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之石》北歐電影的美與痛,光影背後的沉默少年

作者:伍脊六獸

溫/伍德裡奇六獸 特别作者:bb.

我看過冰島導演古德蒙松(Gudmundsson)的15分鐘短片《鲸谷》(Whale Valley),就像大多數北歐電影一樣,有一陣寒風。後來,在2016年威尼斯電影節上,出現了"心靈之石",這是一部基于"鲸魚谷"的長篇電影。

北歐導演拍電影,無論主題多麼奇特,,更純潔的愛情,喜歡用幹淨的繪畫風格,極緻的構圖充滿了一種疏離感的變相溫柔。

《心之石》北歐電影的美與痛,光影背後的沉默少年

《心石》開頭,是幾個少年在碼頭釣魚的鏡頭,藍色的水吸附着難得的陽光,這裡青春給人一種多愁善感、憂郁的氣質。

主角克裡斯蒂安和比他年輕的掃羅出現在導演刻意的特寫鏡頭中,兩個男孩之間迫在眉睫的模糊關系浮出水面。很明顯,克裡斯蒂安愛上了掃羅,但掃羅喜歡貝絲。

你愛他,他愛她,這樣的愛情鍊是正常的同志生活。這讓我想起了"藍門"裡的月桂鎂和陳百軒,也是彎、直的。對于克裡斯蒂安的感情比如野獸之戰,導演設計了很多筆或隐喻,開口了被少年遺棄的石魚,那甯願折斷翅膀,也承受着打破鳥兒繩子的痛苦,都在訴說同性愛情是不被認可的。這在鲸魚谷(Whale Valley)中回響,一頭鲸魚被困在海灘上,這表明困境無處不在,抑郁和崩潰是不可避免的。

《心之石》北歐電影的美與痛,光影背後的沉默少年

作為一個同志基督徒,他愛掃羅,但他說他不會出口,而是去追捕貝絲。愛一個人,想讓他幸福,那種幸福是由誰創造的,這重要嗎?重要。他對掃羅的愛是令人心碎的。經常認為人類很奇怪,熱衷于分類遊戲,比如把愛情分成異性戀、同志、雙性戀,給他們貼上标簽,然後差別對待他們。

《心之石》北歐電影的美與痛,光影背後的沉默少年

但無論愛情的類型如何,都是不斷産生多巴胺的化學反應,在科學層面上,沒有本質的差別。人類總是專注于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失去了對愛的真正含義的了解。

《心之石》北歐電影的美與痛,光影背後的沉默少年

在影片中,導演小心翼翼地用克制來展現克裡斯蒂安情感的微妙變化,也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了同志們的情感世界。

戳我的重點是克裡斯蒂安消化自己感情的方式。掃羅在玩大冒險時随便吻了他,他很生氣,如果你真的想愛一個人,這對克裡斯蒂安來說是很傷人的。

他站在懸崖邊上,我明白了,那一刻跳的沖動,才是不傷心的唯一途徑。克裡斯蒂安喜歡用潛水逃跑,喜歡砸車通風口,這樣的暴力是孤獨的,安靜的,沒人在乎,沒人能感覺到。

《心之石》北歐電影的美與痛,光影背後的沉默少年

我想到了鲸魚,它有52個聲波,獨自死去。同性戀者,就像擁有獨立管道的巨鯨一樣,可以花一輩子的時間才能找到一個相容的伴侶,他們的愛情追逐過程比異性戀更純淨、更簡單,但辛苦的工作卻成倍增加。

克裡斯蒂安最終試圖自殺,鲸魚谷的男孩一開始就要結束自己,自殺比陷入無能的關系更容易。

《心之石》北歐電影的美與痛,光影背後的沉默少年

我們都嘲笑那些害怕大膽讨好的人,但如果暴露我們的性取向隻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呢?

我們都太自以為是了,在哪裡知道同性戀自殺不僅僅是為了逃避,而更多的是為了保護所愛的人。

掃羅可能終于明白了這種愛到底是什麼。但愛是不能被強迫的,是以克裡斯蒂安選擇消失,留下最後一點尊嚴。

杜魯門·卡波特說:"愛,因為它不懂地理,沒有邊界。"同性之愛永遠等于被放逐的愛,不在規定的界限之内,不得不鑽進被迫的空間去尋找喘息的空間。

安靜而悲傷的鏡頭,壓抑的色調,仿佛随時都會撕開一條裂痕。無論是《斷背山》和《卡羅爾》,還是《我自己的愛達荷》和《心石》,其中描述的同性愛情都太精緻了。

任何愛情都是有代價的,尤其是同性愛情。

《心之石》北歐電影的美與痛,光影背後的沉默少年

在影片的最後一幕中,不愛的石魚被一個少年遺棄到海裡,鏡頭長久以來就安頓在了石魚的墜落中。幾秒鐘後,似乎已經死了的石魚搖了搖尾巴,向着光遊去。兩個小時的抑郁終于迎來了一個相當溫暖的結局,克裡斯蒂安也被成功救了出來。掃羅半夜偷偷溜進克裡斯蒂安的卧室,在額頭上輕輕地吻了一下,有人說掃羅已經彎了腰,但我不認為這是有此的意思。

《心之石》北歐電影的美與痛,光影背後的沉默少年

那個吻,更多的是他的情感感應和接受,有遺憾,有了解。少年之間的情感就像冰島冰冷的藍色海水,偶爾飄過幾隻海鷗,帶着悲傷和純潔。情感渲染與冠名的成功搭配,心中的石頭不斷落下,下面是未知的領域,是絕望的,也可能是涅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