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民生銀行首席資訊官張斌:數字化轉型 一場由技術驅動的經營管理群組織文化變革

作者:王琦 785

過去幾十年間,大陸銀行業一直走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從最初的電子化到資訊化、再到數字化,如今正邁向智能化階段。

面對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應怎樣推進數字化轉型,才能讓銀行在數字時代更好發展?當下爆火的大模型引發了新一輪技術革命,對準确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極高的銀行業來說,如何擁抱大模型技術?在銀行數字化轉型大勢之下,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轉型之路?

近日,圍繞着上述話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中國民生銀行首席資訊官張斌進行專訪。張斌認為,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是一個科技與資料能力提升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組織和文化變革的過程,“我們面對的是‘數字技術重構銀行經營管理’的課題。”今年備受關注的大模型是堪比行動電話、網際網路的發明,将為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注入新的動能。

專訪民生銀行首席資訊官張斌:數字化轉型 一場由技術驅動的經營管理群組織文化變革

張斌。資料圖

談數字化轉型:民生銀行的探索

《21世紀》: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不同銀行轉型路徑各不相同。民生銀行的獨特之處有哪些?

張斌:民生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特點,我想可以歸納為三點,一是從一開始就将數字化轉型視為一場由數字技術驅動的經營管理變革;二是将數字金融作為銀行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一把手挂帥,頂層規劃,統籌推進;三是有清晰的政策和方法論為指引,有相應的科技規劃和資料戰略作為支撐。正是這些特點,使得民生銀行數字化轉型得以紮實、快速推進,不斷取得新的成效。

《21世紀》:為什麼你會首先提及經營管理和戰略?數字化轉型這個話題通常會引起對技術的讨論。

張斌:的确,談及銀行數字化轉型,技術非常重要,資料作為新的生産要素也十分重要。我想強調的是,數字化轉型不是單純的技術項目,也不同以往主要利用技術解決内部流程效率提升的問題,而是要利用數字技術和資料要素推進業務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和轉型,通過适應客戶要求和環境變化實作銀行長期可持續發展。準确認識和把握數字化轉型的實質,才能以終為始,明确轉型的正确目标,制定相應的轉型政策和實施路徑。

2021年,民生銀行新一屆董事會制定了新的五年發展規劃,秉承“服務大衆,情系民生”的企業使命,明确了“民營企業的銀行,靈活開放的銀行,用心服務的銀行”的戰略定位,同時提出了“打造靈活高效、體驗極緻、價值成長的數字化銀行”的數字金融建設目标。以新的五年發展規劃為指引,民生銀行數字化轉型工作全面啟動。将數字化轉型視為銀行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經營管理變革,數字金融成為民生銀行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進行頂層規劃和整體布局。

在組織體系方面,總行成立了由全體行上司組成的數字化金融工作上司小組,負責全行數字化重大事項的決策部署,總行發展規劃部承擔上司小組秘書處職責,負責數字化轉型日常工作的組織推動和跟蹤檢視。

此外,在股份行中率先設立資料管理部、生态金融部兩個數字化“先鋒”部門,增強資料要素集約化開發利用能力,以及以客戶為中心的靈活創新能力。資料管理部負責牽頭全行資料治理和資料資産管理,利用分析工具、算法和模型最大化發揮資料價值;生态金融部立足于全行戰略性、跨業務領域、跨職能團隊場景金融産品和業務模式孵化,将金融服務融入政務民生、企業經營和個人生活。

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加大外部引進與強化内部培養并重。在持續引進高素質數字化人才的同時,我們面向全行幹部員工開展了數字化上司能力、數字化專業能力和數字化通識能力的分層教育訓練,為數字化轉型奠定智力和技能基礎。

《21世紀》:你提到的政策和方法論具體是什麼内容?科技規劃和資料戰略如何為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撐?

