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統文化:敗經(一)

作者:法易說

曾國藩耗用近乎畢生時間對“敗”的深刻了解和刻骨銘心的感悟。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分别探讨了本敗、顯敗、安敗、勢敗和靠敗,每個部分都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作者對于失敗的了解和反思。以下是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概述:

《敗經》是曾國藩晚年大徹大悟的奇想,是為官從政,為人處世的寶典,是曾氏思想的精華。

本敗:強調了修身養性、正心養德的重要性,以及在困難和挑戰面前保持堅定不移的意志。

顯敗:讨論了英雄氣盛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如何韬光養晦,待機而動。

安敗:講述了在安逸中保持憂患意識,以及如何通過自我檢討和适應變化來避免失敗。

勢敗:探讨了事物盛極必衰的道理,以及如何在權力和優勢面前保持謙遜和謹慎。

靠敗:讨論了依賴他人可能帶來的風險,以及如何通過自立和自強來避免失敗。

《敗經》通過這些深刻的見解,旨在幫助讀者了解失敗的本質,進而更好地避免重蹈覆轍,實作成功。

《敗經》

曾國藩

卷一 本敗

憂虞之際 蓄氣長智

【原文】

傳統文化:敗經(一)

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于胸懷坦夷;其效在于身體康健。聖賢之是以為聖賢,佛家之是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難靡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于内傷。

【原文】

諺雲:“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砺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恭然自餒也。

【譯文】

古人在患難憂慮之際,正是品德業績進步的時候。其功勞在于胸懷寬廣,總結失敗的教訓,其效果在于修身養性,身體健康。這就是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的哲理。聖人賢者之是以成為聖賢,信奉佛教的人之是以能修煉成佛,他們成功的訣竅全都因為在遭受磨難挫折的時候,将心放得踏實,修煉得機靈;有活潑樂觀的胸襟,,有坦蕩開闊的意境;這樣,身體雖然表面有點毛病,但不會傷到内部。

諺語說:‚吃一塹長一智‛。我平生德業長進的時候,也在受挫折和受侮辱的時候。是以,在人生艱難的征程中,務須咬緊牙關磨砺意志,積蓄銳氣而增長其智慧,切不可恭然氣餒,一蹶不振。

主敬身強 怠惰事亡

【原文】

傳統文化:敗經(一)

主敬則身強:“敬”之一字,孔門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則千言萬語,不離此旨。内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程子謂:“上下一于恭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氣無不和,四靈畢至,聰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飨 帝。”蓋謂敬則無美不備也。吾謂“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莊敬曰強,安肆曰偷,皆自然之征應。雖有衰年病軀,一遇壇廟祭獻之時,戰陣危急之際,亦不覺神為之悚,氣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強矣。若人無衆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能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譯文】

主敬就身體強健。“敬”這個字,是儒家用來教育人的。春秋時期的士大夫們,也常常提到它。到宋代二程、朱熹他們千言萬語,都離不開‚敬‛這個主旨。内心專靜純一,沒有雜念,外表整齊嚴肅,這就是敬的工夫。出門如同會見重要的賓客,役使老百姓時如同去參加重大的祭祀活動,這就是敬的氣象。修養自己以安天下百姓,笃誠恭敬則天下太平,這就是敬的效驗。程子認為:‚上上下下都能恭敬,那麼,天地自然安于本位,萬物自己發育,氣無不和,風調雨順,各種祥瑞都會到來,人的聰明智慧,也都是以産生。并以此敬事上天和事奉當今皇帝。‛是以說恭敬則一切美事沒有不具備的。我認為‚敬‛對人們最切近的功效,尤其能使人健肌膚,強筋骸。人若莊重恭敬,身體就會越來越強,人若貪圖安逸,身體就會越來越差。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雖然年邁多病,但一遇到壇廟祭祀之時,戰陣危急之際,不自覺感到悚懼,不由人精神為之一振,僅這一點就足以證明‚敬‛能夠使人身體強健。如果人能在無論人多人少、無論事情大小的情況下,都能恭恭敬敬地做,不能松懈怠慢,那麼,身體必定強壯,又有什麼懷疑的呢?

