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意大利軍隊堪稱“奇葩”,為何德國還要拉攏它,并與他結盟?

意大利軍隊在二戰中表現糟糕,在與埃塞俄比亞部族軍隊的戰鬥中,在對希臘的入侵中,在蘇德戰場史詩一樣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在諸多的戰役中,意大利軍事力量都毫無作為,然而在二戰後的今天,熟悉這段曆史的人總是調侃這些隊友,并且疑惑為什麼德國會在二戰選擇如此離譜的盟友。

二戰意大利軍隊堪稱“奇葩”,為何德國還要拉攏它,并與他結盟?

其實這是一個僞命題,二戰中的德國重要問題在于他其實是沒有選擇權的,德國與意大利是被盎格魯撒克遜人擠兌到一起的集團,是以對德國來說,二戰實則為一戰之延續,從意識形态,地緣政治方面考慮,意大利是德國在歐洲唯一可能拉攏的國家,德國在二戰初期軍事上的成功是在極端惡劣的政治,外交環境下取得的,縱觀曆史也可看出,軸心國的歐洲陣容也其實早已注定。

一.相同的意識形态造成德意盟約

1.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和意大利的傷害

研究二戰曆史的時候,永遠不要忘記法國元帥福煦的話“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停戰。”一戰協約國勝利後,法國希望的對德國過分的削弱遭到了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反對,離岸平衡是撒克遜人的老戲碼了,正如拿破侖失敗後英國不肯過分削弱法國而讓俄國做大一樣。

凡爾賽對德國的侮辱是深入骨髓的,這也是小胡子下士能在德國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作為一戰表現最優異的國家,軍國主義氛圍濃厚的國家,割讓土地和巨額賠款讓德國人民飽受其苦,他們被當作殖民地原住民一樣看待。

而德國的失敗主要源于封鎖和内部的叛變,失敗于饑餓,而不是西面戰場的潰敗,每個德國人内心深處的憋屈是可想而知的。意大利和德國的情況類似,作為戰勝國的意大利在戰後歐洲勢力劃分中,被法國和英國看成二等國家,除了無足輕重的幾塊德國殖民地外,他們一無所得,意大利和德國一樣,民族感情受到了亵渎,右翼勢力瘋狂滋長。

2.法西斯主義與納粹

墨索裡尼的向羅馬進軍是意大利右翼運動的高潮,被棍棒包裹着的斧頭,從羅馬時期開始就是集權和暴力的象征,這個希羅文明自诩的繼承者,從古典主義中尋找到了民族丢失的尊嚴,全民迅速的狂熱起來。

國家社會主義是納粹的全稱,和法西斯一樣,極權統治,對布爾什維克和猶太人的仇恨,對民主政治的敵視,是國家社會主義的重要象征,德國人從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中,從臆想的生存空間的争奪中,從對猶太人的仇恨中,釋懷了一戰積累的憤恨,尋找到了一戰失敗的原因,以充滿鬥志的仇恨迎接新的戰争。

二戰意大利軍隊堪稱“奇葩”,為何德國還要拉攏它,并與他結盟?

集權,軍國主義,鼓吹民族優越論和對民主政治和對共産主義的敵視,是法西斯和納粹的特點,他們不約而同在經濟危機中尋找到了民族救贖的道路,不同的是,日耳曼的仇恨是深沉的,戰争準備是細緻認真的,民族性格是适宜于講究精确統籌的現代戰争的。而意大利的仇恨是虛浮的,過于熱烈沖動的民族性格加上對一戰的痛苦回憶,讓他其實根本沒有做好血腥戰鬥的準備。

3.意識形态之相近使其成為天然盟友

德意意識形态的高度接近,讓他們迅速走在了一起,這是無可厚非的。民主政治的代表,英國和法國以及他們的小弟波蘭和一票低地國家,大德意志,整合了捷克,奧地利,丹麥的德國和意大利,以及東方的蘇聯,三隻戰争巨獸已經迅速露出了爪牙,二戰并不是希特勒入侵波蘭中對英法的反應産生了誤判而引起的,從意識形态的角度考慮,1936年開始,一場血腥的厮殺就不可避免了。

意大利确實戰鬥力差強人意,但是他畢竟也是二戰中歐洲重要的工業強國,海空力量是對地中海區域盟國的重要威脅,退一萬步講,意大利再一觸即潰,戰争中他還是切實的保障了德國西南方向和東南方向的安全,這也是西西裡登陸後,德國人出力将盟軍死死的壓制在意大利南部的重要戰略原因。

二.地緣政治上德意天然的組合

1.意大利對法國有所牽制

德國崛起後,法國和俄國,法國和波蘭的傳統友誼就一再被強調,俄國的繼承者蘇聯因為法國在革命期間對沙俄的幹涉,自然沒有和法國保持傳統友誼的必要,但是波蘭仍然是法國的血盟。

德國的兩線作戰是他一直無法徹底擺脫的夢魇。意大利的情況是類似的,德法作為歐洲陸權的競争者,意大利就是法國力量重要的牽制者,從拿破侖時代開始,北意大利就是法國的核心利益所在,當時占據這裡的奧匈帝國是法國人主要的競争者,法奧沖突是法國軍事鬥争的重點。

二戰意大利軍隊堪稱“奇葩”,為何德國還要拉攏它,并與他結盟?

