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質疑中國産能過剩,外國人都直呼不解

作者:汽車公社

近期,美國财政部長耶倫在訪華期間,多次就中國一些行業“産能過剩”等問題表達關切。與此同時,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正在通路歐洲,他可能會就歐盟委員會對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是否從補貼中不公平受益的調查進行讨論。

這些高層次的交流顯示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已經引起了全球範圍内的廣泛關注。不過王文濤表示,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快速崛起不是因為補貼,而是因為“不斷創新”。換句話說,是“不斷創新”的理念和實踐推動了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全球市場的迅速嶄露頭角。

補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市場起到了催化作用,但真正讓企業站穩腳跟的,還是其源源不斷的技術革新和産品更新。這種創新展現在電池技術的改進、駕駛輔助系統的研發等方面,這種創新精神,才是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質疑中國産能過剩,外國人都直呼不解

而關于産能過剩的問題,相關部門表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判斷産能是否過剩,要從全球市場需求和未來發展潛力來看,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态。連外媒都認為,這種做法違背經濟學原理,将影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

沒有資料支撐

實際上,路透社在4月10号釋出了一篇标題為《中國一直在關閉閑置的汽車産能》的簡短新聞,其中隻涉及到有關行業的人士的評論。但對于回答“産能過剩”這個問題來說,這篇新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章顯示,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進階官員在周三(4月10日)透露,2023年中國汽車工廠的産能使用率超過70%,同時,那些未被充分利用的産能正在被逐漸淘汰。這一舉措被看作是提高産能效率的關鍵步驟。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對此表示樂觀,他認為這些閑置産能的關閉将推動産能使用率的進一步提升。他的這一觀點是在中國汽車制造商日益尋求海外市場,擴大出口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質疑中國産能過剩,外國人都直呼不解

近期,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因出口産能過剩問題受到了美國和歐洲官員的質疑。然而,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在周二也發表類似評論,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辯護,他表示,“大陸新能源汽車行業尚未達到嚴重的産能過剩水準。”

并且,此前路透社曾報道,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于準許汽車制造商的新電動汽車生産計劃持謹慎态度。這主要是由于對産能過剩的擔憂,以及特斯拉發起的價格戰可能帶來的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下,發改委正努力平衡市場供需,確定汽車市場的健康發展。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純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市場,近年來展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據統計,去年中國國内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激增了36%,而今年,這一數字預計還将繼續增長25%。這樣的增長率不僅彰顯了中國市場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旺盛需求,也反映出中國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上司地位。

然而,盡管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産業如火如荼,但其出口占生産的比例相較于德國、日本和南韓等其他汽車生産大國而言,仍然顯得較低。這或許暗示着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的潛力尚未被完全挖掘,但同時也意味着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還有着巨大的發展空間。

質疑中國産能過剩,外國人都直呼不解

面對如此迅猛的發展勢頭,有人擔憂中國汽車行業可能會出現産能過剩的問題。畢竟,如果産能過大,而市場需求無法跟上,那麼很可能會導緻大量的汽車堆積在停車場中,無人問津。

然而,根據彭博社對上市公司的深入分析,我們發現中國汽車制造商的庫存量其實并未達到過高的水準。同時,中國汽車經銷商協會的資料也顯示,經銷商的庫存并沒有出現異常的增長。這些資料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對産能過剩的擔憂。

當然,也有一些分析師對中國的汽車産能進行了估算。他們認為,中國的汽車産能可能達到5000萬輛甚至更多。與國内2200萬輛的銷量相比,使用率似乎低于50%。然而,這樣的計算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

因為這些估算往往将落後的産能也計算在内,或者過于誇大了實際的産能規模。對此,瑞銀集團中國汽車研究的負責人Paul Kong表示,這種産能過剩的說法其實被誇大了,而且過于簡單化。

質疑中國産能過剩,外國人都直呼不解

确實,一種過于簡單化的觀點是忽視了電動汽車和内燃機汽車之間的本質差別。在新能源汽車的浪潮下,傳統的内燃機汽車的銷量正在大幅下降。是以,将電動汽車和内燃機汽車的産能混為一談,顯然是不合理的。

外媒下場“辟謠”

JSC Automotive的估計則更為具體,他們指出,包括比亞迪、特斯拉上海工廠和上汽集團在内的中國最大的電動汽車出口商,他們的産能使用率都超過了80%。這意味着這些企業的生産效率非常高,幾乎沒有閑置的産能。

榮鼎集團的分析師卡米爾·布勒努瓦也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她認為,内燃機行業受到産能過剩的影響其實更大。而對于電動汽車行業來說,産能過剩主要集中在那些規模較小、缺乏競争力的公司身上。這些公司由于無法适應市場的變化,很可能将面臨生存的危機。

然而,對于發達經濟體來說,他們面臨的真正問題可能是中國汽車制造商的競争力。由于中國在技術、本地供應鍊、全新的交通基礎設施以及較低的能源和土地成本等方面的優勢,使得中國的汽車制造商在全球市場上具有極強的競争力。

質疑中國産能過剩,外國人都直呼不解

雖然政府補貼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但與創新相比,其影響可能是次要的。事實上,中國在綠色技術方面已經領先于歐盟和美國。

布勒努瓦還補充道,中國最大的電動汽車出口商在品質和價格上都具有極強的競争力。這無疑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在全球市場上的一大優勢。随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汽車制造商将在全球市場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實際上,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因出口産能過剩問題受到了美國和歐洲官員的質疑,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看待。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政府和企業一直在積極推動電動汽車産業的發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促進技術創新、提高産品品質和拓展國際市場。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企業的成功也證明了中國的電動汽車産業具有強大的競争力和發展潛力。

質疑中國産能過剩,外國人都直呼不解

關于産能過剩的問題,我們需要認識到,産能過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并不是絕對的。在某些時期或地區,由于市場需求的變化或其他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出現産能過剩的情況。但是,這并不意味着整個行業都存在産能過剩的問題。

此外,中國政府也在采取措施鼓勵企業轉型更新、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市場競争力,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産能過剩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是符合全球發展趨勢的,也是有利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堅持創新驅動、品質第一的原則,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加強與國際合作夥伴的合作和交流,以實作互利共赢的目标。

同時,我們絕不能忽視國際市場的動态變化與潛在風險挑戰,必須時刻保持警惕,采取有效措施來靈活應對各種不确定因素,包括經濟波動、政策變化等,進而確定電動汽車行業的健康、穩定和持續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