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利投資 | 科技成果轉化:中關村、中科院大力推進

作者:寶利投資

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配接科研和生産的重要橋梁,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陸不斷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事業的發展,以高品質科技成果轉化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科技發展水準不斷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将催生出一個個新興産業和創新業态。以北京為代表的科技先鋒城市率先行動,邁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的铿锵步伐。

北京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技術交易實作“雙突破”

寶利投資 | 科技成果轉化:中關村、中科院大力推進

4月26日,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新聞中心舉辦北京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新聞釋出會,會上獲悉,2023年,北京技術交易實作“雙突破”,全市認定登記技術合同突破十萬項,達106552項,比上年增長12.1%;成交額突破8000億元大關,達8536.9億元,增長7.4%。“三城”流向“一區”技術合同成交額24.3億元,同比增長9.6%。

2024年一季度,北京市認定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090.9億元,同比增長10.3%。“三城”落地“一區”技術合同成交額9.7億元,同比增長93.8%;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190.7億元,同比增長106.5%。

據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介紹,這些成效得益于北京市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法規體系和較為完備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體系。北京全市登記的技術轉移機構達到174家;支援北理工、北工大等機關建設5家産業開發研究院,并持續支援清華工研院打造一站式、全鍊條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台;推動15家概念驗證平台開展119項概念驗證服務;率先布局23家标杆孵化器;推動組建國産化人工智能等24個創新聯合體;累計支援建設20家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布局建設光場、工業晶片核心軟硬體等一批共性技術平台。各區也根據産業布局需求,建設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基礎設施。

面向未來,北京将圍繞重點産業領域,建構科技成果供應與産業技術需求雙向通道,建立多節點、高流量的成果轉化網絡,促進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地,提升創新資源對産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提升北京科技成果向津冀轉移轉化成效,加快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助力北京新質生産力發展。

中關村論壇首次聚焦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寶利投資 | 科技成果轉化:中關村、中科院大力推進

4月27日,中關村論壇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大會在北京工業大學開幕。活動現場,力控型輕量化人機柔性協作機器人、半導體晶片結溫與電子系統熱阻構成無損檢測裝置等一批科技成果精彩亮相。這也是中關村論壇年會首次設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大會。

資料顯示,大陸高校專利轉化率約為3.8%,企業專利轉化率約為50%,科研院所專利轉化率約為11.8%,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仍具有較大空間。與會專家學者紛紛表示,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供給端,是推動科技創新“從零到一”的動力源。(資料來自:光明日報)

據了解,各高校攜帶參會的高水準科技成果主要涵蓋未來資訊、未來健康、未來制造、未來能源、未來材料、未來空間等6大領域。此次大會共征集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經驗和高水準科技成果轉化案例500餘項,釋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機制》《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優秀案例》《百所高校科研成果荟萃》等成果,展示了高校科技創新的強大活力。

中科院:近十年累計向社會轉化約11萬項科技成果

寶利投資 | 科技成果轉化:中關村、中科院大力推進

過去十年來,中科院作為國家戰略力量,取得衆多代表性成就。中國科學院院長曾表示,近十年,中科院推動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累計向社會轉化了約11萬項科技成果。十年來,全院科研人員堅守使命定位,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産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領性的重大創新成果。

一是緊扣國家戰略需求,在保障國家重大工程、突破“卡脖子”技術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比如,在載人航天工程中,中科院牽頭負責空間應用系統,研制了數百台套有效載荷。在探月工程中,主要承擔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等任務,為“嫦娥”開展科學探測提供關鍵的技術保障。在北鬥三号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建設中,承擔了12顆衛星的研制任務。圍繞深空、深海科技制高點,中科院研制的悟空、墨子、慧眼、太極、廣目等一批科學衛星,使大陸在空間科學國際競争中占據了有利地位。成功研制了“深海勇士”号、“奮鬥者”号、“海鬥一号”等譜系化的深海裝備,引領大陸的深海科考進入萬米時代。圍繞航空發動機葉片、超分辨光刻機、仿生合成橡膠、高端軸承、高性能特種材料等重大需求,發揮體系化、建制化優勢,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為保障産業鍊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是瞄準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産出了鐵基高溫超導、納米限域催化、量子計算原型機、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等一批高水準的重大原創成果,引領大陸的凝聚态實體、分子科學、納米材料、幹細胞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進入世界第一方陣。在衡量基礎研究水準的自然指數排名中,中科院已連續9年位列全球科教機構的首位。中科院研制建設了“中國天眼”、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人造太陽”等在國際上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成為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的利器,支撐科研人員在脈沖星研究、中微子振蕩、磁限制核聚變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創重大成果。

三是推動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近十年累計向社會轉化了約11萬項科技成果,助力大陸企業的高品質發展。比如中科院研發的“曙光”超級計算機、人工智能晶片、幹細胞修複技術、碳離子治癌裝置等,促進了相關新興産業的發展。中科院煤制乙醇、煤制低碳烯烴等多項技術成功實作了商業化,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能源安全提供了科技解決方案。積極開展抗疫科研攻關,分離出世界上首個新冠病毒毒株,研制了多款疫苗、檢測試劑、藥物等,積極支援科技抗疫。為加強黑土地的保護利用,中科院40多個研究所、千餘名科學家在東北三省和内蒙古聯合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已取得初步的成效。

一直以來,大陸圍繞科技體制改革,不斷為科創企業、金融機構、高校院所等出台扶持措施,制定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并重點發展技術市場、科技成果轉化機構,支援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等。近些年來大陸科技成果轉化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為大陸實作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

部分資料來自:人民網、新京報、中國經濟網、國家科技成果網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