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醫大師朱南孫逝世,享年103歲

作者: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2023年12月20日,國醫大師朱南孫在上海去世,享年103歲。

國醫大師朱南孫逝世,享年103歲

訃告

著名中醫學家,國醫大師,中國共産黨黨員,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朱南孫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2月20日晚8時0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3歲。

朱南孫同志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各行業傑出的女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導師,首批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中國最美女醫師終身榮譽獎獲得者,非物質文化遺産朱氏婦科代表性傳承人,上海市名中醫,上海市“醫德之光”選樹人物,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婦科分會終身名譽主任委員。

朱南孫同志将畢生精力都奉獻于中醫婦科事業,她的逝世全校師生醫務員工萬分悲痛。遺體告别儀式将于2023年12月26日(周二)上午9時59分在上海市漕溪路210号龍華殡儀館大廳舉行。

特此沉痛訃告。

國醫大師朱南孫治喪委員會

2023年12月20日

朱南孫,女,1921年出生于上海,中共黨員,朱氏婦科第三代傳人,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醫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朱氏婦科療法)的負責人及代表性傳承人。

國醫大師朱南孫逝世,享年103歲

趙丹/攝

“枸杞子、菟絲子、覆盆子。”一位身着白大褂,滿頭銀發的老人擡起頭來,微笑着跟就診的姑娘說“這個藥吃起來酸酸甜甜,不苦的。”老人柔聲細語、反複叮囑,“吃藥時不要急着懷孕啊。”如同慈愛的長輩囑咐自己疼愛的晚輩。

這位滿頭銀發,對病人和藹可親的老人就是第三屆國醫大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結合醫院主任醫師朱南孫。

幼承庭訓 天資聰穎早臨床

1921年,朱南孫出生于滬上著名的中醫世家。祖父朱南山是上海當時的婦科大家,同時也是近代江浙杏林流派之一——朱氏婦科的創始人,他治學精專,往往一帖見效,人稱“朱一帖”。1935年朱南山與其子朱小南、朱鶴臯在上海創設新中國醫學院,為教誨入門弟子,朱南山仿仲景十問之意編寫了《婦科十問口訣》,奠定了朱氏婦科緣起的基礎。朱南孫幼年時經常看到祖父的診所“南山小築”裡擠滿了慕名前來求診的患者,“我小時候,家裡每天來來往往的病人很多,他們多是憂心而來,歡喜而去,我就覺得,做醫生,真好!”從那時起,朱南孫就對“神奇的中醫”産生了向往之情。而祖父也對這個天資聰穎的孫女寄予厚望,為她取名“南孫”,希望她長大後能夠秉承家學,弘揚祖業。

朱南孫沒有辜負祖父的厚望。高中畢業後,朱南孫懷揣着中醫夢,順利考入了由祖父創設的上海新中國醫學院開始學習中醫。

1942年,朱南孫以優異的成績從新中國醫學院畢業,之後就随父襄診,逐漸成為父親朱小南的得力助手。1943年春,朱小南在診所一隅為女兒單設桌案并登報啟事,這意味着朱南孫正式獨立坐診,那一年,朱南孫年僅22歲。

國醫大師朱南孫逝世,享年103歲

青年時代的朱南孫。

國醫大師朱南孫逝世,享年103歲

1942年,朱南孫(第一排左八)畢業于新中國醫學院。

1952年,朱南孫随父親一同進入當時上海市衛生局開辦的中醫門診所(後改為上海市全民健保第五門診部,即今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結合醫院名醫特診部的前身)工作,在這裡,朱南孫臨證坐診了七十餘個春秋。

傳承家學 推陳出新愈頑疾

幾十年的從醫經驗與朱氏婦科兩代名醫的學術積澱讓朱南孫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她在前輩的學術當中融入李東垣的脾胃學說、朱丹溪的滋陰降火學說、張景嶽的溫陽益腎論及唐容川、王清任的活血化瘀法,并糅合陳自明、傅青主等臨床大師的思想精髓為一爐。不僅如此,在20世紀50年代提倡中西醫結合時,朱南孫在臨診時經常與向她學習的西醫醫生切磋診治疾病的心得,直到現在,朱南孫還會詢問她的學生一些關于西醫治療婦科的手段、方法。在朱南孫看來,醫學是不斷發展的,中醫學應吸取現代科學技術和診斷手法,以提高臨床療效。朱南孫将“治血證以通澀并用為宜”的學術經驗加以演變,以失笑散中二味藥為君,配以朱南山所創制的将軍斬關湯中的數味主藥,創立了一首具有祛瘀生新止血之效,治療重症崩漏的驗方。

在七十餘年的臨床實踐中,朱南孫總結提出“動靜乃陰陽之兆,以平為期”。她将診治婦科疾患的要領歸納為“審陰陽,看動靜”,以此作為臨診原則。“審陰陽,看動靜”就是以陰陽兩綱為統帥,提綱挈領,執簡馭繁,辨人體陰陽之盛衰,察氣血虛實動靜,把握婦科疾病變化之态勢。此外,朱南孫還将婦科治法的運用提煉為“從、合、守、變”四個方面,将此四法貫穿于辨證施治的過程中。