張斌:民生銀行數字金融政策是“生态銀行謀突破,智慧銀行上台階”。建設智慧銀行,指的是利用數字技術全面改造、更新商業銀行價值鍊活動,通過端到端重塑客戶旅程提升客戶體驗和流程效率,或者說,以數字化、智能化提升全行銀行經營管理質效。建設生态銀行,指的是探索場景金融新模式,通過進入或聯合共建生态,将金融服務融入政務公共平台、企業生産經營和個人生活場景。數字金融政策讓全行對數字銀行願景的認識更加具體,對全面、有序推進數字化轉型工作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從民生銀行戰略出發,遵照監管機構有關規劃和指引,我們制定了三年科技發展規劃和全行首個資料戰略。科技規劃以“科技水準進入國内商業銀行領先行列”為目标,制定了數字化營銷、數字化風控、數字化營運、數字化決策等七大企業級數字化解決方案,規劃了中台化應用架構、模型化資料架構、雲原生技術架構、立體化數字安全架構以及綠色資料中心布局,明确了業技融合、靈活高效的科技治理方向。資料戰略以“用資料洞察,用資料決策,用資料管理,成為資料驅動的銀行”為願景,遵循“資料可見可通路、資料可用可了解、資料易連接配接可共享、資料可賦能可增值、資料安全可信”五大原則,進一步明确了資料能力提升和賦能經營發展的重要領域和任務。

科技規劃和資料戰略依據全行戰略制定,服務于戰略執行和目标達成,由科技人員和業務人員充分讨論共同編制而成,對具體工作開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從一年來的工作實踐看,民生銀行的科技工作已從之前以補強短闆、支援重點項目為主,轉變為目标引領、全面協調推進的新階段。科技能力和資料能力的持續提升,對推動全行數字化轉型工作發揮了重要支撐和促進作用。

《21世紀》: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政策和方法論之外,你剛才還提到了管理和文化變革,請具體談談這方面的舉措。

張斌:既然數字化轉型是銀行經營管理的一次變革,成功的數字化轉型就離不開組織架構、體制機制和文化的變革。前面我們談到,民生銀行成立了數字化金融工作上司小組,增設了新的數字化先鋒部門,充實了數字金融人才隊伍,這些是組織體系和人才隊伍發生的變化。

為推動數字化轉型,民生銀行建立并推廣了靈活項目管理機制。數字化金融工作上司小組對全行重大數字化轉型項目進行立項決策和定期檢視,由業務、風險和科技部門選派骨幹組建靈活項目組進行集中攻堅和快速疊代,同時為項目組提供集中辦公場所、專項科技和财務資源、專屬考核政策進行支援保障。為全面支援業務靈活,科技條線推出了靈活與精益雙模研發體系,支援業務開發營運一體化流程。

衆所周知,文化是數字化轉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民生銀行恪守“以客為尊、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在全行倡導“協同、創新、開放、包容、務實”的文化理念,數字基因不斷根植進全體員工的思想和行為之中。

數字化轉型的成功關鍵之一在于提升全行員工的數字素養,讓使用數字技術改進工作效率、提升客戶體驗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

舉個辦公系統的例子。辦公系統支撐着企業日常營運,全員使用,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企業辦公系統反映了一個企業的文化。反過來講,辦公系統又能影響、塑造企業文化,或者說支撐、塑造一種反映企業價值觀的行為模式。民生銀行戰略性地引入飛書系統進行本地化部署,與民生銀行自研系統進行了全面內建,打造了全新辦公平台“i民生”,這既是數字化轉型的一項重要舉措,同時又是一次企業文化的深刻變革。“i民生”在全集團上線後,員工的協同效率、辦公體驗大幅提升,工作模式也悄然發生改變,靈活、高效、開放、扁平化逐漸成為共識。同時,“i民生”還促進了知識的沉澱和共享,有助于數字化人才的培養。

《21世紀》:數字化轉型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做了這麼多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張斌:經過全行的共同努力,生态銀行和智慧銀行建設都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疊代創新生态金融産品與服務,大中小微一體化綜合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依托供應鍊産業鍊交易資料、場景資料和企業關系圖譜,打造大資料智能風控體系,創新推出“訂單e”“采購e”等線上化資料增信産品,以及“出口e融”特色産品。截至9月底,生态金融系列産品融資餘額已突破1000億元,較年初增長30%以上。面向中小微企業,打造了涵蓋人事、财務、薪酬、稅務等功能的一站式企業經營管理數字化平台“民生e家”。

