強國法俄争雄,同為德意志民族的普魯士崛起,外有海洋強國英國牽制,競相将中南歐作為主要戰場來争奪資源。而這一地區聚集着德意志、斯拉夫、穆斯林等一大批細碎的民族邦國和族群部落,力量非常弱小,今天姓張三,明天姓李四,成為大國争奪的犧牲品。如果不是奧地利頂着神聖羅馬帝國的光環收拾舊山河,北聯德意志小兄弟,抑制法國東擴的力量,頂住沙俄西進的鋒芒,打斷奧斯曼侵吞中歐的魔掌,并将一群少數民族歸于治下,那麼歐洲曆史的程序就一定不會是後來看到的那樣。也是以,奧地利帝國的存在被視為是“歐洲的必需”。特别是推翻了拿破侖一世之後,奧地利更是成為歐洲諸大國互相牽制平衡的“穩定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美失策,将奧匈帝國解體造成戰争隐患

從根本上說,奧地利統治了一大堆中南歐少數民族,而哈布斯堡王朝代表的德意志力量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卻很小,是以這個帝國内部天然的離心力就比較大,鞏固既得利益成為統治首需,而不能像法國、俄國、普魯士等主體民族力量占優的國家那樣去到處擴張。特别是拿破侖戰争激發了歐洲民族主義,奧地利失去神聖羅馬帝國皇冠,維持其原有統治越來越困難,既無心也無力去主導德意志統一,不得不坐視普魯士後來居上。當普奧戰争失敗之後,奧地利徹底退出德意志事務,為了保住剩下的帝國版圖,隻好同原治下的匈牙利達成聯合成立奧匈二進制帝國。到了這個時候,奧匈帝國已是千年垂暮,徒具大國外表,隻能靠着德國的支援整合内部,勉強維持着龐大的架子。也是出于上述原因,奧匈帝國收緊了對南部斯拉夫如波黑地區的控制,反而激起了懷着南斯拉夫統一夢想的塞爾維亞人的憤怒,釀成薩拉熱窩謀殺事件,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在這次大戰中,奧匈帝國虛弱的本質暴露無遺,其實力較弱的經濟瀕臨破産,操着十幾種民族語言的軍隊離心離德,單獨作戰往往被打得鼻青臉腫,後來不得不将軍隊置于德國人上司之下,事實上奧匈帝國已經淪為德國的附庸。英法正是看到了奧匈帝國的現狀,認為其已經失去歐洲“穩定器”的作用,繼續存在隻會有利于德國的勢力擴張,是以才決定在戰後宰割奧匈帝國。而新興強國美國正是威爾遜總統當政時期,有着濃厚的理想主義,抛出了戰後“十四點和平綱領”,其中明确支援民族自決,這又給奧匈帝國各少數民族的獨立意識奠定了法理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美失策,将奧匈帝國解體造成戰争隐患

于是後面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軍事上的失敗導緻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終結,帝國内部的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斯拉夫人紛紛要求獨立,整個國家徹底瓦解。戰後協約國主導巴黎和會,簽訂了《聖日耳曼條約》,在奧匈帝國的廢墟上成立了新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家,還有部分領土劃給了意大利、波蘭、羅馬尼亞等國家,并且規定奧地利不得與德國合并。一通神操作下來,原本面積67萬平方公裡、人口5280萬的中歐列強奧匈帝國灰飛煙滅,其核心力量奧地利縮小成為面積8萬多平方公裡、人口650萬的單一民族小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回首曆史,如果沒有拜占庭帝國、奧地利帝國千百年守住歐洲門戶,阻擋外部勢力入侵,恐怕中西歐早已成為東歐、西亞蠻族的樂園,奧斯曼帝國一直打到英吉利海峽都是有可能的。後來的事實證明,在奧匈帝國廢墟上站起來的一群小國有着錯綜複雜的曆史恩怨,互相之間沖突重重,根本無力牽制德國和蘇聯的侵略擴張,它們本身反而需要英法等大國的保護,緻使英法的負擔和義務加重。結果就是又制造了新的戰争導火索,各大國深深卷入,被迫揭開了新的世界級大戰的帷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美失策,将奧匈帝國解體造成戰争隐患

二戰之後,這種消極影響仍然存在,如南斯拉夫解體後的民族仇殺,北約和俄羅斯對歐洲殘餘闆塊的争奪等。從此種角度而言,北約這樣大國主導的國際性軍事組織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對于歐洲的和平穩定至關重要。否則,就如近些年發生的那樣,俄羅斯屢屢侵奪烏克蘭,以烏之弱小,如無北約加以制約,後果又将如何,普大帝能按住沖動将十幾萬大軍撤離東烏邊境嗎?

作者微信公衆号:沈聽雪的曆史文集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