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補稅風波背後:賣地下滑,向“煙酒油車”動刀,富人稅箭在弦上

補稅風波背後:賣地下滑,向“煙酒油車”動刀,富人稅箭在弦上

藍白觀樓市

2024-06-20 19:56釋出于河南房産領域創作者

大家好,我是藍白。

6月18号,國稅總局答記者問,其中提到:

“稅務部門沒有組織開展全國性、行業性、集中性的稅務檢查,更沒有倒查20年、30年的安排。”

并表示 “稅企雙方,始終休戚與共”,“對有關涉稅争議,支援法律途徑積極妥當解決”。

這些話是有背景的,最近有個事鬧的動靜不小:補稅。

甯波博彙前幾天發公告說要停産,原因是3月份收到了一份補稅通知。

這一補,就是5個億。

事情的緣起,是去年稅務總局規定,要對重芳烴按照石腦油征收消費稅。

博彙想了個辦法,改造産線,産品從重芳烴變成了重芳烴衍生品,也做了申報。

我這主營變成了衍生品,總不會征稅吧?

補稅風波背後:賣地下滑,向“煙酒油車”動刀,富人稅箭在弦上

哪知道到了今年,一紙通知下來透心涼,衍生品,照樣要征消費稅。

去年7-12月份,博彙的重芳烴衍生品賣了14萬噸,今年前3個月就賣了8萬噸。

如果要征稅,每噸稅負會達到2152元,要補交近5個億。

甯波稅務也有回應,去年11月份已經送了風險提示單,中間談了很多次,企業都不配合。

這事的關鍵點是:改造後變成了衍生品,到底符不符合征稅标準?避稅的理由是不是充分?

到底是投機避稅,敢查就破産給你看?還是以前可收可不收的,以後都要收?

有了解化工和稅法的,評論區可以聊聊。

除了甯波博彙,還有維維股份、順灏股份、北大醫藥都發了補稅的公告。

我朋友是做财務的,經常去稅局,他跟我講,普遍倒查不太可能。

因為稅局根本就沒人手,去年好多編外都清理了,原來編内的不熟悉一線業務,有的辦公室坐久了,頂到視窗去,辦業務都費勁,根本撐不起大規模的普遍倒查。

我覺得,如果是查實偷稅漏稅,對老實納稅的企業更不公平,企業違規用财技打擦邊避稅,追繳沒毛病,不但要追,還要狠狠的罰。

但“補稅”、“倒查30年”這種詞一出來,尤其是這兩年,很多制造業企業,工廠,個體戶賺錢不易,本來就卷的飛起,類似案例極易觸動輿論的神經。

要查,能不能優先從大網紅,大主播,大MCN,天價薪酬的明星,資産隐匿瞞天過海的富豪們開始查?

倒查30年是一場虛驚,今天藍白想跟大家聊點不一樣的關注點。

隐藏在這些補稅公告裡,有個共同的關鍵詞是:消費稅。

對,我們今天要聊的,是地方在賣地收入劇烈下降,分稅制下的事權又責無旁貸的環境下,越來越緊迫的:稅改。

消費稅改革,從2019年就開始提了:“調整優化消費稅征收範圍和稅率,推進征收環節後移并穩步下劃地方”。

隻是,前幾年土地不愁賣,說歸說,配套措施已經沒落地。

直到這兩年賣地繃不住了,消費稅才舊事重提。

今年3月份的《預算報告》裡首次寫了一句話:“研究健全地方稅體系,推動消費稅改革”。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為什麼現在改革消費稅更加迫切?

這還要從分稅制聊起。

30年前的分稅制改革,主要稅收上繳,财力大幅集中。

1994—2023年,中央财政收入從2906.5億元,增長到9.95萬億。

由此,才能确立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制度,保證了不同地區之間的公共服務均等化。

補稅風波背後:賣地下滑,向“煙酒油車”動刀,富人稅箭在弦上

舉個例子,分稅制改革初期,青海人均财政收入1994年是150塊錢,上海是1300塊錢,是青海的8.7倍;

到2022年,青海人均财政收入提高到了5500元,上海是3.07萬,差距縮小到5.6倍。

有了轉移支付,地區之間的差距,才不至于太離譜。

但這麼一來,地方就很難辦:收的錢少了,要辦的事一樣也不少。

比如,養護公路這件“小事”,沖突積攢到現在越來越突出。

從08年開始,一直是中央收成品油消費稅,再轉移支付到地方。

但是,公路養護裡程這些年暴增到500萬公裡,每年缺口保守計算就達到了3000億。

其他的,醫療、衛生、教育、城建、保障房、市政,樣樣要花錢。

錢從哪來?

當年,房改橫空出世,地方可以賣地了,房子可以貸款了。。。

土地财政大幕拉開,空氣中都彌漫着金錢的味道,到2013年允許地方舉債,更是如虎添翼,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财政原地起飛。

但日子就是問題疊着問題,土地是萬物之母,卻也不是萬能的。

今年前四個月,賣地收入比四年前同期下降超過1萬億,這還是不少地方城投托底的數字。

伴随着賣地收入下降,房地産相關稅收也在飛速下降。

補稅風波背後:賣地下滑,向“煙酒油車”動刀,富人稅箭在弦上

這些錢,可都是地方獨享的。

按照現行分稅制架構,大陸18個稅種裡,地方獨享稅種有8個,2022年總收入是2.06萬億。

其中,五個房地産相關稅種收入1.92萬億,能占到8個地方獨享稅收入的93%。

而地産隕落,又對上下遊行業造成次生破壞。

比如,我們看今年1-4月份,增值稅、個人所得稅、印花稅全都在降。

消費稅,還能靠卷煙、酒、成品油在漲。

除了賣地收入和房地産稅收變少,地方上感到壓力巨大,還有一個原因:營改增。

營改增之前,營業稅是地方主體稅種,規模高達萬億;

營改增後,服務業營業稅被增值稅所替代,雖然增值稅分成比例,從央地75:25,調整為五五分成,但地方卻失去了主體稅種。

補稅風波背後:賣地下滑,向“煙酒油車”動刀,富人稅箭在弦上

能收的錢越來越少,要辦的事越來越多,怎麼辦?

