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通用本田為“電”結盟,電動汽車會催生新的聯盟嗎?

導讀:通用與本田即将釋出的合作車型,誰的肉體,又是誰的靈魂?

(文/潘昱辰 編輯/婁兵)“兩家公司的合作,比起各自單獨作戰,更能讓全世界的使用者快速開上電動汽車。”對于和通用汽車更近一步的聯盟,上任剛滿一年的本田汽車總裁兼CEO三部敏宏如是說。

就在4月5日,兩家公司宣布将深化合作關系,共同開發一系列價格合理的電動汽車。這些電動車基于新的全球架構,并使用通用汽車下一代奧特能(Ultium)電池技術。

通用本田為“電”結盟,電動汽車會催生新的聯盟嗎?

聲明指出,兩家公司将利用雙方的技術、設計和采購戰略,從2027年開始在全球生産數百萬輛電動汽車,年銷量将超過1300萬輛。

通用汽車全球産品開發,采購和供應鍊執行副總裁道格·帕克斯表示,雙方首先計劃在北美推出一款全新純電動車型,價格低于即将推出的雪佛蘭探界者純電版,并計劃在2025年底前達到200萬輛産能。

此外,通用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瑪麗·博拉和三部敏宏也在聯合聲明中指出,這些合作車型将提供給全球主要的區域市場,包括北美、南美和中國。

雙方聲明還稱,通用已在加速锂、矽電池和固态電池等新技術的開發。本田則已經在日本建立了一條全固态電池的示範生産線,并向大規模生産邁進。

不過資本市場并未看高這場交易。

4月5日當日美股收盤,通用和本田的股價分别下跌了8.4%和3.92%,其後兩日更是持續下跌,截至4月7日美股收盤,通用和本田的股價進一步下跌1.97%和3.17%,報收38.72美元和25.99美元。

朋友?利字當先

通用與本田有關電氣化的合作關系并非一時興起。

早在2013年,兩家公司已就開發下一代燃料電池系統和儲氫技術達成合作,不過由于氫燃料電池成本高昂,補能管道難以推廣,盡管雙方均有與燃料電池技術儲備,但雙方自公布合作至今,始終未見燃料電池車的實際成果誕生。

直到2018年本田加入通用主導的電池子產品開發工作,才為雙方的合作關系掀開了新的一頁。

2020年4月,通用與本田宣布聯合開發兩款全新純電動車型。其中本田将負責其新車的造型與内飾,而通用則提供奧特能電池技術和新一代子產品化電動平台。這兩款車型後被證明為與凱迪拉克LYRIQ同屬奧特能平台、将在2024年初推出的本田Prologue,以及高端品牌讴歌的首款電動SUV。

通用本田為“電”結盟,電動汽車會催生新的聯盟嗎?

同年9月,通用與本田正式簽署諒解備忘錄,在北美地區組建汽車業務聯盟,以聯盟的形式為各自的品牌開發車型,并在采購、研發和車聯網服務等領域展開合作,實作整車平台及與之比對的電驅系統共享。

當然,對在燃油車時代賺得盆滿缽滿的傳統車企而言,主動求變不是一件易事。

事實上,在通用和本田“做朋友”之前,雙方也曾各自為探索“新四化”作出過嘗試。

早在2007年,通用便推出名為雪佛蘭Volt的電動概念車。但直到2016年雪佛蘭Bolt上市,才令通用在方興未艾的美國電動車市場取得影響力。同時,通用還與動力電池供應商LG達成合作關系,為Bolt車型提供電池。

通用本田為“電”結盟,電動汽車會催生新的聯盟嗎?

2018年9月,通用又宣布投資2800萬美元擴建位于美國密歇根州沃倫的技術中心,建設新的實驗室和生産新一代電池的裝置,并計劃到2023年推出20款電動車。同時,通用還計劃着重研發10分鐘以内的快速充電系統。

自雪佛蘭Bolt上市以來,該車型在美國的累計銷量超過14萬輛,僅次于特斯拉Model 3。然而因早期電池設計存在缺陷,Bolt自2020年起連續發生多起自燃事件,通用後續不得不召回此前售出的全部14萬輛汽車,而作為電池供應商的LG也被迫向通用賠償19億美元。

Bolt存在的問題,讓通用基于新平台和電池技術研發新車的更加迫切。2021年,通用正式釋出了以奧特能電池技術為主導的新平台,基于該平台的首款車型為高端品牌凱迪拉克LYRIQ。

不過該車型直至今年3月方在位于美國田納西州的工廠量産下線,包括中國在内的其他地區恐怕還要等上許久。

通用本田為“電”結盟,電動汽車會催生新的聯盟嗎?