朱南孫擅長治療崩漏、痛經、不孕、癥瘕、更年期綜合征等婦科難治性疾病,為無數飽受疾病折磨的婦女解除了病痛,為無數家庭帶來了福音。

“之前有病人嫁給了外國人,來我的門診看不孕症。我給她開了方,成功生下一個孩子。後來她到了國外,打電話跟我說還想生二胎。”朱南孫回憶,“我當時也沒什麼别的辦法,就讓她再試一試那個方子,結果又懷上了。”後來,這位患者又将方子分享給外國朋友,紛紛成功。

這個神奇的方子,就是著名的“朱氏調經促孕方”,傳承至今已有150餘年,内含黨參、丹參、當歸、黃芪、熟地、仙靈脾、巴戟天、覆盆子、菟絲子、石楠葉、石菖蒲等。與其他概不外傳的獨家祖傳秘方不同,朱南孫将朱氏婦科經驗和驗方無所保留地傳授給弟子,甚至可以在一些網站直接看到。

20世紀80年代初,有位章姓的日本婦女随她的華人丈夫一起到上海拜訪朱南孫。原來,章某56歲時曾因子宮大出血在日本當地醫院就診,檢查診斷為卵巢癌,子宮附件全部被切除。卵巢癌為惡性程度很高的惡性良性腫瘤,患者5年存活率很低,雖行手術治療,其後仍需接受化療。章某擔心化療後身體狀況更差,希望利用剩下不多的時間跟丈夫一起到各地旅遊。而旅遊的首站就是丈夫的祖國——中國,旅途中,親朋好友建議她何不借此機會接受中醫治療。在衆人推薦下,她抱着嘗試的想法敲開朱南孫的診室大門。朱南孫耐心接待了她,詳細詢問病情,傾力施治并對其給予鼓勵寬慰。幾經調理,章某體質明顯恢複、增強,令人稱奇的是她度過5年危險期,70多歲仍然健在。章某在治療後的十幾年中一直對其家人說,是朱南孫高超的中醫治療技術改善了她的生活品質,讓她能繼續享受生活。然而朱南孫卻十分謙和地說,是章某的生活勇氣在治療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當了七十多年的中醫大夫,朱南孫深深地熱愛着這個行業,問她為什麼,朱南孫眼神裡充滿了堅定,緩緩地說,“因為中醫很神奇,有效果。很多西醫看不好的病人,到我這裡,看好了。”

這些年來,朱南孫的許多親人、朋友陸續定居美國,朱南孫的名聲與口碑也在海外傳開,每次她前往美國探親訪友時,求醫者總是絡繹不絕。親友們挽留她留美行醫,朱南孫卻說:“中醫的根在中國,我自當留在中國!”

親切和藹 醫德高尚愛病人

寬容謙和、和藹可親、善解人意幾乎是每一位患者對于朱南孫的印象。了解到前來問診的陸女士是一大早專程從江蘇溧陽開車趕過來時,朱南孫關切地問道:“從那麼遠的地方開車來啊,累不累呀?”為了減少患者江蘇、上海兩頭跑開藥的麻煩,在開藥時朱南孫特意為其多開了一些藥,叮囑她好好服藥,過段時間前來複診。

“婦科就是要問呀!”談到辨證的訣竅,朱南孫笑着說。中醫診法分望、聞、問、切四診,朱南孫常說“四診缺一不可”,以問診為首重,切脈論證以脈佐證,觸診辨識虛實乳脹,明辨虛實望聞輔之。不僅如此,朱南孫問診一直嚴格遵循祖父朱南山的婦科十問要求:一問年月二問經,及笄(女子15歲)詳查婚與親,三審寒熱汗和便,四探胸腹要分明,頭痛腰酸多帶下,味嗅辨色更須清,五重孕育胎産門,崩漏注意惡性良性腫瘤癥,六淫七情括三因,八綱九候祖先問,本病雜症須弄清,十全診治方得準。

在朱南孫的診室,每位患者都會在這待上至少半個小時,初診的病人更是會待到40~50分鐘之久。“來例假時痛經嗎?”“是做什麼工作的呀?”“腰酸不酸?”“睡眠好嗎?”“平時容易疲勞嗎?”……婦科疾病不同于其他病痛,因其常常涉及患者隐私,更與患者的家庭生活、個人情緒等有關,再加上許多人心中傳統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導緻患者對于自己的部分症狀和生活習慣往往羞于啟齒。朱南孫根據婦科病的這一特點,注重将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心理進行統一綜合治療,在診療中采取聊家常的方式打開患者的心扉,消除她們的顧慮,了解她們的生活起居以及想法、情緒等等,進而對其病情進行診斷。

正是因為有如此細緻的問診,才能夠精準地辨證。朱南孫用藥量輕、藥味少,組方簡捷有效,組方用藥一般不超過12味,且尤其善用藥對,或兩味成對,或三四味成組,藥精不雜,絲絲入扣。