求仁人悅 不仁事多

【原文】

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學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于大學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養庶彙,是于天地之是以厚我者,辜負甚大矣。

【譯文】

傳統文化:敗經(一)

追求仁,人們就會感到愉快。大凡人的出生,都是禀賦天地之理而成靈性,得到天地之氣的化育才成形體。我與人民萬物,從根本上說是同出一源,如果隻知道愛惜自己,而不知道給人民恩惠和愛護萬物,那麼,就違背了同出一源之說,而受到了損失。至王做大官,享厚祿,高居人民之上,則有拯救人民于水火和饑餓之中的職責。讀聖賢們的書,學習古人,略知大義,就有啟蒙後知後覺者的職責。如果隻知道自我完善,而不知道教養人民,就會大大地辜負了上天厚待我的本意。

【原文】

孔門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者自立不懼,如富人百物有餘,不假外求;達者自達不悖,如貴人登高一呼,群山四應.人孰不欲己立己達,若能推以立人達人,則萬物同春矣。後世論求仁者,莫精于張子之西銘,彼其視民胞物與,宏濟群倫,皆事天者性分當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謂之人,不如此,則曰悖德,曰賊。誠如其說,則雖盡立天下之人,盡達天下之人,而曾無善勞之足言,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譯文】

儒家教人,沒有比求仁更大的了,而其中最急切的,就是自己若想成就事業,首先要幫助别人成就事業,自己要想顯達,首先要幫助别人顯達這幾句話。已經成就事業的人對自己的成功不必害怕,如同富人家各種東西都有,并不需要向别人去借;已經顯達的人繼續顯達,不會出問題,這好比身份顯貴的人,登高一呼,四面響應的人很多。人哪有自己不想成就事業,讓自己顯達的呢?如果能夠推己及人,讓别人也能成就事業,能夠顯達,這樣就與萬物一同進入美麗的春天。後世談論追求仁的人,沒有超過張載的《西銘》的,他認為推仁于人民與世間萬物,廣濟天下蒼生,都是敬事上天的人理所應當做到的事。隻有這樣做,才算是人,不這樣做,就是違背了做人的準則,隻能算賊。如果真的如張載所說的那樣,使天下的人都能成就事業,都能顯達,而自己卻任勞任怨,那麼,天下還有誰能不心悅誠服地擁護他呢?

憂勞興國 逸娛亡身

【原文】

習勞則神欣: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于逸而憚于勞,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進之食,與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韪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勞,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羞,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

【譯文】

習慣于勤勞的人,則神都會喜歡他。按人的常情和本性,沒有不好逸惡勞的,無論貴賤、智愚、老少都貪圖安逸而害怕勞苦,這是古今相同的。人們每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飯食,與他一天所做的事情,所出的力基本相稱,那麼旁人就會認可,鬼神也會贊同,認為他是自食其力了。像種田的農夫、紡織的農婦,一年到頭辛勤勞作,不過獲得數石粟數尺布;而富貴人家,終年安逸享樂,什麼事都不做,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羅綢緞,豢養的奴婢成群,高枕無憂,一呼百應,出力多而收益寡,不幹活而得利多,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事,鬼神都不會同意,這樣,能夠長久嗎?

古之聖君賢相,若湯之昧旦不顯,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繼日,坐以待旦,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無逸一篇,推之于勤則壽考,逸則夭亡,曆曆不爽。為 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獲,引為餘辜。大禹之周乘四載,過門不入;墨子之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故苟子好稱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勞也。 軍興以來,每見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艱苦者,無不見用于人,見稱于時。其絕無材技,不慣作勞者,皆唾棄于時,饑凍就斃。故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能而見棄,而鬼神不欽。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于習勞也。

【譯文】

古代的聖明君主,賢德宰相,比如商湯能通宵達旦地工作,周文王隻顧工作竟無暇吃飯,周公旦處理國事廢寝忘食,坐等天亮。他們都是無時不以勤勞激勵自己。《周書·無逸》篇是周公告戒周成王勿耽于享樂之辭,文中提到人若勤勞,便會長壽,人若貪圖安逸,便會夭亡,這是萬古不易的真理。為自身着想,則必須練習技藝,磨煉筋骨,遇到困惑,不斷學習,操心遠慮,居安思危,然後才會增加智慧,增長才幹。為天下着想,則必須自己忍受饑餓勞苦,隻要一人沒有收獲,就應該當作是自己的罪過。大禹治水,乘車環繞國中四年,曆盡辛勞,三過家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為天下人謀福利;都是以極其節儉來對待自己,以極其勤勞、不怕困苦,而拯救人民。是以,荀子非常贊賞大禹墨子的行為,這是因為他們特别勤勞為民的緣故。自從組織軍隊以來,往往見到有一材一技之長,并能忍受艱難困苦的人,都能被人任用,得到當時人的稱贊。而那些沒有才能技巧,又不習慣勤勞的人,都被當時人所唾棄,最後被餓凍而死。是以,勤勞的人便會長壽,安逸的人就會夭折;勤勞,便會有才能,就能為人所用;安逸,就不會有才能,就會被人抛棄。勤勞,便能普濟衆生,連神都會欽佩仰慕;安逸,則無任何價值,無補于人,鬼神都不會保佑他。是以,君子要想成為人們和神都能信賴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習慣于勤勞。