相較通用,本田一直以混動技術為作為燃油經濟性的主導戰略。為繞開豐田THS的技術壁壘,本田于2013年推出i-MMD混動技術,由此成為能夠與豐田分庭抗禮的存在。

本田的混動車型在美國、中國等主要市場都取得了不錯的銷量。但随着主要工業國收緊排放政策和确立”雙碳“目标,油電混動這樣生存于夾縫中的技術,不再被視作純粹的新能源汽車。

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是,傳統汽車制造商加速電氣化轉型,更多是受限于各國的政策壓力,而特斯拉等電動車新勢力帶來的沖擊,則加深了傳統巨頭的危機感。

當然,通用和本田最終能就電氣化走到一塊兒,兩家公司的現任上司人瑪麗·博拉和三部敏宏無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博拉早在上世紀80年代便已加入通用汽車,但其真正為外界熟知,還是在2014年擔任公司CEO和董事長之後。博拉為通用提出了“零事故、零排放、零擁堵”的方針,并通過削減小衆區域市場的業務和裁員,集中布局至北美、南美和中國三大主要市場,進而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通用本田為“電”結盟,電動汽車會催生新的聯盟嗎?

2021年,即便面臨疫情和晶片短缺帶來的考驗,通用依然實作淨利潤100億美元,創下曆史新高。博拉的精簡降本操作,為公司加大對電氣化和自動駕駛的研發投入奠定了基礎。

而三部敏宏則在去年4月方才接替前任八鄉隆弘,擔任本田總裁兼CEO的職務。在八鄉隆弘任期内,其在電氣化領域的保守招緻了不少批評。特别是其堅持以混動車型優先的思路,使本田的純電動車發展滞後于競争趨勢。

三部敏宏上任後,則一改此前本田堅持“獨立性”的作風,轉而選擇與合作夥伴結盟,更聲稱本田将“不是一家汽車公司”,并将全面擁抱純電動車。

通用本田為“電”結盟,電動汽車會催生新的聯盟嗎?

就電氣化目标達成内部共識後,兩家公司也公布了各自的“雙碳”時間表:其中通用欲在2035年底前實作美國本土的乘用車零排放,2040年底實作全球碳中和;本田則計劃在2030年銷量的40%是純電動或燃料電池車,2040年停産燃油車,2050年實作全球範圍碳中和。

但要實作電動車的規模化生産,則必須降低電池等核心零部件為首的電動車生産成本,這也是車企對電氣化轉型的共識。本田汽車執行專務青山真二更在聯合聲明中坦言,想實作碳中和目标,就必須降低電動車的成本。

如三部敏宏所言,兩家公司在電氣化上合作的效率要大于一家公司單幹。通過合作,雙方可以共享技術來均攤研發成本,提升生産效率,同時能夠通過車企聯盟的規模效應,提升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進而進一步降低生産成本。

此外,作為美國本土車企,通用長期占據美國車市銷量榜首,直至去年才被豐田超越;而同為日系的本田和豐田一樣,是美國銷量最高的外資車企之一。通過新的“美日同盟”,雙方在美國市場的領先地位将得到進一步鞏固。

通用與本田的合作不止于電氣化,還包括自動駕駛這一未來發展方向。2016年,通用收購了自動駕駛技術初創公司Cruise。其後,兩家公司基于Cruise共同開發為送貨設計的Cruise Origin自動駕駛汽車,而在雙方聯合開發的純電動車型上,也将引入通用的Cruise輔助駕駛功能。通用的安吉星服務也将與本田的HondaLink實作整合。

同盟?分分合合

通用-本田聯盟并非行業首創。縱觀在汽車産業不到150年的發展史,也曾出現過多個因共同利益而走到一起的企業聯盟,大小兼并事件更是屢見不鮮,然而不同聯盟的形成原因和結局也大相徑庭,多數集團分道揚镳的原因,同樣是出于經濟壓力和利益沖突。

就通用汽車而言,其本身就是由别克兼并馬克斯韋爾、奧茲、奧克蘭和凱迪拉克等公司,後又收購雪佛蘭、歐寶、沃克斯豪爾、大宇等品牌組成,直到2008年次貸危機後宣告破産重組。

通用本田為“電”結盟,電動汽車會催生新的聯盟嗎?

通用的本土對手福特,在上世紀70年代後先後收購或參股馬自達、捷豹路虎、沃爾沃、阿斯頓馬丁等著名汽車品牌。但之後同樣受到次貸危機威脅,福特不得不将旗下多數品牌出售以緩解壓力。

成立于20世紀末的戴姆勒-克萊斯勒聯盟一度是世界第二大汽車集團,但克萊斯勒這個闆塊的連年虧損始終拖累着戴姆勒,最終聯盟還是于2007年完成分拆。

現存最大的跨國汽車集團,是全球銷量排名前三的雷諾-日産-三菱聯盟。在90年代日産瀕臨破産之際,雷諾收購日産近4成股權,并以卡洛斯·戈恩為日産CEO助其扭虧為盈。2002年,日産同樣收購15%雷諾股權形成交叉持股,後于2016年将三菱并入聯盟。

然而雷諾與日産由于利益配置設定不均,沖突一直存在。2018年以來戈恩被捕和出逃事件更使聯盟一度面臨分崩離析。

通用本田為“電”結盟,電動汽車會催生新的聯盟嗎?

