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越聰明的孩子,越容易被優秀所累,被天才局限。

比起信馬由缰的超前學習,這些“特别聰明”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拉住他們的缰繩,感受更多元世界,挖掘生命的廣度,找到自己真正的内心所愛。

作者:蠍子号。

........................................

前幾天看了九派新聞拍攝關于“16歲讀博士神童張炘炀現狀”的短視訊,感受五味雜陳。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在短片的剪輯上,導演将他幾句令人感到不适的表達,放在了非常醒目的位置。

“靠父母。”“還有父母的父母。”“父母不願意怎麼辦?不願意也得願意。”“父母還欠我一套房,市值1000萬。”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一個高分低能、無共情能力、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巨嬰形象,躍然而出。

再加上其他一些細節。

比如張炘炀目前沒有固定工作、對(躺平)現狀滿意、沒有做出一篇真正的論文、父母定期給他打錢補貼生活、卡裡餘額所剩無幾……

28歲的張炘炀,人生高光時刻發生在10歲,那一年他考大學,成為媒體争相報道的神童,而後16歲考上北京航空航天的博士,8年後畢業,至今一事無成。

這是被“神童光環”拖累的人生?還是自我厭棄的借口?或者另有隐情?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張炘炀提及李白,頗有懷才不遇的意味

對于這位“神童”的評價,我還跟朋友發生了幾句争執。

朋友看完視訊,評價說:

自己沒本事,怨爹怨娘怨環境,高分低能的巨嬰。……一定要出國才有前途嗎?一定要有房才能幸運和成功?很多人白手起家,自己買房,學曆沒他高也成功了,他為什麼不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這話聽着耳熟嗎?一種“李佳琦”上身的味道。

說說我的結論。

我很同情張炘炀,對一些現實問題的看法上,他有種自以為是的”人間清醒“,這源于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是他處于迷茫期無可奈何的結論。

這不是張炘炀一個人的問題,這是千萬奮鬥不得志的青年人,對殘酷現實的無聲反抗。

但,這絕不代表張炘炀人生的失敗。

他才28歲,就像視訊末尾他老師對他的鼓勵:“你還沒有起飛,談何隕落……人生才剛開始,有人50歲才拿到博士學位。”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至于張炘炀跟父母的關系,我也引用一位網友評價:

他的父母用他的童年,滿足了自己無知的虛榮,到了該自己努力支援孩子的時候又退縮。在這種畸形教育之下,他能活成這樣,自食其力,已經足夠厲害了。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真神童,也經不得催熟

在采訪視訊中,記者問張炘炀,你覺得自己是不是神童?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張炘炀回答:“我認為不是。”

張炘炀的理由是,網上有很多智商測試題,他測下來的結果都在140上下。身邊的小朋友,很多智力都不遜于自己。

張炘炀說:“我現在已經不是最小的大學生,也不是最小的碩士生,馬上也會有比我更小的博士生了。”

記者又問他,你覺得你跟韋東奕、柳智宇這個層次的神童相比,自己如何。

張炘炀說:我覺得我跟他們水準相當,稍許低一些。

關于張炘炀是不是神童,他的大學老師給出了相對客觀的回答。

張躍輝是上海交通大學的教授,曾在張炘炀的大學期間教了他三門課。“成績非常好,一般都是第一名,到了大三就考上了研究所學生,要提前畢業。”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當時,另一位教授給張炘炀聯系了德國的大學,要把他送到德國去培養,“(德國)對天才的培養,比我們更好一些。”

但張炘炀最終沒能去成德國,因為當時張炘炀年僅13歲,還達不到德國大學14歲獨立入學的最低要求。

學校勸張的父母再等一年,可父母不願等,堅持讓張炘炀畢業讀研,又一次重新整理最小研究所學生的記錄。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張炘炀8年才博士畢業,還差點畢不了業。前面超前搶跑的債,在博士期間都得還出來,但失去的童年已經無法重來。

從這些經曆來看,毫無疑問張炘炀是個難得一見的神童,是人群中千萬分之一擁有極高天賦的人。

隻是這樣的天才——在某一領域極其出色,卻在其他領域相對遲鈍。那一點智商的拔尖或許在學校時管用,但根本不足以應對成人社會的座座山峰。

遇到了懂教育規律的父母,他或許能成為另一個韋神;但一旦偏廢短闆,再加上各種錯誤的決策,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也就不足為奇。

對父母的怨恨,成為他擺爛人生的正當理由

從過去的報道可以看出,張炘炀對父母的怨恨由來已久,這種怨恨成為他「擺爛」人生的正當理由。

作為成年人,我們當然要盡力走出父母陰影,而不是一味埋冤原生家庭。但回看張炘炀的經曆,幾段人生決策中,父母起到的關鍵作用,卻又不得不對他産生同情。

故事比較長,這裡簡單分享2個關鍵點。

1. 超前搶跑的代價。

國小時,張炘炀一直跳級,但是到了國中成績就很差了,幾乎是倒數的水準,勉強上了高中仍算不得優秀。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雖然10歲考上的大學,但張炘炀的考分隻有505分,再加50分,555分還是考不上985的大學。是以,張炘炀的第一學曆是一所不入流的二本。

這時候哪怕再等2年,等張炘炀考上一所還不錯的985學校,他的科研經曆或許就會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心智也足夠成熟到可以跨入大學校園。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放棄去德國留學,留在北京的決定,是父母又一次瞎指揮。