二是全面推進智慧銀行建設,全行經營管理水準大幅提升。營銷方面,打造智慧營銷大腦,運用企業級客戶資料平台(CDP)、智能投放與AB實驗等工具平台,持續提升精準智能營銷和全管道經營能力。風控方面,打造智能風控體系,利用大資料、風險圖譜和機器學習技術,精準識别和預警各類風險;建構反洗錢、反欺詐統一資料底座及智能監測預警模型,守護客戶資金安全與業務合規經營。營運方面,通過直通式受理集中式營運、RPA、遠端服務等,大幅提高了業務處理效率和客戶滿意度。

在數字金融建設過程中,民生銀行始終将運用金融科技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支援科創企業成長,增強金融普惠性,助力鄉村振興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針對“專精特新”科創企業,推出了全線上化信用貸款産品“易創E貸”,同時打造“科創評價、科創産品、科創行研和科創生态”四大平台,支援科技企業發展壯大。面向小微客群,建構基于大資料分析的主動授信智能決策體系,推出了契合小微客戶的“民生惠”(法人+個人)主動授信産品,助力每一個小微的夢想。面向三農,利用大資料技術,創新推出“農貸通”“棉農貸”等惠農信貸産品,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邊際成本服務于農村長尾客群,助力鄉村振興。

未來,民生銀行将全面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在已經取得成果的基礎上,以更高的站位,更高的要求,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做好數字金融這篇大文章的工作中去。

《21世紀》:談到了數字化轉型的成效,那怎麼看待科技和業務的關系?

張斌:我們常聽到“科技引領”的提法,我想對這句話的正确了解,應該是指全行積極擁抱科技,視科技為第一生産力,而不是狹隘的科技部引領,或者CIO引領。說得更具體一點,擁抱科技就是全行要有數字化思維,用技術的手段優化内部流程,提升客戶體驗,讓經營決策更加科學有效。

科技和業務應該是攜手并肩的融合關系,需要兩類人不同的視角和互補的能力把事情做起來。推動兩者的融合有很多方式,比如,科技部門向業務部門派駐需求分析師、資料分析人員,将科技人員的部分考核權交給業務部門。

談大模型潛力:堪比網際網路的發明

《21世紀》:當下大家對大模型的熱情空前高漲,這對銀行數字化轉型會帶來哪些影響?

張斌:從對未來的影響看,大模型被認為是堪比行動電話、網際網路的發明。不同于過去人工智能技術領域曾多次出現過的現象,如Alpha Go在一段時間引發廣泛關注後很快從公衆視野消失,大模型具有廣泛的應用領域,可以處理複雜任務,在一些領域已經具有實用性,同時通過引入更豐富的訓練資料和模型架構改進,大模型處在快速提升的過程中。我個人認為,大模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為銀行數字化轉型注入了新動能。

大模型的了解能力和内容生成能力,以及由此産生的互動能力,可以讓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向更高水準的智能化階段邁進。以算力和生成式大模型為底座,MaaS模型即服務正成為一種新的應用建構範式。某種程度上,絕大多數應用都将重新構造,影響巨大。

《21世紀》:純粹從業務視角來看,目前大模型更适合于落地哪些金融場景?能解決哪些痛點?

張斌:大語言模型在金融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可以幫助提升工作效率,比如幫助個體成為超級生産者,也可以提升體驗,如支援多輪對話,機器以貼近人的方式互動等。

在具體應用場景上,比如智能客服,與數字人結合,可以多輪、高拟人的問答;智能投研領域,可利用其強大的分析和提煉能力、生成能力;程式開發領域,可以輔助編碼、測試、補全;在營銷領域,助力精準營銷,包括個性化内容生成;在營運領域,可以輔助人工互動、摘要與建議生成;在風控領域,可實作風險識别與法務合規智能化;知識管理方面,可實作自動化知識抽取、知識更新與維護,提供更好的知識問答體驗。

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小模型或者判别式的人工智能的應用。對于不同的問題,大模型和小模型各有其優勢和适用性,未來更多情況下會将二者結合起來使用。

《21世紀》:金融業對于精準性、可控性、安全性要求很高,使用大模型時可能帶來哪些風險?如何防範?