作為全球第一大車企的豐田,近年來也在不斷拉攏同為日系的小兄弟們。自2017年以來,豐田先後入股馬自達、鈴木和斯巴魯等日本二線品牌,并進一步覆寫以上品牌在海外如東南亞市場的勢力範圍。

近年來,影響最大的股權聯盟莫過于Stellantis集團。2021年,标緻雪鐵龍(PSA)與菲亞特克萊斯勒(FCA)合并為Stellantis集團,一躍成為全球前五的車企。雙方的聯盟主要圍繞整合平台、聯合采購、降低成本展開。值得一提的是,FCA在與PSA聯手之前曾考慮與雷諾進行合并,但受戈恩事件和日産方面的阻撓未能成功。

在與通用達成聯盟之前,和豐田、日産等日系同行相比,本田一直是日系車企中較為特立獨行的存在。2020年8月,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希望推動本田和日産兩大巨頭進行重組,卻遭到了雙方的拒絕。

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供應鍊不穩和國際局勢帶來的能源危機下,汽車行業巨頭抱團取暖的現象已越發普遍。但與誕生于上世紀的汽車集團相比,當今的汽車聯盟更多以技術交換而非股權交易而存在。除通用-本田聯盟外,近年影響最大的技術聯盟非大衆-福特莫屬。

去年6月,大衆汽車與福特汽車正式簽署戰略聯盟協定。與通用-本田聯盟類似,大衆和福特主要在商用車、電氣化和自動駕駛等領域展開合作。但雙方特别強調了聯盟不涉及股權交易,且在傳統領域仍是“競争對手”。

通用本田為“電”結盟,電動汽車會催生新的聯盟嗎?

與通用-本田聯盟相比,大衆-福特聯盟具有更強的互補性。兩家車企分别是歐洲和美國市場的主導者,分工明确,彼此“井水不犯河水”。而大衆在美國商用車市場及自動駕駛,以及福特在電氣化平台上的需求,都可以在對方身上找到答案。

相較之下,通用與本田的優勢市場均在北美,新生的聯盟是一個區域性的合作關系。盡管雙方在聲明中強調新車也将面向中國和南美等其他區域市場,但考慮到凱迪拉克LYRIQ剛剛在美國下線,低價車型最早也要等到2025年後面世。新同盟當下也隻能在鞏固北美市場的基礎上得以建立。

觀察一下:

不需要精明的智慧頭腦也能夠發現,通用與本田即将釋出的合作車型,本質是“本田的軀體、通用的靈魂”。

在純電技術的布局上,通用顯然是走得更遠的一方。盡管本田也曾為純電技術畫過諸如“e平台”之類的大餅,但要真正生成量産結果,當下顯然不及對通用的“拿來主義”更為可靠。

但考慮到新車至少要數年後方能出品,通用與本田組建的區域性聯盟,目前象征意義更多大于實際意義。而從消息公布後資本市場回報來看,投資者也并未給予這個新興的汽車聯盟以過多期待。

即使在傳統車企的純電動布局中,通用仍落于以MEB平台為首的大衆之後。在美國大學營,随着雪佛蘭Bolt自燃事件的發生,聲譽大降的通用電動車也在面臨福特等本土對手的挑戰。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通用和本田仍在扮演追趕者的角色。

業内共識是,誰能控制中國市場,誰就能在全球電氣化掌握主動權。目前,諸如特斯拉、比亞迪等全球新能源行業領頭羊,均是在中國市場取得優異銷售成績的企業。

然而對内燃機既得利益的眷戀,讓通用-本田聯盟終究還是慢了許多節拍。雖然通用已于去年下半年将奧特能平台和凱迪拉克LYRIQ引入中國,并在上海建成生産電動平台車型的工廠。但預售價高達40萬元的新車,并無助于通用電動車在華迅速走量。

至于本田,早先一直挂靠中國合資夥伴的自主電動産品,以“換标”的方式應對雙積分政策,直至去年方才匆忙釋出兩款e:N的中國特供車型,且疑似基于缤智平台改造。在具體的産銷配置設定上,本田仍在延續傳統燃油車的“雙車戰略”,使在華的兩家合資夥伴各自為戰:東風本田的e:NS1已宣布在4月下旬上市;廣汽本田e:NP1卻沒有同步面世,而是專門為新車取了個獨占的中文名字”極湃“……

至于“雙車戰略”能不能幫助本田電動車快速在中國攫取市場佔有率,比本田布局更早,且使用純電動平台的大衆已經給出了答案……

随着國内汽車“新四化”變革步入深水區,越來越多的新玩家正在不斷加入戰局,傳統車企也在被動應戰,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競争隻會增加烈度。相較之下,在着力的北美市場尚未完成布局的通用-本田聯盟,又如何能在基礎薄弱的中國發揮協作優勢,迎戰更多、更強的勁敵呢?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