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發展新能源産業惠及全球

作者:疊部融媒

中國發展新能源産業惠及全球

www.toutiao.com 2024-06-05 10:24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

核心閱讀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看待産能問題應當秉持市場經濟原則和價值規律。簡單将中國新能源産品出口與“産能過剩”畫等号,不符合經濟規律和比較優勢原則,以“産能過剩”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更不可取。

産能問題是市場經濟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在供求變化的動态平衡中,産能使用率是不斷變化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适度大于需求是市場競争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有利于調節供需,促進技術進步與管理創新。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看待産能問題應當秉持市場經濟原則和價值規律。

中國發展新能源産業符合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中國新能源産品出口是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開放競争的結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簡單将中國新能源産品出口與“産能過剩”畫等号,不符合經濟規律和比較優勢原則,以“産能過剩”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更不可取。随着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們要尊重國際産業分工的客觀規律和實際,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擴大全球有效需求,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赢的産業分工格局,更好滿足國際市場需求。

從經濟規律和價值規律認識産能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産者通常會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産。市場經濟“快魚吃慢魚”的競争法則,會激勵企業通過不斷提高生産效率來降低産品成本和價格,通過擴大生産規模來滿足潛在市場需求并擷取更高利潤,并在這一過程中淘汰生産效率低的産能。這是經濟規律和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必經過程和必然結果。

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是動态平衡的過程。市場經濟中的供給和需求,一般會經曆“過剩—平衡—再過剩—再平衡”的過程。在市場充分競争的條件下,由于存在資訊不對稱和企業發展戰略等方面的原因,産能調整和需求變化往往并不同步。供需均衡是相對的,不均衡是普遍的,局部的供需問題與整體的動态平衡并不沖突。從産業發展規律看,發展速度較快、市場預期較好的新興産業,在完成技術積累和市場培育的初期階段後,會出現投資“潮湧”、産能擴張的現象。在這一過程中,會存在先進産能供給不足與落後産能過剩并存的情況,但這不能說明整個行業是産能過剩的。此外,一些具有明顯季節性的産業,如部分農産品加工業,産能使用率一般不會太高。實際上,适度的産能大于需求意味着市場中存在良性競争,将會刺激企業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産品品質、降低成本、加強管理、完善服務等措施,生産适銷對路的商品并不斷增強競争優勢,促進行業轉型更新和高品質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看待産能問題,要對标世界市場需求。在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國根據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形成各自不同的産業結構和産能規模,并通過“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貿易共享專業化分工帶來的收益。這不僅提高了全球資源配置效率,也增進了各國人民福祉,是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和全球市場公平競争的結果。比如,有的國家向世界提供高端晶片、關鍵零部件等産品,有的國家提供原材料,有的國家提供能源和資源,彼此互通有無、合作共赢。在這種情況下,一國的産能超出了國内市場需求,是經濟全球化中根據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的自然現象,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表現之一,并不是所謂“産能過剩”。如果各國僅以本國市場布置産能,國際貿易就無從談起。這不僅違背了經濟規律和國際分工的基本邏輯,也将給全球經濟發展和各國人民福祉帶來巨大損失。

中國新能源産業代表的是先進産能

中國是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為了有效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氣候變化挑戰,中國積極把握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實施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措施和行動,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緻力于永續發展,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發展新能源産業有利于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裝備和新能源利用大國。根據國際能源署公布的資料,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5.1億千瓦,中國貢獻超一半。目前,中國的光伏、風電産品已出口到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各國群眾提供了高品質的綠色産品。2022年,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與出口的風電、光伏産品,合計貢獻減排量超過2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從發展前景看,綠色低碳是世界發展的大勢所趨。國際能源署測算資料顯示,要實作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将達到4500萬輛,是2023年全球銷量的3倍左右、中國産量的5倍左右;2030年全球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将達到3500吉瓦時(GWh),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中國産量的5倍多。中國的綠色技術、綠色産品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性,是全球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需要的先進産能,将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實作可持續發展目标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新能源産業競争優勢是市場化競争的結果。中國新能源産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争力,主要得益于完整的産業鍊供應鍊、持續的研發投入、優化的流程管理、顯著的規模效應和充分的市場競争,是經濟學比較優勢理論的展現,是全球分工和市場競争的結果。自2000年以來,中國研發投入平均每年增長14.2%,推動産業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2023年,中國量産先進光伏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5.5%。兆瓦級風電整機已形成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多條成熟技術路線。新能源車用動力電池在電池能量密度、壽命和安全性等技術名額上位居世界前列。特别是中國有效發揮國内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使得中國新能源産業在經曆國内市場充分競争後大幅提升技術經濟水準和産品成本效益,最終形成在國際市場中的明顯競争優勢,赢得了不同國家、不同層次消費者的廣泛贊譽和認可。

中國新能源産品出口不存在所謂“傾銷”。傾銷是指把産品以低于成本價向國外出口的做法,但中國新能源産品出口不存在低價“傾銷”。從價格來看,中國新能源産品成本效益高,比較優勢明顯,出口的新能源汽車價格低于當地同類車型,但仍高于其在國内售價,總體是盈利的。從比重來看,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數量占産量的比重僅為12.5%,明顯低于德國、日本和南韓等國家。

總的來看,中國新能源産業在開放競争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産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不論是從比較優勢還是從全球市場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謂“産能過剩”問題。

促進世界經濟發展需要全球合作

炒作“産能過剩”本質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少數國家以“産能過剩”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為本國謀求更有利的競争地位和市場優勢,遏制打壓他國新興産業發展勢頭。

當今世界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開放包容、合作共赢是唯一正确選擇,搞以鄰為壑、零和遊戲無助于世界經濟發展。目前,全球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産能過剩”,而是有效需求不足、增長放緩。世界銀行最新釋出的《全球經濟展望》預測,2024年全球經濟增速将進一步放緩;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将增長3.2%,明顯低于2000—2019年平均3.8%的水準。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給世界經濟大循環帶來了梗阻和障礙,造成需求側萎縮、供給側重複建設和産能使用率下降,影響全球經濟運作效率和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全球産業體系和産業鍊供應鍊呈現多元化布局、區域化合作、綠色化轉型、數字化加速的态勢,這是由經濟發展規律決定的,是曆史大趨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隻有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分工,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産業鍊、供應鍊、價值鍊,更加主動地擴大對外交流合作,才能共享經濟全球化紅利。

放眼未來,經濟全球化的大勢不會改變,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物美價廉産品的需求不會改變。隻有自由貿易、充分競争,才能形成全球産能格局的最優解。各國應加強溝通和對話,深化合作,建立戰略對接、政策協調和資訊共享等機制。要堅持經濟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堅定不移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充分尊重經濟規律和産業國際分工的客觀規律,發揮各國比較優勢,推動産業鍊供應鍊深度合作,做大共同利益“蛋糕”,為世界經濟恢複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注入穩定力量。

(執筆:黃漢權、盛朝迅、榮晨、吳迪)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