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紮心的社會潛規則:能上清華北大的孩子,都有着兩個相似的背景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一位學者說:“一個階層固化、無法反映個人意願和能力的社會不能算是理想社會。”

以學者的标準,我們的社會還真談不上什麼理想社會,因為在最基礎的教育領域,階級固化的問題就相當嚴峻。

能上清華北大的孩子,大都有着相似的背景:家境良好、父母受教育程度高。能上名校的寒門子弟鳳毛麟角。大部分社會底層家庭的孩子要麼早早辍學打工、要麼勉強上個技校出來還是打工。

并非是底層家庭的孩子天生不思進取,而是他們所在的社會階層促使他們難以形成向上、自律的習慣,他們的父母大都是體力勞動者,空閑時間最想做的事情不過是放松、看電視。

紮心的社會潛規則:能上清華北大的孩子,都有着兩個相似的背景

宋慶齡曾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從小在這種以短暫麻痹性娛樂為主的生活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首先在學習習慣上就拼不過家境良好的孩子。

聯考狀元熊軒昂的一段話可以說是毫不掩飾地說出了真相。他的原話是: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又好又厲害的那種,在大城市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不錯,父母的眼界格局、創造的資源環境以及思維方式,決定了孩子的起點。

家庭條件好的孩子不僅在學業上占據優勢,在綜合能力上同樣也讓底層家庭出生的孩子望塵莫及。

紮心的社會潛規則:能上清華北大的孩子,都有着兩個相似的背景

現在社會階級已經趨于固化,沒有知識改變不了命運,但僅僅依靠死記硬背的知識同樣也改變不了命運。

在這種境況之下底層的孩子該怎麼辦?出生時所處的階層不好就隻能認命嗎?當然不是,階級是由人組成的,而人一定有弱點,那些弱點彙內建的缺口就是你上升的管道。關鍵在于你有沒有觀察到這些缺口的潛能。

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說,階級固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沒有任何一種社會體制能避免這一點,社會越穩定階級越固化。

“英雄不問出處”的事件大都發生在亂世,社會重構期,比如大陸古代曆史上的改朝換代、意識調整等,朱元璋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紮心的社會潛規則:能上清華北大的孩子,都有着兩個相似的背景

當然逆天改命必定很艱難,需要長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但你隻有努力才能改變。不管你最終能夠得到幾何,努力的收益一定會大于躺平。

其實大陸的應試教育、聯考制度就是底層孩子最佳的上升通道。雖然它的确有各種各樣的弊病,也存在不公平,但我們不能否認,聯考制度是目前最公平的制度,寒門貴子的故事依舊在頻繁發生。是以,知識資源是改變命運的基石。

從社會學的角度講,社會資源被分為三類,分别是政治資源、經濟資源、知識資源。社會上層的少部分人掌握着大量的政治資源以及經濟資源,且這兩類資源易于傳承。

例如父親創業,他積累的财富資源能傳給他的兒子,兒子在已經有的經濟基礎上繼續經營擴大産業,财富不斷增加。

紮心的社會潛規則:能上清華北大的孩子,都有着兩個相似的背景

經濟資源能形成累積優勢,時間越久積累得越多,形成的壁壘越高,普通人很難通過這條壁壘。

但集中于社會中層的知識資源,相較于前述兩種資源,則出現更疊變化的機率極大,因為知識資源很難像經濟和政治資源那樣傳承,就算父輩掌握大量的知識資源,但也不能保證孩子就一定知識淵博。

而這就是底層實作逆襲的突破口,如果千萬不要相信輿論媒體宣揚的那種“學習無用論”、“寒門再難出貴子”,底層應該質疑的是學習的方法和途徑,而不是學習本身。知識永遠有用,隻有學了點皮毛不會深入運用的人,才會一廂情願地以為知識沒用。

階級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背後,是無數人沒有意識到的一個漏洞,即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均衡”。

紮心的社會潛規則:能上清華北大的孩子,都有着兩個相似的背景

優質教育資源存在不足以及存在地區分布不均勻,是底層學子難以在學業上前進的重要阻礙。

我知道這很不公平、很殘酷,把任何一個人放在不被公平對待的位置上,他都很難心平氣和地接受。但我還是要說,不要抱怨,因為沒有用。

合理的邏輯應該是:你需要或者你的孩子需要這些教育資源,那如何去得到這些教育資源?是用私人方式獨善其身,還是走公共途徑為整個群體争取資源?

正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唯有前進,才能改變你不喜歡的現狀。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