張斌: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今年10月全國資訊安全标準化委員會釋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安全基本要求》的征求意見稿,在附錄中列出了語料及生成内容的31種主要安全風險,共分為五類,包括商業違法違規、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無法滿足特定服務類型等。這表明,生成式AI可能帶來的安全和風險問題已經引起國家的高度關注。

針對大模型的事實幻覺、響應一緻性、準确性等問題,行業有一些普遍采取的應對措施:首先是應用場景選擇上,先内後外,内部先作為不同崗位的員工助手使用。技術上的措施,主要是優化資料集,保證資料品質、數量和類别;參數調整及提示詞工程,專家回報,包括資料标注,對結果評估和校準等。此外,還可以通過大語言模型與向量資料庫、知識圖譜配合使用,提升響應的準确性。

以上措施針對的是大模型技術本身的弱點,對于意識形态、價值觀、種族偏見、惡意投毒等風險,要通過增加模型的内生安全和使用安全綜合解決。對預訓練階段語料選擇,有監督微調,對輸入和輸出進行安全過濾,需要一整套的安全規範和評測體系。

《21世紀》:大模型的應用可能會面臨着哪些監管方面的問題?

張斌:對金融科技應用,金融監管機構始終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監管在觀察大模型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同時密切關注可能帶來的風險,我個人認為這展現了“風險為本”的監管理念。前面談到大語言模型應用的安全風險,都是實際存在的,對新技術應用進行監管,有利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銀行的應用行穩緻遠。

談技術探索:開源與閉源結合

《21世紀》:民生銀行在大模型技術方面有研究嗎?

張斌:對于大模型的研究和應用開發,從人才隊伍、技術平台和資料基礎幾方面看,民生銀行都有一定的基礎和積累。

首先我們有一支專業的NLP技術團隊,其中包括從頭部網際網路公司引進、有大模型理論基礎和建設經驗的算法專家。NLP技術與大模型的資料準備、模型訓練調優和場景應用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高度相關。

民生銀行已經建成AI平台,其中的NLP子產品和資料标注子產品,為大模型在場景中的落地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已投産的資料湖倉平台為高效的資料管線搭建提供了良好基礎。廣泛開展的NLP應用,如知識庫等積累了大量經過預處理的語料,可直接用于大語言模型的精調。

民生銀行組建的跨部門的大模型項目團隊,由總行數字金融上司小組直接上司和推動。通過算力資源底座建設、模型訓練和推理架構引進、大模型選型以及應用場景建設等多項工作有序推進,包括知識庫、代碼輔助、智能坐席等6個内部場景應用在今年得到落地應用。

《21世紀》:對于大模型的應用,從技術選擇路徑上,民生銀行會選擇哪個方向?

張斌:規劃和政策上,我們是場景先内後外,開源先行,開源與閉源結合。

我們先用開源搭起一個完整的架構,比如資料準備、資料調優等,模型本身是可插拔的。大模型的疊代速度太快了,我們不急于把大模型固定下來,先把民生銀行整體能力建立起來,把應用場景找到。

《21世紀》:站在銀行角度,怎麼看待開源?

張斌:開源的邏輯很明确,廠商開源的目的主要是快速拓展生态;閉源更多的是“捅天花闆”,推動大模型能力繼續向上發展。開源,通過控制使用場景,采取前面談到的安全措施,總體風險可控;另外,也有開源商用版,可以提供支援和服務。部分場景應該還是會采用閉源産品,主要是看能力和成本效益。

《21世紀》:前面談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為數字化轉型增添了新的動能,還有哪些新技術值得期待?

張斌:從與技術結合的形态看,金融行業可以把數字化轉型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傳統金融産品和服務與網際網路(web2.0)、金融科技的結合,表現為金融服務的線上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另一個是數字原生的金融産品和服務,建立在以區塊鍊、下一代網際網路(web3.0)這些新的數字基礎設施之上,可以更高效地服務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發展。

AIGC不僅助力第一個層次的數字化轉型邁向智能化,同時也會極大助力web3.0/元宇宙的演進。今天,數字人民币已經發展到了智能合約的應用階段,或許可以期待,金融數字化轉型在邁向智能化的同時,有可能随着web3.0的演進發展出更多數字原生的金融服務。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