當時張炘炀13歲,不争一年朝夕,他就能抓住去德國深造的機會。但或許是為了重新整理最小研究所學生的記錄,他不得不放棄那次機會。

“如果不是他爹媽那麼拎不清,現在他家就會有一個11歲考上985,14歲赴德國留學讀博的兒子,以及一套當時幾百萬但現在一兩千萬的北京房産。”網友評論說。

2. 他是全家人的希望。

“父母把夢想加在我身上,是以他們應該為此努力。”

”這句話,是當年張炘炀以論文答辯為由,要挾父母在北京買房,回答媒體提問時給出的回答。聽起來有點刺耳,但不無道理。

從童年開始,張炘炀就成了全家人的希望,父母的生活都是圍着他轉,他背負了不該是這個年齡孩子該背負的壓力。

當他10歲上大學,來到北京,早慧的他強烈感受到自己跟當地同學的差距。他那時候已經知道自己對家庭意味着什麼。要求父母買房,為他立足北京做些什麼。

“本來最希望我留在北京的是你們,你們應該為此努力。”十幾年前,張炘炀在媒體上對父母喊話。

如今記者問他:“當時說,不買房子就不讀博士是認真的嗎?”

張炘炀笑說:“顯然不是認真的。雙方都做了妥協,我的妥協更大一些。”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憑借一些雲淡風輕的話語,我就意識到很多媒體上對他的評價都來自誤讀。

張炘炀的傳奇,是超前搶跑的結果。但人生并不會因為“搶跑”而一路精彩,快進的人生剝奪了孩子的童年為代價,這些“債”,最終都是要還的。

現在談失敗的人生還太早

“有北京戶口、有北京房産。這是我12年前對成功的定義。而現在,我是四海為家,在哪都挺好的。”

“我對現在的狀态很滿意,無業一身輕。”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看起來,張炘炀是一個無欲無求躺平啃老族了,但有一句話透露了他内心真實的想法。

他說:“如果要說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那就是我到現在還沒有做出一篇真正的好論文,在學術上不夠成功,是我的一種遺憾。”

認識張炘炀20年的老師張躍輝,将他的變化看在眼裡——他過去時一個有想法就大膽說出來的初生牛犢、少年天才,略有狂妄但不無才華。現在經曆了太多挫折,處于迷茫時期。

科研有多難,轉軌多不容易。不是一句輕飄飄的“你要努力、你要振作”就能柳暗花明的,否則人生就太容易了,更何況張炘炀是從小被曝光在媒體視線中的“天才”。

至今,張躍輝依然看好張炘炀的能力,他對着鏡頭說:“即便在數學的領域江郎才盡了,也可以去做生意,千萬不要躺平。”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老師的兩句鼓勵的話,真的很打動人。

他還說:“你本來就沒有起飛,談什麼隕落?他也許是一個可以行程萬裡的飛機,但你沒有出跑道,還在跑道上滑行。有很多大上司、大學者,50歲才拿到博士學位,張炘炀到50歲還有20幾年,他絕對有時間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

對家庭教育的思考

最後來說說,張炘炀的父母是如何把孩子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以及對廣大家長有哪些啟示。

1.克服自己的“家長欲”,承認自己的局限性

“我不知道别人的父母怎麼樣,但我覺得我父母對我的控制欲超出了正常的範圍。”

2022年,父母還試圖對張炘炀的職業規劃提意見,此時已經博士畢業的張炘炀,其認知水準顯然已經是父母無法企及的高度了。

神童張炘炀:一手好牌, 被父母打得稀爛

“他們明明什麼都不懂還在指手畫腳。”張炘炀說出了困擾他幾十年的心裡話。

畫家陳丹青說:中國家長一個很大的課題,就是學會控制住自己的“家長欲”。不要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不要太拿一個孩子當孩子,不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斷能力。

張炘炀成名成才關鍵期年紀太小,很難對家長說“不”,也确實很難獨當一面,加上父母的控制欲很強,造成了一步錯步步錯的結果。

這時候如果父母能做到該照顧時照顧,該退出時退出,該讓孩子獨立做判斷的時候放手,故事也許會不太一樣。

這對父母格局的要求就非常高,畢竟不是每個父母都能接住一個超級資優的兒童。

2.願你一生勇敢,不負聰明

郝景芳寫過一篇文章,叫做《願你一生勇敢,不負聰明》,她作為一個資優生,競賽生,回顧自己成長和學習的經曆,說出了很多資優生共同存在的人生困境。

即:混淆了對“成功”的感覺和對事物本身的感覺。

就是說,在習慣性奪取“成績第一”的這座山頭時,錯過了享受純粹的過程的體驗。“不能沉心感受事物,是任何領域無法精進的最大障礙。”

在張炘炀身上,也能看到對成功、對重新整理天才記錄追逐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對數學的熱愛和初心的那種迷茫。

視訊中張炘炀也透露:跳級是他要跳的,他也知道自己從小就聰明,知道自己天賦過人,父母的推波助瀾令他越發策馬狂奔。

但這個時候,反而要慢一點,再慢一點,要拉一拉缰繩。郝景芳說:“聰明會阻礙真正的勇敢。”過度追逐跳級、名校、超前學習,其實降低了天才們的自由度,讓他們在一條道上越走越窄。

越是聰明的孩子,越容易被優秀所累。這是追溯幾乎所有“傷仲永”故事共同的根源。

不過幸好的是,“擺爛”的張炘炀正在努力拒絕“天才”的标簽,正在努力跳出成功學的桎梏。

他會有破繭成蝶,一鳴驚人的一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