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動汽車大面積漲價,沒了補貼還能打?

作者

Barosaurus

五千到兩萬元的價格變動,恰好是一塊強弱的試金石。

責編丨石劼

編輯丨别緻

“我們确實沒辦法,廠家這樣定了價格,能做到的就是比别家漲價晚一點。”

幾乎都是同樣意思的話,從好幾個新能源品牌門店負責人的口中無奈地對我們表達出來。相似的場景,上海是如此,北京、杭州也是如此。

電動汽車大面積漲價,沒了補貼還能打?

“兩重天”的撕裂景象又出現了,一方面是2021年成為“新能源車大爆發元年”,業内對2022年新能源車銷量預期普遍高達500-600萬輛,另一方面是一線的車企員工和管道銷售人員心生憂慮。

補貼退坡,原材料價格上漲,晶片供應短缺,保費、裡程稅等潛在使用成本上升……多方因素的夾擊之下,原本就還沒到穩定盈利階段的新能源車,被迫開始向使用者轉嫁壓力。

從蔚來、小鵬、特斯拉等中外新勢力,到大衆、奇瑞等傳統車企旗下的純電動車,終端售價在近期普遍上漲數千至上萬元。也有選擇“保價”的品牌,但能守住多久還是問号。

電動汽車大面積漲價,沒了補貼還能打?

各家品牌到底加價了多少?C次元先把明确的資料列出來,然後我們才好了解,“潮水退去,方知誰在裸泳”到底是真有區分度,還是對行業的無差别打擊。

01

四大壓力,四種漲價

如果你是汽車制造商或者行業觀察者,你會重點思考“新能源車漲價會對我們的EV業務或者整個市場造成多大影響”,而如果你是潛在的電動車買家,那麼你一定會首先關心“各家漲了多少”。

C次元通過參考官網公布價格、平台價格資料、東吳證券/天風電新等券商分析,以及自身的線下門店調查,整理出一張表格。

電動汽車大面積漲價,沒了補貼還能打?

▲2022年新能源車型漲價分析

以漲價幅度看,低如哪吒V提升了2,000元,高如特斯拉Model Y漲價2.1萬元。歸納起來,有四種漲價模式。

第一種是隻将補貼退坡的金額轉入價格裡,畢竟補貼退坡是最顯而易見的漲價推動因素。大多數電動車漲價幅度都與補貼退坡金額接近,一汽-大衆ID.系列和小鵬則基本是完全照搬。

第二種是考慮了原材料成本上漲等其他因素,漲價幅度高于補貼縮水金額,最典型的便是特斯拉,Model Y的後輪驅動款甚至比之前價格擡高了2.1萬元,從280,752元提高到301,840元,跨過30萬元門檻。讓人出乎意料的是,以價格低廉為賣點的零跑T03居然也是漲價幅度超過補貼退坡幅度,可見上遊成本壓力之大。

電動汽車大面積漲價,沒了補貼還能打?

第三種是重大選裝配置也進行價格調整。極氪官網公布的價格調整方案裡,001 YOU版直接從36.00萬元提高到36.80萬元,而001 WE版針對高性能空氣懸架系統套裝的選裝價格也從2.0萬元提高到2.8萬元。

第四種幾乎可以視為“接近不漲價的變相微調”,例如理想汽車迄今未宣布漲價,隻是從2022年2月1日起,三電終身質保改為8年/12萬公裡。

也有威馬、長城、上通五菱等車企門店表示尚未調價,而上汽大衆則宣布由企業為消費者補貼5,400元差價。

整體而言,越是強勢、搶手和價位較高的品牌與車型,越是容易出現漲價幅度較高現象,當然也有例外現象。

漲價推動因素,總括起來也有四條:國家補貼今年繼續退坡;锂在内的多種原材料價格上漲;晶片供應短缺要維持到2023年左右;保費、裡程稅等潛在使用成本上升雖然目前還沒有發揮顯著作用,但是在未來或許會“雪上加霜”。

電動汽車大面積漲價,沒了補貼還能打?