“朱老治療病人與其說是身體上的治愈,不如說是精神上的治愈。”朱南孫徒孫的一句話道出了朱南孫看診的另一大特點。朱南孫很重視病人的精神層面,醫術精湛的她在治療病人身體病痛的同時會在治療過程中給予病人以希望和鼓勵,有些在朱南孫年輕時候看過病的病人病愈後就一直追随她,一家三代,母親帶着女兒,女兒再帶外孫女都在她的診室裡看病。

今年,已經是97歲高齡的朱南孫仍然堅持每周出診,許多病人都不知道,也看不出來,其實朱南孫曾在75歲和85歲時因股骨頭壞死動過兩次大手術。當時在家裡隻休息了幾個月的她就急着要來醫院給病人看病,學生們紛紛勸她在家裡好好休養身體,朱南孫卻堅持道:“那麼多病人等着我,我放不下啊!”

言傳身教 傾囊相授傳醫道

有着朱氏婦科“三代一傳人”美譽的朱南孫并沒有将底蘊深厚的家學和自己幾十年積累的臨證經驗“藏着掖着”不示外人。相反,她十分重視學術的傳承與發展,将自己畢生所學都傾囊相授給學生,更是用自己的言傳身教給學生們樹立了真正中醫大家的榜樣。從1983年招收第一屆研究所學生開始到現在,朱南孫的門下人才濟濟。

國醫大師朱南孫逝世,享年103歲

上世紀70年代,朱南孫(右二)在指導學生。

朱南孫在臨證時十分注重辨證論治,是以也常常告誡學生一定要講究辨證論治,丢掉辨證就是丢掉了中醫的根本,是看不好病的。在日常的看診中,朱南孫會着重培養學生們辨證的思維和能力。“朱老師在出診給病人開方時會問學生‘你們是怎麼想的’來啟發學生,同時會給學生一些‘小測驗’來考學生,培養學生獨立看診的能力。比如在出診時問病人的病史、把脈、開方等,朱老師在一旁觀察學生,最後對開出的方子進行把關和點評。”,朱南孫的關門弟子、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婦科主任醫師陸建英說道。

作為一名“西學中”的醫師,陸建英在學習當中自然會遇到一些令人頭疼的困難,“就像一味中藥有很多種功效,有時候功效太多掌握不全。”這時候朱南孫就會對她進行悉心指導,告訴她要熟讀中醫經典,要時常拿出書籍反複溫習。

婦科住院醫師夏豔秋說自己是個幸運的孩子,能夠在研究所學生第一年就跟着朱南孫抄方是人生中一筆寶貴的經曆,“當時的我就像一張白紙,一開始就跟着大師學習會收獲很多。比如在朱老這裡會見識到朱老對各種疑難雜症的治療方法。朱老教導研究所學生,強調仔細,常常以自己年輕時的出診案例來教導學生。”

“朱老最愛的一句話是‘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她十分愛學習,出診若是遇到西醫上最新的檢查,她會向我們詢問,與大家一同讨論病情。”陸建英說,這種積極向上、不斷學習的人生态度深深地影響着朱南孫門下的學生們。

在醫術方面,朱南孫會傳授給學生們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有時門診結束後,她會趁和學生們一起在診室吃飯的時間說起剛才看診時的細節。“要抓住問題的根本”是朱南孫經常教導學生的一句話。曾經有個習慣性流産的病人前來就診,她年紀比較大且患有排卵障礙并伴有發炎,“一般這種情況,常用的婦科助孕藥都是直接補腎,而朱老師當時就抓住了病人有發炎這一根本,先用龍膽草來消炎,從一開始就用清法直到發炎好了才用補法,以清補為主,不會用太多補藥。”夏豔秋介紹,“現在,我們病房會收治一些出血的病人,朱老對于出血病人有“通澀清養”四個法子,在臨床應用很有效果,我們現在就用這個辦法治療出血病人。”

在生活方面,朱南孫将學生們視為自己的家人、孩子,“她很少提要求,十分随和,對診室裡抄方的小醫生,朱老都十分照顧,完全沒有架子。”陸建英告訴記者,朱南孫對學生總是溫聲細語、和藹可親。平時在診室裡圍着朱南孫抄方的學生很多,學生們自己都覺得朱老師看病人很忙,肯定不會記得我們。但是朱南孫有空時便會跟這群抄方的年輕醫師們聊天,跟他們拉家常,“她會記着你的一些生活細節,比如她下次就會對你說‘你就是那個住在寶山的小姑娘吧’。”“我們去朱老師家,她就像一個長輩一樣張羅讓我們吃水果,留下來吃飯,要是我們不留下來吃飯,她還不高興。”這樣的細節總是讓夏豔秋和其他抄方的年輕醫師們感動不已。

有這樣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老師言傳身教,朱南孫的學生們都說:“朱老就像一面旗幟,用自己七十多年的臨證經驗和高尚品行,為我們诠釋了醫者的職責、使命和醫德。”德藝雙馨、大醫精誠是學生們對朱南孫的評價,這份對中醫的執着、對病人的關愛也會随着朱氏婦科的發展繼續傳承下去。

國醫大師朱南孫逝世,享年103歲

朱南孫和學生們在一起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