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爾蘭大饑荒(五):窮人的餐桌上,除了小洋芋就是大洋芋

作者:覓食記

文 | 羅格

《食物改變曆史》(上、下卷)作者

我将嘗試全景梳理19世紀中葉愛爾蘭大饑荒發生之前、之中、之後發生的故事。這是連載第五篇,持續更新,您的關注、支援是我的動力。

事實上,到19世紀初,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的愛爾蘭,不僅能養活大量人口,還能出口糧食供養英國。那為什麼愛爾蘭人自己,卻隻能吃洋芋維生?

愛爾蘭大饑荒(五):窮人的餐桌上,除了小洋芋就是大洋芋

如果讀過“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就能了解愛爾蘭人的無奈。

由于工商業的落後,愛爾蘭缺乏非農就業崗位,絕大多數愛爾蘭農民不得不依賴一塊地來養活全家,而土地的所有權幾乎都在外來地主手中。18世紀,愛爾蘭又出現了一種類似“二房東”的土地租賃模式, 不願意去愛爾蘭看看自己土地的外來地主,一次性和中間人簽訂長期固定的地租。外來地主收完租後,花在了愛爾蘭以外地方,而中間人付完預支金後,再加價轉租給農民,以擷取高額的差價。

愛爾蘭農民不得不高價租一塊耕地來種植谷物,但這些糧食并不是自己吃,而是要送往市場,才能勉強支付高地租。剩下一小塊地方,全部用來種洋芋,才能是用來喂飽自己的,這是他們所能找到的最廉價的糧食。這無疑是一場押上全家性命的賭博,因為一旦作物歉收,交不上租金的農民就會被無情地驅逐。

愛爾蘭大饑荒(五):窮人的餐桌上,除了小洋芋就是大洋芋

愛爾蘭鄉村

在忍受令人窒息的壓榨同時,愛爾蘭的年輕夫婦還在早婚早育。隻需要一小塊土地、一把鐵鍬、一個鍋,他們就能在一間沒有什麼家具的小屋裡成婚。1841年的人口普查也顯示,在愛爾蘭西部的部分地區,超過60%的房子隻是一間無窗戶的泥巴小屋。

愛爾蘭的人口也随之開始跳躍式的增長。1750年,愛爾蘭人口大約為250萬,到1801年增長到大約500萬,而1841年人口普查時,愛爾蘭已有817.5萬人。如果算上被驅逐而生活在山谷、沼澤的破産農民,到1845年饑荒到來時,愛爾蘭的人口可能已經達到900萬。

這種情形的出現,在今天看來有些不可思議。“越窮越生,越生越窮”,仿佛是愚昧落後者的作繭自縛。但是,當我們回到這個特定時期,将愛爾蘭和東方古國擺在一起,就會發現這是一個自然法則挖下的陷阱。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在乾隆皇帝八十歲大壽這一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通路。一路上,中國人口密度之高,讓使團成員感到吃驚。同一年,乾隆皇帝在閱讀康熙皇帝《實錄》時,說出了他的擔憂:“生之者寡,食之者衆,朕甚憂之。”根據清政府的統計,中國人口已經超過3億。

愛爾蘭大饑荒(五):窮人的餐桌上,除了小洋芋就是大洋芋

馬戛爾尼使團來華

為了解決“生寡食衆”的問題,中國人隻能投入越來越多的勞動力。馬戛爾尼在通路的途中注意到,“我沒有見到一塊土地不是用無限的辛勞來加以耕作,來生産它能夠生長的每一種糧食和蔬菜。”

實際上,在這個階段,整個歐亞大陸的人口都在攀上新高峰,也是在1789年,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出版了他的小冊子《人口原理》,其中,他也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經濟學視角:高出生率可以增加毛生産量,但更趨于降低人均生産量。

愛爾蘭大饑荒(五):窮人的餐桌上,除了小洋芋就是大洋芋

馬爾薩斯

不管是當時的中國還是愛爾蘭,農業生産技術接近停滞,土地關系又無多大變化,要提高土地出産,隻能不斷增加機關土地上的勞動,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增添人口,形成勞動力填充型的模式。換句話說,人們高漲的生育意願是為了能吃飽,而不是吃飽了撐的才來造人。而增殖的人口,又會讓勞動投入越來越高,而勞動回報卻越來越低。

愛爾蘭大饑荒(五):窮人的餐桌上,除了小洋芋就是大洋芋

人口原理

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因為有了洋芋,愛爾蘭農民才敢投身這場賭博。人們隻需要切好薯塊,然後用一把鐵鍬挖溝砌土。高産的洋芋會喂飽全家人,然後将充裕的勞動力,投入到為不列颠生産糧食的勞作上。到1845 年時,愛爾蘭的洋芋種植面積已經超過 200 萬英畝,用愛爾蘭人的說法,“窮人的餐桌上除了小洋芋就是大洋芋”,洋芋幾乎成為了他們唯一的食物。

當然,洋芋也有它的缺點。因為不易儲存,在兩個收獲季之間的夏季,就會出現青黃不接,每年的6-8月在愛爾蘭被稱為“一頓飯月”。更關鍵的是,從洋芋引入歐洲種植到19世紀中葉,近300年間,人們都是通過塊莖無性繁殖來種洋芋的。

愛爾蘭大饑荒(五):窮人的餐桌上,除了小洋芋就是大洋芋

愛爾蘭人和洋芋

埋在地底不見天日的塊莖,就像愛爾蘭人不小心踩上的松發地雷,300年的時間,足以讓他們覺得自己原本就是長在着地上的。

(未完待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