俾斯麥曾經說過,“隻要有一個意大利人在阿爾卑斯山敲響軍鼓,我們在萊茵河面對的法國人就會少很多。”就是對德意聯盟最好的注解,這樣的地緣政治是無解的,德意注定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

2.英國之離岸平衡

英國人的歐洲戰略是簡單而明晰的,他在長達數百年間一直貫徹的很好。在歐洲争霸的雙方支援虛弱的一方,是薩克森人的宗旨。同時英德沖突是一戰主要的列強沖突,作為一戰延續的二戰,英國的立場是一目了然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一戰的過于殘酷,主要參戰國人口損失慘重,英國的保守主義傾向讓他内心深處對法國的援助是克制的,英國已經傾向于減少犧牲,固守本土,同時和法國地中海艦隊一起,保證壓制意大利的海軍力量,保護非洲的殖民地。從英國的角度出發,意大利一直是潛在的敵國。

3.俄國自身難保,美國無足輕重

西方世界無數的人,今天還在譴責二戰中著名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是可笑的,蘇聯由于共産主義的國體,和革命輸出的原因,二戰前在歐洲是沒有盟友的。

英法在革命時期的幹涉軍,讓紅色蘇聯更傾向于與德國保持和平的關系。三足鼎立中,英法禍水東引的戰略目的過于的明顯,希特勒如果不是因為納粹主義理論對東方生存空間病态的追求,草率的發動對蘇聯的戰争,二戰的程序将是更加難以預測的,無論如何,蘇聯的存在也讓對希臘和南斯拉夫垂涎三尺的意大利,和德國戰車捆綁在了一起。

二戰意大利軍隊堪稱“奇葩”,為何德國還要拉攏它,并與他結盟?

至于美國人的立場,由于孤立主義和國内大量右翼勢力的牽制,在戰争初期美國人是無足輕重的,渴望加入歐陸戰場的薩克森和猶太資本的代言人,也隻能謹慎的尋找時機。

三.德意共同的戰鬥

1.非洲軍與俄國的意大利軍隊

德國人出色的戰術制訂和戰役執行力,讓他在二戰初期無往而不利,搭上德國這輛順風車的意大利,卻在法意邊境對法國入侵,對希臘的入侵和在北非和英國人的戰鬥中丢盡了臉。

無數關于意大利軍人沒有撬棍開彈藥箱就投降,意大利一個連被盟軍一個排俘虜的二戰戰例段子流傳在盟軍和德軍的口中,雖然在北非很多意大利師表現的也算中規中矩,在蘇德地獄級的戰場中,天王星計劃中意大利人拼死的保衛了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的側翼。

二戰意大利軍隊堪稱“奇葩”,為何德國還要拉攏它,并與他結盟?

然而意大利延續了一戰對奧匈帝國時的糟糕表現,軍隊毫無鬥志,戰鬥中缺乏勇氣和執行力,這些在法西斯遊行中精力充沛的年輕人,在戰場上似乎最大的願望就是迅速擺脫戰争,他們是二戰歐洲表現最差的軍隊,是毋庸置疑的。

2.兩國聯合也為希特勒對墨索裡尼的挽救

二戰形勢微妙變化的時候,睿智的意大利陸軍元帥就逮捕了墨索裡尼,投靠了盟軍一方,德國人用一貫的勇氣和精密的計劃,用傘兵奪回了他們的老朋友,稍微的延緩了墨索裡尼的毀滅。

二戰意大利軍隊堪稱“奇葩”,為何德國還要拉攏它,并與他結盟?

這是德意國家上司人之間最後的溫情了,進入羅馬的德國裝甲師很快在凱特林元帥的帶領下,給美軍,英軍和意大利人狠狠的上了一課,在諾曼底登陸之前,意大利的山地戰除了炸毀無數中世紀的名勝古迹外,雙方都沒有決定性的突破,這也使意大利人第一次親身體驗到了德國陸軍的威力。

結語:

德國軍隊的力量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給世界上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憑借一己之力與現在五常中除了中國的陸軍抗衡,并且一度有勝利的希望。

這不得不說是軍事史上的奇迹,然而軍事為政治延續,德國人的戰略目标在奪取法國後變得混亂起來。是以,在對戰蘇聯的戰争中,無論初期戰果多麼輝煌,其實都趨勢着整體的失敗。

意大利在二戰中的軍事意義有限,唯一拿的出手的地中海艦隊在戰争中也幾乎毫無建樹,德國的失敗是政治的失敗,從外交角度來說,德國沒有挑選盟友的餘地,從意識形态和地緣政治來看,真正适合德國盟友角色的隻有意大利。

德國人毫無選擇,隻能與這些不知是過于天真還是過于世故的士兵一起迎着民主的和共産主義的炮彈沖鋒,這是德意志第三帝國早已被安排好的宿命。

參考資料

《二次世界大戰史》

《第三帝國的興亡》

《歐洲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