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症醫學專家:新冠重症患者應提前甄别、盡早幹預

全力救治重型患者,降低病亡率,是當下防疫最為緊迫而嚴峻的任務之一。

上海市衛健委通報顯示,截至4月26日24時,在定點醫療機構接受治療的重型患者244例、危重型患者27。26日新增本土死亡48例,平均年齡80.85歲,且均合并患有嚴重的多髒器基礎疾病,包括腦出血、冠心病、嚴重心功能不全、重度高血壓、尿毒症、胰腺惡性惡性良性腫瘤晚期等。

“此輪疫情,新冠重症患者情況更為複雜。”重症醫學專家、中國醫師協會重症醫學醫師分會委員、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副院長李穎川在接受第一财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是高齡患者較多,他們本身合并有基礎性疾病,包括惡性良性腫瘤、慢性腎功能不全、心髒病變(曾做過搭橋手術、換瓣等)及慢性支氣管炎等,且老年人往往疫苗接種率不高;另一方面,發展成危重症的病人其肺部CT進展非常快。此外,幾乎所有的重症病人盡可能地進行俯卧位通氣,且時間也較以往長得多。

4月初,李穎川帶領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團隊接管新國際博覽中心部分方艙醫院後,7日又來到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上海最早的新冠救治定點醫院),負責情況最重、數量最多的新冠重型患者收治工作;其負責的A3樓棟共約70張床位,患者均由各定點醫院轉診而至。

李穎川表示,降低重症率、病亡率的關鍵是要提前甄别和幹預,加快患者早診早轉的速度、提升綜合性護理能力均是重點。

首先,是提前甄别和幹預。李穎川表示,各大方艙醫院内,對有基礎性疾病(尤其是未接種過疫苗)的老人,需要加強日常關注和檢測,除了以往提供日常生活保障外,還要定時為他們做一些體征評估,如氧飽和度檢測,可以增設一些類似可移動裝置;如果評估之下有進展成重症的風險,需要及時轉診去市級定點醫院。

以新國際博覽中心方艙醫院為例,從總共收治的約9.4萬患者來看,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礎疾病的占22.2%,也就是說,具有風險因素的重點人群(有潛在重症風險)約為2萬人。

上海集中隔離點醫療救治組組長、該方艙總指揮陳爾真告訴記者,提前幹預,就是要通過加強日常病情觀察,及時發現異常名額與潛在風險,建立預警機制,提高甄别率。

“對于部分患者進展較快的情況,建議适當調整胸部CT檢查的頻次,并配合實驗室檢查(如淋巴細胞計數、發炎反應的名額等)去評估患者病情,而不是單純根據氧飽和度名額、是否胸悶等,這相對老年人會有些滞後。”

其次,是要加快患者在方艙、區級定點醫院早診早轉的速度;以及與現有的區級、市級定點醫院做好銜接。

“大部分方艙醫院的基本設定還是無症狀、輕症患者為主,再配備一些應急的急救單元,是以可能不會大範圍鋪設檢測功能。”李穎川說,對患者進行分層管理的目的,除了區分一類無症狀、輕症患者,還在于可以将亞重症(可能會發展成重症)、重症、危重症患者交由區級、市級的定點醫院做更好治療。

有專家建議,上述提前幹預還包括在轉運初期就做好細緻甄别。比如,具有高風險因素的新冠陽性患者,可以在社群轉運之初,就能通過分層分區管理機制,被收治到關口更為前置、醫療設施更為齊全的的固定場所隔離。李穎川則表示,目前,市級層面已成立專家組,來幫助區級定點醫院提前甄别可能會發展成重症的病例。

再次,是如何通過綜合化護理,使得重症患者盡早康複出院,為其他病患騰挪空間。

李穎川告訴記者,比如一些重症老年人群,盡管其新冠陰性了,但由于他的基礎疾病已經受到過一次打擊,情況仍然比較重,還得在醫院救治,是以,他還需占用定點醫院的床位及醫療資源,相關資源可能會面臨緊缺。

“除了提前幹預、甄别及進行針對性治療外,綜合性護理也是重要環節,并且需要更早期地參與、介入,這在多地醫護馳援下也會有所好轉。” 李穎川說。

今年3月,國家衛健委釋出《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護理規範》(下稱《規範》),在“ICU護理人力配置與排班原則”中就提到“床護比1:6配置,每班次4小時排班;護士應具有ICU專業背景,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和較高的職業素質”。

一位護理業内專業人士也告訴記者,除了規定的涉人工氣道、俯卧位通氣、體外膜氧合治療(ECMO)、鎮靜鎮痛等檢測護理事項外,此輪疫情下的重症患者護理工作,還應包括持續腎髒替代治療、腸内營養、壓瘡防護、人文關懷等。

李穎川為此表示,需加強區級定點醫院護理人員的專業教育訓練,一些如老年科、全科等護理人員也可以陸續加入。“患者在逐漸康複、核酸檢測陰性後,也要及時轉診,這樣可以把醫療資源充分利用起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