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作者:文旅北京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三寶

城市

記憶

北平奇遇記

多有意思的故事,

多麼北京!

1939年,

美國作家瑪麗安·坎農·施萊辛格

為北京寫下的小書《三寶北平奇遇記》,

在85年後,

依然會令讀者發出如此由衷的感歎。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和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一樣,三寶這個小家夥也是來自北京邊上的平原村莊。這一天,跟着爸爸到城裡賣糧。首次進城的三寶跟爸爸走散了,也是以有了很多奇遇:在面攤兒上白吃了一大碗熱湯面,在小胡同裡遇見了捏面人的手藝人,逛了隆福寺廟會,吃了糖葫蘆,最後,曆經曲折的三寶和爸爸團聚,還帶了一隻漂亮的大龍頭風筝回家。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書中插圖

時光回到85年前,三寶這一路所見,正是作家自己在北京的所見,也是她一輩子念念不忘的北京。

《三寶北平奇遇記》隻有110頁,薄薄的一本小書,讓小布站在當下的北京,看到了85年前的北平。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書中插圖

一座城市有自己的情緻,有她最好玩兒、最令人眷戀的内涵。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BEIJING

01

帶個面人兒回家

三寶遇到的面塑藝人在胡同裡捏着各種戲劇人物、飛禽走獸,吸引着小孩子們,三個大銅子兒就能買。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圖為老北京手藝人在街頭捏面人的場景。來源:北京日報用戶端

今天,面塑技藝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八方遊客遊北京之後樂于帶回故鄉的“北京禮物”之一。

據說,面塑起源于中國傳統面食制作,早在唐朝,民間制作“面魚”“面羊”“花饽饽”等用于節慶和祭祀。聰明的手藝人漸漸從中發展出面塑技藝,千餘年來屢屢完善,傳承不絕。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圖為廟會上賣面人兒的老藝人把捏好的面人兒插在前面的木架上,敲着糖鑼招徕孩子們。來源: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北京最有名的面塑藝術家要數“面人郎”家族。2022年冬奧會期間,摩納哥親王阿爾貝二世在人民大會堂體驗面塑制作時的視訊一度火遍全網。為他制作面塑“冰墩墩”的郎佳子彧,是“面人郎”家族最年輕的傳承人。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95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彧自幼受家庭熏陶,三歲與父親郎志春學藝,至今逾20年,勵志傳播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傳統藝術。來源:北京日報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摩納哥親王阿爾貝二世在人民大會堂體驗面塑制作。來源:央視新聞

BEIJING

“葫蘆兒,冰糖的”

02

三寶生活的時代,冰糖葫蘆是走街串巷的小販叫賣的零食之一。遠遠聽見吆喝:“葫蘆兒,冰糖的……”小孩子的饞瞬間被勾起來。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胡同裡賣冰糖葫蘆的小販。來源:北京日報用戶端

冰糖葫蘆在古都小吃江湖裡占據着“符号美食”的地位。不嘗嘗冰糖葫蘆,不能算“吃到”了京味兒。簡單說來,冰糖葫蘆是将各種果子用竹簽串起來,蘸上熬透的麥芽糖稀,糖稀幹了,果子被“凍”在竹簽上,仿佛一串小葫蘆。

北京最經典的冰糖葫蘆用的果子是山楂。初冬,正是山楂最好吃的時節,也是冰糖葫蘆的“最佳賞味期”。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民國時期,京城街頭賣冰糖葫蘆的攤販。來源:中國檔案報

BEIJING

03

逛廟會

廟會對于老北京人來說,是一項商事盛會。包括隆福寺、白塔寺、護國寺、土地廟和花市在内的老北京的“五大廟會”曾經十分出名,其中隆福寺廟會規模最大,也最熱鬧。三寶在這裡找到了走散的爸爸,也在廟會裡看花了眼。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護國寺廟會(選自盛錫珊《老北京市井風情畫》)。來源:北京市方志館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1939年的北京廟會(選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老北京述文 風物民俗》)。來源:北京市方志館

現在的北京人仍然喜歡逛廟會。每年春節,各種廟會活動不勝枚舉。在北京逛春節廟會,是領略北京民俗、品嘗北京美食、購買民間手工藝品的好機會。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2024年春節,北京各處廟會熱鬧非凡。來源:北京日報用戶端

BEIJING

大紮燕兒飛上天

04

“大紮燕兒”,是北京孩子對風筝的統稱。國小課本裡有“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這樣的詩句,紙鸢,是風筝的雅号。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清明上河圖》中放風筝的場景。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

老北京人講究在清明節後放風筝,争奇鬥豔的“大紮燕兒”滿天飛,是春天一景。買風筝,也是逛廟會的樂趣之一,三寶就買了龍頭風筝。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老北京廟會上的風筝攤兒。來源: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風筝制作技藝也是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據說,傳承至今的“北京曹氏風筝”還跟《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有關。曹雪芹留下的《廢藝齋集稿》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系統記載了風筝的起放原理、紮糊技法、繪畫要領,難怪大師把寶玉和姐妹們在大觀園裡放風筝的情景寫得那麼活色生香。

城市記憶|真沒想到!這部京味兒滿滿的小書,誕生在一位美國人筆下……

來源|北京釋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