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露禅隻教了七個得意弟子,現在的太極拳早已不是楊露禅的風格

作者:京武功夫如是說
楊露禅隻教了七個得意弟子,現在的太極拳早已不是楊露禅的風格

一 、王總管、時貝勒、嶽将軍,三大弟子都沒有本脈傳人

清朝鹹豐年間,楊露禅帶綿拳入京,被同鄉能人推薦到王府教拳,與府内拳師比武,打出名望,人稱楊無敵。後有帝師翁同龢贈書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之贊美啟發,受啟發創了太極拳名,傳授王公貴族,名震京師。

楊露禅功夫這麼大,他的傳人又怎麼樣呢?

楊露禅的大弟子是王蘭亭。王蘭亭是端王府的總管,特别喜愛國術,不但精明能幹,而且個子高大,身強力壯。楊祿禅教端王子弟練拳的時候,經常用王蘭亭試手講解,挨打的比傳授的體驗勁路體驗得更深,慢慢的王蘭亭得到了太極拳的真髓。

在端王的安排下,楊露禅也充任旗營國術教官。隻教旗人不教漢人,旗營中也是隻教近八旗,不教外八旗。那時旗營分為東八營和西八營,東八營是善撲營,練摔跤的,西八營的生活奢侈,體質較差,又不耐艱苦,楊露禅調整拳架,将原傳中高難功架簡化,動作越發松柔和緩,慢慢調理身體,從技術趣味入手,深得八旗子弟喜愛。

當時學拳者中大多人因受不了苦而學藝不精,他們的訓練強度,比楊露禅三個兒子差太遠了。僅有時貝勒之子時紹南,以及一位武狀元出身的将軍嶽柱臣勤奮好學,并且正式拜師楊露禅,得了太極真傳。

王蘭亭後來入山求道去了,王蘭亭教過一個李瑞東,二人是以兄弟相稱。李瑞東自身就有武藝,而且為人處世非常周到,江湖關系很足,因為他與楊氏太極這個特别關系,是以他後來自立門戶,另創了一路太極拳名。王蘭亭同時期還有個師兄弟富周,但拳法沒有外傳。

楊祿禅教過很多人,但真下心血練的沒有幾個,純功而言就更少了。後來時紹南得了天花病死了,嶽柱臣又在邊境戰死。楊露禅再無心教拳,遂辭去國術教官之職,離開了旗營。

楊露禅隻教了七個得意弟子,現在的太極拳早已不是楊露禅的風格

二、全佑、萬春、淩山地位是奴才,不配與主子爺們稱兄道弟

之外在旗營的下級軍官侍衛之中,又有三人得到了楊露禅的傳授,受到認可,是淩山、萬春、全佑三人。他們各有所長,淩山善發勁,萬春善剛勁,全佑則善柔化。是以這六人是楊露禅就本家之外的六位真傳。

隻可惜當時貴族上下觀念很強,全佑與萬春、淩山為神機營侍衛,本是楊露禅嫡傳名手,然而因為身份低微而飽受王公貝勒歧視。同為旗人,他們識認為三人地位是奴才,不配與主子爺們稱兄道弟,是以這三人是楊露禅親傳,卻不得不轉拜在歲數比自己還小的班侯門下為徒孫。

全佑酷愛太極,對楊露禅十分孝敬,楊露禅告老回鄉,全佑尾随不舍,楊露禅對他說:我當天發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沒有一招留下,總之你記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全佑的兒子後來獨立了門戶,按着漢姓成為吳氏太極拳。全佑的弟子王茂齋因為能實戰,後來得了大名氣,他傳拳有一規矩:不教清廷親貴。

楊露禅名下,餘外多是帶藝投師,從學多家。雖說博學,但對内家拳來說,傳承不會太深。落入形式,便會有種種發明。有一位大槍劉,原與楊班侯對營教拳,也有過交手。後來投師過楊露禅,不過他的身份是八卦門董海川八大弟子。他的徒弟多習嶽氏散手,後來他們多跟了淩山與全佑的弟子繼續學習。

