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4 ADA | 學術成果“百花齊放”,探索糖尿病管理的過去、當下與未來

作者:醫脈通内分泌科
2024 ADA | 學術成果“百花齊放”,探索糖尿病管理的過去、當下與未來

2024 ADA年會熱點研究精粹一文速覽。

2024年6月21日至24日,第84屆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年會于美國奧蘭多召開,來自全球的糖尿病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讨糖尿病領域最新進展。會議凝聚實踐應用與臨床創新,力圖提升糖尿病綜合防治能力,進而惠及全人類的健康福祉。

胰島素作為糖尿病重要的且不可或缺的治療手段之一,其相關研究進展是每年ADA學術盛會中備受關注的話題,那麼本屆ADA年會在胰島素應用方面有哪些最新研究?以點及面,糖尿病管理領域在年會上又有哪些前沿研究成果展示?本文特篩選整理年會相關亮點研究,以飨讀者。

2024 ADA | 學術成果“百花齊放”,探索糖尿病管理的過去、當下與未來

積累中國資料,CREATE研究為胰島素應用再添新證

首次亮相本屆ADA年會的CREATE研究(摘要号:19-PUB)作為德谷門冬雙胰島素在中國開展的首個真實世界研究,填補了德谷門冬雙胰島素在中國T2DM患者真實世界資料的空白,也為大陸臨床醫務工作者更好地應用德谷門冬雙胰島素提供了證據。

CREATE是一項前瞻性、非幹預性、開放标簽研究,評價在真實世界中起始或轉換為德谷門冬雙胰島素治療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該項研究在全國50家研究中心,進行了為期20周的持續随訪,納入了既往接受口服降糖藥(OADs)、基礎胰島素、基礎-餐時胰島素、預混胰島素和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胰島素的成年T2DM患者,起始或轉換為德谷門冬雙胰島素,觀察其在真實世界中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終點是糖化血紅蛋白(HbA1c)自基線至第20周的變化,次要終點是空腹血糖(FPG)的變化和低血糖事件發生率的變化。

研究共納入878名成年T2DM患者(57.4%為男性;平均年齡59.6歲),每天接受一次(47.2%)或兩次(52.2%)德谷門冬雙胰島素治療。起始或轉換為德谷門冬雙胰島素治療後:

● 平均HbA1c顯著降低1.27%(95%CI -1.36;-1.19,p<0.0001)(圖1)。

● 平均FPG顯著下降1.61mmol/L(95%CI -1.81;-1.41,p<0.0001)。

● 與基線相比,20周内非嚴重低血糖事件減少(45 vs 115)。

2024 ADA | 學術成果“百花齊放”,探索糖尿病管理的過去、當下與未來

圖1 起始或轉換為德谷門冬雙胰島素治療後HbA1c自基線的變化注:****與研究結束時相比,p<0.0001

研究表明,在中國真實世界的成年T2DM患者中,起始或轉換為德谷門冬雙胰島素治療均可改善血糖控制。

2024 ADA | 學術成果“百花齊放”,探索糖尿病管理的過去、當下與未來

經典研究與科技創新交相輝映,

ADA年會迸發非凡活力

糖尿病及其并發症的預防、診斷、治療是學界繞不開的重要研究主題,其中,一些裡程碑研究大大推動了世界糖尿病管理的發展程序,例如著名的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1]以及大陸的大慶研究[2]。多年來,這些經典研究并未停止探索的腳步,曆久彌新,其取得的最新随訪結果在本屆ADA年會上受到人們的緻敬和關注。引人矚目的是,2024年Banting科學成就獎得主Rury R. Holman教授的突出貢獻之一便是共同牽頭了UKPDS研究。

此外,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技術也在糖尿病研究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經典研究與科技創新的碰撞之下,本屆ADA年會迸發出非凡活力。下面一起來看看這些研究吧!

● 研究1:2型糖尿病患者強化血糖控制的随機對照試驗的試驗後監測從10年延長至24年(UKPDS 91)(DOI:10.1016/S0140-6736(24)00537-3)

(上下滑動檢視全部資訊)

背景:為期20年的UKPDS研究顯示,與傳統血糖控制相比,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機接受磺酰脲類藥物、胰島素或二甲雙胍進行強化血糖控制,可獲得重大臨床獲益。随後,10年的後續随訪研究結果進一步證明了持續存在的獲益以及二甲雙胍治療的長期效應。本項UKPDS 91研究則是在10年随訪的基礎上進行的額外14年随訪,目的是确定這些獲益是否能夠持續。

方法:1977年至1991年間入組了5102例患者,其中4209例(82.5%)受試者最初被随機配置設定接受強化血糖控制(磺酰脲類或胰島素,或如果超重,則接受二甲雙胍)或正常血糖控制(主要是飲食幹預)。在20年幹預性試驗結束時,3277名存活的參與者進入了10年的試驗後監測期,持續到2007年09月30日。本研究的合格參與者為10年試驗後監測期結束時的所有存活參與者。通過将這些參與者與他們正常收集的國家衛生服務(NHS)資料聯系起來,對這些參與者再進行14年的擴充随訪。臨床結局來自死亡、住院、門診就診、事故和急診室就診的記錄。研究團隊使用Kaplan–Meier事件發生時間和對數秩分析,在意向治療的基礎上,通過随機化血糖控制政策檢查了7種預先規定的綜合臨床結局(即,任何糖尿病相關終點、糖尿病相關死亡、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外周血管疾病和微血管疾病)。