首當其沖自然是國補退坡。按照2020年4月财政部等四部委釋出的《關于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财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新能源補貼在原則上2020~2022年分别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10%、20%、30%。故而前不久四部委的2022年補貼政策通知隻不過是靴子落地而已,今年補貼标準比去年削減30%,年底之後上牌車輛則不再給予補貼。

按照《通知》,自2022年1月1日起,非公共領域的新能源乘用車,純電動乘用車續駛裡程≥400km的車型将補貼1.26萬元,比去年減少5,400元;≥300km而<400km的車型将補貼9,100元,減少3,900元;續航≥50km(NEDC工況)或者43km(WLTC工況)的插混車型将補貼4,760元,減少2,040元。而公共領域新能源車補貼則退坡20%。

電動汽車大面積漲價,沒了補貼還能打?

其次,以電池所需碳酸锂為代表的原材料成本上升,也是新能源車漲價的“推手”。特斯拉為何漲價可能達到2.1萬元?官網給的解釋,除了補貼便是原材料成本。電池級碳酸锂價格從2021年初的5萬元/噸均價,暴漲到近期的29萬元/噸,翻了近5倍。電池包占據純電動車30~40%成本比重,成本壓力可想而知。除了锂之外,焦炭、鐵礦等原材料價格也處于上行态勢,傳遞到消費終端隻是時間問題。

至于缺芯,雖然目前“晶片價格瘋漲”的現象已經得到遏制,但是車企開工率不足、供需不平衡也會是漲價的誘因。

02

電動車還能打嗎?

如果将“漲價是否影響電動車前景”的讨論鋪開觀察,則正反兩方的觀點交鋒激烈。

電動汽車大面積漲價,沒了補貼還能打?

▲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

宏觀分析者往往都樂觀看待大趨勢。例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認為,如今消費者最主要是根據需求選車,補貼已經不再是重點;補貼即使發生退坡,企業也不應該上漲消費終端的售價,除非産品發生了變化,為消費者提供了更高價值。而米家集團總裁張建業指出,由于汽車電動化大趨勢不變,車企也會有相應舉措應對,新能源市場依然大有可為。

終端從業人員的觀點不一。有些堅持認為客流量變化不大,如果不是因為疫情,人氣還會更高。也有些回報稱,門店訂單量和客流量出現下滑。

電動汽車大面積漲價,沒了補貼還能打?

以特斯拉和奇瑞分别作為新勢力和傳統車企的代表。在某二線城市,特斯拉門店訂單量和客流量下滑了10%~20%,不過上海門店資料變化不大。而奇瑞螞蟻在某三線城市的訂單量和客流量下滑25%~30%之多。這反映出,競争力不同、區域不同,電動車價格變動的影響也存在差異。

潛在購車人士的觀點也有分歧,多數表示0.5至2萬元的價格浮動還不如續航焦慮和補能焦慮,但也有人認為,這部分價格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尤其是對于側重成本效益的低價電動汽車而言。

宏觀與微觀、長期與近期,都是不同的觀察次元,有可能得出不同結論。但“今天和明天一樣重要”,戰略掌控者的自信樂觀,與終端人員的承壓前行,都是整個生态的有機組成。是以,審慎樂觀應該一直是整個行業的基調。

電動汽車大面積漲價,沒了補貼還能打?

汽車廠商需要切換意識,摒棄“拄拐心理”,逐漸走向徹底擺脫對補貼的依賴。而消費者也在愈加熟悉智能電動汽車這個“新物種”,對本土電動車的信心會越發堅定。

至于若有新能源車企在成本因素影響下無法存活,這些弱者淡出舞台,本來就可以為殘留的強者騰出空間。

中國自主車企的新能源業務面臨的挑戰,從來都不是獨有的天塹。回顧特斯拉的發展曆史,也經曆過拷貝路特斯底盤、電池起火和自動駕駛惹出車禍的階段,迄今尚不能說徹底解決;大衆、捷豹路虎等老牌車企的電動車産品也在近年釋出後遭遇過召回……

電動汽車大面積漲價,沒了補貼還能打?

每一次生死洗牌,都是對市場和産業的整肅與調理,适者生存的古訓從來都不曾失效。當整個時代的壓力襲來,如果企業不想死得更快,那就必須跑得更快,進而飛得更高。

C-DIMENSION

電動汽車大面積漲價,沒了補貼還能打?

微信号|汽車公社 C次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