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理響中國 | 金牌思政課】領會“結合”要義 讀懂中華文明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網
【理響中國 | 金牌思政課】領會“結合”要義 讀懂中華文明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他還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等五個方面的“突出特性”。

  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馬克思主義的大曆史觀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整體觀出發,站在中華文明的曆史高度,以強烈的曆史主動,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獨特優勢,開創性地提出“兩個結合”的重大理論命題,既科學地揭示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演進發展的深層邏輯,也科學地回答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現實路徑。無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還是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切實領會好“兩個結合”的思想要義,讀懂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是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迫切需要學懂弄通的重大理論新課題。

  一、領會“結合”要義,是從整體上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了解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的一把鑰匙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深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典範。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作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作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要了解好這個思想上的新飛躍,就必須準确了解“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深刻内涵和思想要義。

  “第二個結合”既是中國共産黨百餘年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程序中的寶貴探索,更是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創新完善中國共産黨思想理論體系的一個重大原創性理論成果。文化的實際,可以說是中國具體實際中最重要的一個實際,“第一個結合”在邏輯上本來可以預設“第二個結合”的存在。但是,為什麼要将“第二個結合”和“第一個結合”并列提出呢?我們了解,這不是簡單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更不是“大實際”和“小實際”的關系,而是在新思想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一種強調,是對中華文明獨特優勢和突出特質的一種凸顯,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差別和發展于以往理論的一種展現。隻有對中華文化獨特優勢和突出特質有深刻的了解,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有深刻的把握,對文化主體性具有高度曆史自信和時代自信,才有可能得出如此深刻的思想認知和理論總結。是以,“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和強化,恰恰是新時代是以新、新思想是以新的一種時代诠釋和文化解讀,在新時代中國思想文化的向前發展上有其特别的新意和深意。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華文明發展史和中國共産黨的思想發展史上,“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是一個原創性的重要理論貢獻,有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要義,是從整體上把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一把鑰匙,是讀懂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密碼。

  二、“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實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新飛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動員

  中國過去數十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成就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掌握中華文明思想和文化上的曆史主動,并作用于中國式道路、理論和制度的建設,是中國共産黨在實踐中一直堅持的寶貴曆史經驗。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堅持解放思想,守正創新,以高度的曆史自覺、文化自信和理論勇氣,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高度重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程序中中華文化主體性作用的發揮。“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和強調,标志着在中國共産黨一百多年來的理論創新和思想文化建設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前所未有地被強調,并成為支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的精神底色和文化基座。在這個“結合”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獲得了新的升華,我們能夠在更廣大的文化空間中,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寶貴而豐富的中國價值、中國智慧和中國精神充分激活并有效運用起來,去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百餘年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一個在曲折中不斷磨合、不斷适應、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看法和評價一直是有所起伏的。進入新時代,随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和完善,傳統文化才獲得了如此之高的地位。這是需要巨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論勇氣的。這也說明,我們黨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作為中華文明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必由之路,“兩個結合”是中國共産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從五個方面深刻闡述了“兩個結合”的必然性,認為“結合”的前提是價值上的彼此契合,“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這造就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态,築牢了道路根基,打開了創新空間,掌握了思想和文化的主動,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曆史程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越來越在各方面的實踐探索中發揮着基礎性作用。例如,在中國式現代化的事業推進和理論建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發揮着固本培元、行穩緻遠的基礎性作用,始終維系和支撐着這個程序的中國特色,使它顯著差別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的現代化,被冠以“中國式”的定義,展現着鮮明而獨特的中國特色。

  新征程上,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号角已經吹響。中國共産黨人正立足“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的百年際遇,秉承中華文化核心價值和基本精神,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行穩緻遠,成就着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就一定要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兩個結合”是必由之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實作曆史新飛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動員。

  三、“突出特質”的重要論述是對中華文明獨特優勢的整體性把握,揭示了中華文化之是以自信和之是以走向“結合”的曆史邏輯、精神價值和實踐智慧

  中華文化的自信,不僅僅源于它的博大精深,更源于蘊含其中的精神價值和中國智慧。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民族有着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展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大陸的獨特優勢”。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着眼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高度,再次談到了這個問題,他強調了支撐中華文明獨特優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諸多重要元素,指出塑造中華文明獨特優勢的中華文化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五個突出特性”。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站在人類文明和中國文化的新高度,着眼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秉承中華文化追求仁愛、和平、共享、包容、統一、創新、發展等核心價值和基本精神,充分發掘、弘揚和發展中華文明之于國家治理、社會教化和天下和合的獨特優勢。推進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深的結合、共同造福全人類幸福事業的整體性把握,充分彰顯和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價值邏輯、曆史邏輯和實踐邏輯。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曆史邏輯。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建立在對于中華文化幾千年來一以貫之并不斷發展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價值和中國理念的整體性把握之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了解未來中國。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在五千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的中華文明綿延傳承至今從未中斷,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中華文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理論底座。在兩者走向結合的過程中,其互相的作用方式是馬克思主義激活、指導并适應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隻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創新性,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得以生根發芽和不斷發展,揭示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邏輯。厚德才可以載物,隻有深厚而博大的文化才更具有包容性。更具包容性,才能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這個突出的包容性,恰恰是馬克思主義得以在中國文化中落地生根的根本原因。古人講,“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又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裡講的是中國文化的創新性。創新是中華文化生命活力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如果說包容性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以落地,而創新性則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主要原因。任何一個優秀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曆史演進的長河中不斷發生流變,大浪淘沙,日積月累,在與各種文化的交流、交鋒、交融中發展創新的。中國共産黨秉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文化發展原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使之不斷适應和融入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等不同曆史階段的具體實踐。正是基于這一實踐邏輯,中國共産黨人走出了一條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創新之路。

  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和“統一性”,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在馬克思主義的激活和結合之下承擔起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使命,彰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價值邏輯。世界上任何一種偉大的文明之是以偉大,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最深層面的價值追求。在近代以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之是以能夠迅速超越其他各種理論,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落地生根、生長,與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在價值追求方面的契合相通是密切相關的。實作“結合”的前提是相契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着具有全球性意義的現代價值:追求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的大同思想;追求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和平思想。

  追求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的大同思想,最終指向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大一統。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國家理念上最為重視的特質之一就是維護國家的統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追求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和平思想,最終指向的是天下太平、世界和平。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發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内在基因,中華文明曆來崇尚“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和平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刻進了中國人民的基因裡。為全人類的和平幸福而奮鬥,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之一。

  文化複興,國家民族才會有希望、有前途。我們看待中華文化,要具備大曆史觀,要具備辯證的思維、發展的思維,要看全貌、看主體、看核心的價值追求,尤其要避免對傳統文化的狹隘化解讀。中國近代以來的種種困厄,很重要的一個根源,恰恰是國人對中國的文化傳統不自信。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當下,面向未來,以廣闊的文化視野、深邃的曆史眼光,以前所未有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堅定推進傳統文化的“兩創”,堅定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肩負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使命,迎來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與文化繁榮。這是中華文化的曆史性大幸事,也代表着世界文明向前發展的正确方向。

  (作者系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

作者:黃梓根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6月13日第2670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