三、楊班侯教學嚴苛,中年離京,傳承不廣

太極拳本來是在外家拳之上的功夫。不僅是說這個拳理法技術如何高明,而是本來它就是在外家拳的基礎上的提升,是以外家練法也都得過關。楊露禅對兒子十分苛刻,長子楊鳳侯因為練功過度,積郁而逆反,後來染疾早卒了。楊露禅知道武功上身來之不易,楊班侯也被大強度訓練折磨得幾次想到輕生。

國術無論内家外家,都需要将一個拳勢反複練習到一定的量,才能練出其中能力,然而最怕練拳走形,最好就是放慢動作,一邊檢查一邊練習。根本是為練成嚴密的攻防線路,以及驟然發動的拳勁。是以練拳也就分了階段,關鍵階段需要老師看着。要練成獨到功力,是十分艱辛的過程。

同樣慢練,有人帶着張弛,有人卻隻是松着,外觀都差不多,效果卻大不一樣。而天真者以為,這麼慢慢弄着,功力就會越積越深,有一天突然就成了高手。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天賦之外,重要就是苦練,楊家以自己的刻苦,成就了門人的虛榮,教的其實都是一樣,并沒什麼秘法。楊露禅對三個兒子的監督已經一個松過一個,到了楊健侯時則越發不忍管教。楊少侯還能靠着理念正确與人動手,而楊澄甫此時,卻隻能說教的都是真東西,可就是身上沒東西。

楊班侯傳拳較早,對于楊家拳的很多比武,都是楊班侯代父應戰的,打手比較厲害,有其父風貌。清朝時,楊班侯還在神機營上班一般地教着,民國後,民間的太極拳支系崛起,理念已經跟原傳不同,楊班侯繼承的嚴酷練法已經不能适用。楊家頂着正宗的名與實戰,但是就擴大門戶上已經很難招到滿意弟子,楊班侯中年離京,正宗拳法沒能傳開。

楊露禅隻教了七個得意弟子,現在的太極拳早已不是楊露禅的風格

四、宋書銘之後,太極拳變了風貌

辛亥革命後,全佑同王爺們一起被趕出王府,他除了國術之外一無所能,王茂齋收留他在家中,服侍壽終。王茂齋公開對弟子說:我師父是全佑,師爺是楊露禅。凡是滿清皇親國戚這些人前來投師拜門,一概不教。

淩山的弟子不多,他的弟子後來與大槍劉的弟子多跟了吳氏一門,後來又投入了袁世凱手下一位幕僚遺老宋書銘太極門下。宋宣稱宋氏太極,他的理念與楊氏原傳差異很大,是以推手問勁為主,但是他的理論高妙,推手又有妙法,以至于一時間備受追崇,影響很深。後來太極拳追求淩空勁等玄虛追求,多數理論是從他這出來的。

再後來民國後期,徒孫輩的請陳氏太極正宗入京,這些綿軟輕巧的勁路追崇者多不能敵,但又固守理法,以至于楊氏太極拳的形式在變了味的情況下被“綁架”名義,與陳氏太極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兩個形态。

楊健侯自幼聰慧,對勁路了解頗深,也擅推手。因為待人寬厚,和了潮流,雖然與吳氏不是一路,但是根基穩固,後來楊少侯、楊澄甫在祖蔭之下,發展得也都不錯。但也多偏向搭手,而少了打手。楊班侯之技不再。

都說窮文富武,生活都過不上,哪裡有精力練拳?然而練功強度又不是富貴人家所能承受,京城太極,玩玩而已,發展如此之大,隻是閑人太多。原本無趣,因為這圈内圈外的勝負期待,反而有了趣味。

一門一代出一兩個能打的頂着門戶也就夠了,有武夫頂着,名士可以暢談高論,且堅信着,練不成的時候,怎麼都不行,一旦某日開悟,便會厲害得不行。

城市中人,用武的地方,除了治病健體,也就是個買賣糾紛,體會不到綠林的殘酷。結一班子師兄弟,遇着忙時好有個幫襯,打打太極,舒活筋骨多用幾年,老了盡量不拖累人,也就是莫大好處了。安定,祥和,總是好的,上下所願。

PS:本平台收錄的各國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隻為個人學習,因個别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辯證地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