誠則能勝 不誠則敗

【原文】

天地之是以不息,國之是以立,聖賢之德業是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故曰: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

吾輩總以誠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志專而氣中,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心虛則不客氣,不挾私見,終可為人共諒。

用兵久則驕惰自生,驕惰則未有不敗者。勤字是以醫惰,慎字是以醫驕。一字之先,須有一誠字以立之本。立意要将此事知得透,辨得穿。精誠所至,金石亦開,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誠也。以誠字為本,以勤字慎字為之用,庶幾免于大戾,免于大敗。

【譯文】

天地之是以長久運轉不息,國家之是以建立,聖賢的德業之是以能夠廣大長久地布行于天下,都是因為一個‚誠‛字起的作用。是以說,誠這個東西影響着世間萬物的生死存亡;不誠,就沒有一切。

我們應當永遠追求誠心,并虛心處世,心誠就志專氣足,即使千磨百折,也不改變它的原則,終有順理成章,獲得成功的一天。虛心就不會矯揉造作,沒有私心,最終可以為大家所諒解。

用兵時間長久了,驕傲懶惰的毛病就自然産生,驕傲懶惰就沒有不失敗的。勤奮之是以能醫治懶惰的毛病,謹慎之是以能醫治驕傲的毛病。這二字之前必須有個誠字作為它們的根本。一定要下決心,把這事了解透徹,看得徹底。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鬼神也會回避,其關鍵在于自己要有誠意。以真誠為本,以勤奮、謹慎為用,這樣才可以免于大的罪過,免于大的失敗。

有志事成 喪志業敗

【原文】

人苟能自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何必借助于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禦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位,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于我哉!

六弟自怨數奇,餘亦深以為然。然屈于小試辄發牢騷,吾竊笑其志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内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試,自稱數奇,餘竊笑其所憂之不大也。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譯文】

人如果能自己立志,有志氣,那麼想做聖賢、做豪傑,什麼事情不能做到呢?還何必去借助别人幫忙呢?‚我欲得到仁的品德,這仁就到了。‛我想做孔子、孟子那樣的人,就日夜孜孜不倦地攻讀儒學,别的什麼都不學,這樣,誰能比得上我呢?如果自己不立志向,這樣即使天天與堯、舜、禹、湯住在一起,也隻能他們是他們,我還是我,對自己有什麼益處呢?

六弟自己埋怨命運不佳,我很贊成他的看法。但是,他在這次小小的考試中受挫,就牢騷滿腹,我對他立志太小而憂慮的事情不大感到很可笑!君子立志,有博愛世界一切的胸懷,有内以聖人道德為體,外以王者政事為業,然後,才能不辱沒父母的生養之恩,不愧為天地之間的完美之人。是以,他們所憂慮的,是因比不上虞舜,比不上周公為憂,是因德行不修煉、學問不精通為憂。是以,當愚頑的人們得不到教化時,他們才深深地憂慮;當少數民族侵犯中原時,他們才深深地憂慮;當小人在位作惡,賢能受迫害時,他們才深深地憂慮;當千千萬萬普通老百姓得不到自己的恩澤時,他們才深深地憂慮。這就是所謂的悲歎天命多乖而憐憫人窮途無路。所有這一切,才是君子應該憂慮的事情。至于自己一身的屈伸,自己一家的饑飽,世俗的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從來沒有時間優慮這些東西。六弟小試受挫,就自稱命運多舛,我要偷偷地笑他所憂慮的事情太小。

想有所作為的讀書人第一要有志氣,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氣,就不甘心做下流人;有見識,就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所獲就驕傲自滿;有恒心,就一定沒有辦不成的事情。這三個方面,互相聯系,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