結果:2007年10月01日至2021年09月30日期間,1525名參與者中有1489名(97.6%)可與正常收集的NHS管理資料相關聯。他們的基線平均年齡為50.2歲(SD 8.0),41.3%為女性。截至2021年09月30日,仍存活患者的平均年齡為79.9歲(SD 8.0)。從基線開始的個體随訪時間範圍為0-42年,中位數為17.5年(IQR 12.3-26.8)。總體随訪人數增加了21%,從66,972人-年增加至80,724人-年。在試驗結束後長達24年,血糖和二甲雙胍遺留效應未顯示減弱迹象。與正常血糖控制相比,磺酰脲類藥物或胰島素治療的早期強化血糖控制顯示全因死亡的總體相對風險降低10%(95%CI 2-17;p=0.015),心肌梗死降低17%(6-26;p=0.002),微血管疾病降低26%(14-36;p<0.0001)。相應的絕對風險降低分别為2.7%、3.3%和3.5%。與正常血糖控制相比,二甲雙胍治療的早期強化血糖控制顯示全因死亡的總體相對風險降低了20%(95%CI 5-32;p=0.010),心肌梗死的總體相對風險降低了31%(12-46;p=0.003)。相應的絕對風險降低分别為4.9%和6.2%。在試驗期間或試驗後,未觀察到兩個強化血糖對照組的卒中或外周血管疾病風險顯著降低,也未觀察到二甲雙胍治療的微血管疾病風險顯著降低。

結論:與正常血糖控制相比,使用磺酰脲類藥物或胰島素或二甲雙胍進行早期強化血糖控制似乎可使死亡和心肌梗死風險幾乎終生降低。診斷後立即控制血糖使其達到接近正常水準,對于最大程度地降低糖尿病相關并發症的終生風險至關重要。

● 研究2:在1986-2020年大慶糖尿病和糖尿病預防研究中,新診斷的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損患者卒中發生率在34年随訪期間的變化(摘要号:1270-P)

(上下滑動檢視全部資訊)

背景:卒中是中國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然而,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成人中歸因于卒中的發生率和風險尚未量化。本研究目的是在34年的随訪期間觀察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損成人卒中發病率的演變。

方法:在1632名參與者中進行了一項觀察性研究,包括598名新診斷的糖尿病(NDD)個體、540名糖耐量受損(IGT)個體和494名糖耐量正常(NGT)個體,這些個體最初于1986年被确定,并随訪至34年。研究比較了這些組的卒中發生率和風險比,并根據參數Weibull分布模型估計了卒中發作的中位延遲時間的差異。

結果:在34年的随訪中,NDD組、IGT非幹預組、IGT幹預組和NGT組的卒中累積發生率分别為65.4%、62.8%、49.8%和38.2%。調整協方差後,與NGT組相比,NDD組(HR 1.81;95%CI 1.47-2.72)、IGT非幹預組(HR 1.63;95%CI 1.22-2.18)和IGT幹預組(HR 1.39;95%CI 1.11-1.73)的34年卒中風險顯著更高。與NDD組相比,NGT組卒中發作的中位延遲時間為16.82年(95%CI 6.50-15.57),IGT幹預組為7.84年(95%CI 4.19-11.48)。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亞組分析顯示IGT幹預組的卒中風險顯著低于NDD組(HR 0.64;95%CI 0.47-0.88),與NGT對照組相當(HR 0.99;95%CI 0.69-1.40)。

結論:超過一半的中國新診斷2型糖尿病和IGT成人患者在34年期間發生卒中。IGT女性的生活方式幹預可能有利于降低卒中風險。

● 研究3:使用人體數字孿生模型預測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島素時程(摘要号:1854-LB)

(上下滑動檢視全部資訊)

背景:早期糖尿病前期個體常表現為血糖水準輕微升高甚至正常。然而,它們的胰島素譜通常在高胰島素血症或低胰島素血症時失調,表明胰島素是糖尿病前期檢測更敏感的生物标志物。

方法: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人體數字孿生模型,可以根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時程預測個體的胰島素時程和血糖狀态。該模型結合了脂肪和肌肉中的穩态過程,如胰島素分泌和葡萄糖攝取。該模型提供年齡、體重指數(BMI)和OGTT葡萄糖時程等個體化資料,以預測胰島素狀況。臨床和模拟葡萄糖和胰島素曲線的疊加圖見圖2。

2024 ADA | 學術成果“百花齊放”,探索糖尿病管理的過去、當下與未來

圖2 臨床和模拟的葡萄糖、胰島素濃度-時間曲線

結果:模型準确預測了3例中國男性的胰島素時程、曲線下面積(AUC)和 Matsuda指數,1例健康(受試者1)、1例表現出胰島素不足(受試者2)和1例胰島素抵抗(受試者3)。預測與實際胰島素AUC和Matsuda指數的倍數變化均在1.5倍以内。

結論:研究證明了該模型在使用容易獲得的葡萄糖資料預測難以獲得的胰島素資料方面的高精度。研究團隊希望通過對模型的更多驗證和使用,來預測不同種族和血糖狀态下的胰島素相關名額。

小結

第84屆ADA年會荟聚全球糖尿病專家學者與世界前沿研究,碰撞出糖尿病管理領域的深刻洞察與革新。CREATE研究積累了德谷門冬雙胰島素對中國T2DM患者的真實世界資料,為國内的T2DM治療政策帶來了新的啟示。此外,年會在緻敬經典研究的同時,緊跟科技前沿,探索了人工智能技術在糖尿病領域的創新應用,為全球糖尿病防治事業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1]King P, et al.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1999, 48(5): 643.[2]Pan XR, et al. Diabetes care. 1997;20(4):537-544.

本文來源:醫學界内分泌頻道

本視訊/資訊/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台,“感覺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台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産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