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軍後期第一名将出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為何還打不過

作者:兔哥講曆史

國軍後期第一名将出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為何還打不過,在民國時期的内戰中,國民黨的杜聿明将軍可謂是後期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他深谙兵法,洞察入微,早已看穿了國民黨傳統作戰思路的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兩大反攻政策,試圖扭轉戰局。可惜的是,蔣介石沒有好好珍惜這位真正的軍事能手,反而罔顧杜聿明的建議,自作主張,導緻了國軍在淮海戰役中遭受了慘重失利。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将領被如此蔑視,實在讓人扼腕歎息。究竟杜聿明提出了什麼折中之策?

國軍後期第一名将出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為何還打不過

1948年,中國内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國民黨在華東地區節節敗退,面臨着極大的軍事壓力。就在這危機關頭,蔣介石将杜聿明這位資深将領調任徐州"剿總"副司令,意圖借重他的軍事智慧,扭轉戰局。

作為一名出身黃埔軍校的資深将領,杜聿明在抗戰期間屢建奇功,尤其是昆侖關戰役中他令日軍傷亡慘重,聲名遠播。他不僅對戰争指揮娴熟無比,而且對整軍經營有獨到之處,是名副其實的軍事能手。此時調他前來徐州,蔣氏無疑是汲汲欲制衡解放軍的進攻。

國軍後期第一名将出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為何還打不過

一上任,杜聿明就斟酌再三,在戰略和戰術層面分别做出了兩大謀劃:

戰略層面,他建議集中徐州"剿總"的兵力編成4個野戰機動兵團,暫時放下徐州等大城市不管,乘華野整編之際奇襲山東,包圍殲滅華野一部,奪回泰安濟南,同時鉗制中野,使其無法支援華野。

戰術層面,他建議徹底放棄以往的固守大城市傳統作戰模式,集中一切可用兵力對共軍實施突擊殲滅戰,直指共軍有生力量。

國軍後期第一名将出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為何還打不過

看來,杜聿明已經完全認清了目前國軍作戰的頑疾:固步自封、決策無謀、人浮于事。他建議放下包袱、放眼大局、果斷出擊,完全借鑒了當時解放軍的戰略戰術思路。這無疑是一劑強心針,隻要施行開來,必将扭轉戰局,挽回頹勢。

可惜,這兩大建議并未能得到蔣介石的重視。相反,這位"大元帥"依然我行我素,遵循着他固有的那一套陳舊理念:

國軍後期第一名将出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為何還打不過

首先,蔣氏突然将杜聿明調往東北戰場,要他代替衛立煌指揮撤退。此舉不啻是殺雞用牛刀,完全打亂了杜的反攻政策。

更有甚者,待杜重返徐州時,原定的集中兵力反攻山東計劃早已夭折,蔣氏連基本的軍政大員也不願實施,白崇禧更是另起爐竈,獨自作戰。于是杜聿明的戰略謀劃就此廢棄。

其次,蔣氏一度有意将徐州部隊調往淮河以南,采納杜的建議避開大城市對壘,卻又半途而廢,恢複了老套路,使杜的戰術構想付之東流。

國軍後期第一名将出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為何還打不過

最為可笑的是,在關鍵時刻蔣介石處處橫加幹涉,違背了戰争指揮的基本原則。比如當黃百韬兵團被圍後,杜曾建議先集中兵力擊潰劉伯承,再回頭解救,這一奇計被蔣氏的焦慮情緒硬生生扼殺。後來黃百韬戰敗,杜急調部隊向南突圍,蔣氏又當機立斷改變路線,結果被粟裕一口氣吞下。

我看啊,就算是當年的諸葛亮也絕難招架蔣氏這等瞎指揮、亂作為!蔣完全沒有認識到戰争指揮的專業性,固步自封、頑梗不化,隻講個人意志,完全不顧現實手段。他朝令夕改,臨陣扭轉,違反了戰争指揮及時、連續性的基本特點,令杜聿明無可适從,計謀付諸東流。

國軍後期第一名将出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為何還打不過

蔣氏這種隻重意志、輕視科學的做法固然根源于中國傳統将相思維,但在當代戰争中已完全不合時宜。戰争指揮需要的是在戰略方針不動搖的前提下,合理高效運用現有兵力,靈活應變、連貫推進。

淮海戰役的失利,昭示了國民黨傳統軍事作風的完全破産。蔣介石隻是一味囿于所謂"領袖意志",固步自封,充耳不聞杜聿明這位名将提出的進取之策,終至葬送了最後的機會。戰争指揮原本就是一門需要專業訓練和系統思維的學問,若無專家把關,難免會步步敗退。

國軍後期第一名将出馬打粟裕,已找到克制之策,為何還打不過

此次失利給國軍沉重打擊,從另一角度也折射出蔣氏及國民黨體制腐朽的内在,為何會敗走台灣也就不難了解了。總之,失去杜聿明這等得力幹将,對于國軍無疑是一大損失。反觀共軍專業嚴謹的訓練體系和緊跟時代的謀略,戰役能夠如此決勝,可見一斑。我們要以史為鑒,從中汲取經驗智慧,切莫走老路,依舊故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