說來說去,無非八個大字:事權上移,财權下放。

财從哪來?

隻有兩個選項,一個是年年呼喚的房地産稅,另一個就是消費稅。

房地産稅前兩年幾乎就要問世了,啥都準備好了就差臨門一腳,隻是地産崩的太不是時候,隻能暫時擱置。

征房産稅,是早晚的事,但是現在的環境頂不住啊。

土拍和銷售已經這麼慘了,如果開征,征的少了,跟重慶似的隻占個名頭,沒什麼意義。

征的多了又适得其反,本來現在窮盡手段要吸引富人改善群體,把買房的都吓跑了咋辦?

很簡單的道理,樹上5隻鳥,你開槍打掉一隻,還剩幾隻鳥?

是以,短期對消費稅動刀,幾乎是唯一選擇。

大陸的稅收,有四大稅種。

2023年,增值稅占38.3%、企業所得稅(22.7%)、消費稅(8.9%)和個人所得稅(8.2%),四大稅總計占稅收收入78%。

補稅風波背後:賣地下滑,向“煙酒油車”動刀,富人稅箭在弦上

其中,增值稅是央地五五分成,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是央地六四分成。

唯獨消費稅,作為目前第三大稅種,是唯一一個中央獨享稅。

現在消費稅有三個特點:

1,稅基很窄,主要稅負集中在煙、油、車、酒四大項。

2,主要針對廠商環節征收,下遊消費者平時沒什麼感覺。

3,收來的稅都上繳,沒有地方的事。

對應兩個改革方向:

1,稅基窄,那就擴圍,納入更多奢侈品和高檔消費品。

現在15類消費品中,煙酒油車貢獻了99%的收入,香煙占55.7%,成品油占31.4%。

像一次性塑膠制品這一類高污染消費品,還有私人飛機、更多的名表、名包、珠寶玉石高檔奢侈品,也需要被納入。

補稅風波背後:賣地下滑,向“煙酒油車”動刀,富人稅箭在弦上

還有服務消費沒有納入,比如,娛樂業在營改增之前收5%~20%的稅率,後來改成了6%的增值稅,也有提高的空間。

煙民和酒鬼,還有買豪車和名牌包包,打高爾夫和保齡球的有錢人,想消費,多掏點錢,是不是應該的?

2,征收從生産環節,後移到批發零售環節。從中央獨享稅,變成央地共享稅。

生産環節征稅,實際上加重了企業負擔,偷稅漏稅屢見不鮮。

開頭的博彙,可能存在稅種争議,但其他發公告被追繳的消費稅,絕不見得個個都是白蓮花。

申萬報告裡有個測算,消費稅征收環節後移,可能帶來年化千億的稅收增長。

哪些地方消費能力強,征的稅就越多,“誰消費、誰交稅”是國際慣例,這很公平。

但真正實施起來,肯定會觸碰原來“生産地”的利益。

比如,上海和湖北是卷煙和汽車生産大省、雲南和湖南是卷煙生産大省、山東和遼甯成品油生産大省。

如果改成消費地征收,這幾個省份肯定不答應。

像河南這樣的白酒消費大省,廣東這樣的汽車消費大省,當然樂見其成。

是以,征收環節後移,大機率先試點再鋪開,給地方留一部分,剩下的,還得靠中央财政的轉移支付,來平衡各方利益。

上面說了,重提消費稅,是營改增疊加賣地收入下降,财權與事權不比對的環境下,稅改必打的第一槍。

後面的房地産稅、遺産稅、利息稅、資本利得稅這些直接稅,才是難啃的硬骨頭。

煙民酒鬼、豪車名表要收,遺産繼承、持有多套房、占據塔尖的那些巨額存款、低買高賣的套現投機,也都要收。

有人說,這些“富人稅”會把有錢人都吓跑,看英國法國稅加的,富豪們都用腳投票,掀桌子不玩了。

補稅風波背後:賣地下滑,向“煙酒油車”動刀,富人稅箭在弦上

錯了,歐美收稅狠起來連他們自己都害怕,我們的問題是,打小就沒有針對财産征稅,總得先從0變成1吧?

也有人說,改的太慢了,都知道接下來會怎麼改,卻遲遲看不到落地。

這麼說吧,任何一種改革,都會在解決舊沖突的同時,滋生新的沖突。

無非是“抓大放小”,“事有輕重緩急”而已。

既要又要,是孩子氣的選擇。

權衡利弊,平衡各方利益,才是現實中要做的取舍。

我是藍白,今天先聊到這,咱們下期再見。

檢視原圖 185K

  • 補稅風波背後:賣地下滑,向“煙酒油車”動刀,富人稅箭在弦上
  • 補稅風波背後:賣地下滑,向“煙酒油車”動刀,富人稅箭在弦上
  • 補稅風波背後:賣地下滑,向“煙酒油車”動刀,富人稅箭在弦上
  • 補稅風波背後:賣地下滑,向“煙酒油車”動刀,富人稅箭在弦上
  • 補稅風波背後:賣地下滑,向“煙酒油車”動刀,富人稅箭在弦上
  • 補稅風波背後:賣地下滑,向“煙酒油車”動刀,富人稅箭在弦上
  • 補稅風波背後:賣地下滑,向“煙酒油車”動刀,富人稅箭在弦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