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構的國内外經驗與中國路徑

作者:永大英語

感謝您關注“永大英語”!

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構的國内外經驗與中國路徑

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構的國内外經驗與中國路徑

鄧麗芳 陳露露 王姝怡

摘要:解決研究所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既要看到問題本身,也要看到問題背後的訴求。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設是提升研究所學生教育品質的必然選擇。結合深度訪談、問卷調查和比較分析,從現實樣态與國内外實踐經驗兩方面窺見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的實然之貌。研究發現,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應當包括發展性支援、預防性支援和幹預性支援三大核心要素;目前大陸研究所學生對發展性支援和幹預性支援滿意率良好,但對預防性支援滿意率偏低;以法律/政策檔案為引導、健全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組織、配齊配強人才隊伍和加大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經費投入是國内外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的主要經驗。對此,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應從“重治輕防”轉向“發展為先,重防優治”,同時優化心理支援實施過程和確定各參與主體分工明确。

關鍵詞: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現實樣态;建設路徑

一、問題提出

  近年來,高校學生的心理支援需求備受關注。自2011年以來,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要“滿足學生自我成長的心理需要”。此後出台的相關檔案強調心理健康工作要“更好地适應和滿足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需求”“結合學生發展需要”。随着研究所學生教育規模的擴大和研究所學生在科研創新活動中的關鍵角色日漸突出,為研究所學生提供其所需的心理支援對大陸實作教育強國和推動科技創新具有重要作用。

  回顧已有研究,高校對研究所學生的社會支援從内容上大緻被劃分成四種:經濟支援、學術支援、情感支援和就業支援。心理支援是社會支援中以情感為核心的重要支援形式,以認知疏導、情感勸慰、行為指導乃至實質保障等多種方式,幫助個體解決問題或困境并促進個體長遠發展。研究所學生面臨的問題多元且複雜,要實作長期且顯著的支援效果,就必須采用綜合性的支援政策。由此,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應以心理服務為核心,輔以學業支援、經濟援助和就業指導等措施,以全面且多元的方式促進研究所學生發展。

  此外,就目前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的狀況來看,支援的品質和适切性亟需提升。有限的心理支援、尋求支援的動力不足及缺乏擷取心理支援的相關資訊,是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使用率和感受度較低的關鍵因素。有學者指出,針對研究所學生群體的支援措施應基于明确的需求評估、對學生體驗的考察、資源的可利用性和整合性。也有學者建議有關部門應采取整體關聯的方式為研究所學生提供支援,而非分散和分類的支援方法,并主張将心理支援貫穿研究所學生培養全過程。

  自2000年以來,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行動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陸續開展。幾乎所有高校都開設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為研究所學生提供面對面心理咨詢、自助資源和心理健康課程等服務。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洲等國的高校,還采取“全員參與”的政策,将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認定為整個校園社群的責任。總體而言,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工作在不斷推進。盡管支援的方式有所調整和改善,但有學者指出,高校在評估心理支援服務的有效性方面還有所欠缺,阻礙研究所學生獲得支援的障礙依然存在,研究所學生仍面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境。

  總結以往研究發現,多數研究傾向從“應然”的角度,闡述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應有的樣子,較少關注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實然”的狀态。即研究所學生需要何種心理支援、心理支援現狀如何,缺乏實證依據。此外,盡管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工作已經逐漸從矯治層面轉向預防和發展,但其發展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心理支援如何轉向以“發展為主,兼顧預防和矯治”,需進一步探讨。

  對此,本研究拟解決以下問題: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應包含哪些内容?大陸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的現狀與實踐情況如何?國内外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的實踐經驗對大陸建立科學、高效和完備的心理支援體系有何借鑒?基于社會認知生涯理論,将從發展性、預防性和幹預性三方面,建構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的内容,并豐富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的手段。根據發展性輔導理論,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的重心将由心理問題矯治轉向建構以研究所學生發展為導向的支援型環境。參照教育生态理論中的遷移與潛移律,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工作将整合顯性支援和隐性支援。

  綜上,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首先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初步勾勒大陸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的整體樣貌及研究所學生對目前心理支援的滿意率。随後通過比較借鑒國内外高校的實踐經驗,提出優化大陸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的具體路徑。

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構的國内外經驗與中國路徑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采用聚斂式平行設計的混合方法,通過訪談獲得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要素,問卷調查了解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現狀。結合兩者的分析結果,全面剖析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現實樣态。繼而,對國内外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的實踐經驗進行比較,分析其異同點,為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優化提供參考。

(二)資料資料擷取與分析

  1. 質性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樣,于5所高校共選取21名訪談對象進行深度訪談,受訪者涵蓋研究所學生、研究所學生導師、輔導員和研究所學生家長,學科涵蓋文科、理科和工科。訪談内容包括研究所學生已擷取的心理支援内容及其程度等。訪談結束後将錄音轉錄為文本稿。采用紮根理論編碼範式,先進行開放編碼,将關鍵詞整理歸納為61個核心概念;再通過主軸編碼,對概念進行初步歸類,提取16個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的副範疇;最後通過選擇編碼将副範疇進一步整合為3個主範疇。根據飽和度檢驗原則,選取15份資料進行編碼分析,其餘用于飽和度檢驗,直至編碼分析沒有出現新概念或新範疇,使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要素被充分挖掘。為保證編碼品質,由兩位編碼者獨立編碼,三級編碼的一緻性均高于0.8,編碼信度良好。

  此外,選取美國、英國和芬蘭三個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構較為成熟的國家,通過比較分析,總結大陸與這三個國家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的制度環境、組織架構、人員配置和經費投入的異同,結合大陸現有體系的不足,提出大陸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優化的對策建議。

  2.量化研究。采用分層随機抽樣,向15所高校的研究所學生共發放1100份關于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滿意度的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34份,有效回收率為94%。其中,男生448名,女生586名。涉及理工、文史、社科、藝術和醫學等多個專業,年級分布從碩士生一年級至博士生五年級及以上,樣本的年齡均值為23.94±2.43。問卷基于文獻分析和訪談結果設計而成,内容包括人口學基本變量和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滿意度。滿意度評估包括發展性支援、預防性支援和幹預性支援三個次元,具體内容包括入學适應指導、課程學習優化和科研能力提升等38個條目。采用Likert五級評分制,選項從“非常不滿意”到“非常滿意”。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21,各次元之間中等相關,說明問卷信效度良好。

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構的國内外經驗與中國路徑

三、研究結果

(一)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的現實樣态

  1. 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要素分析結果。根據發展性輔導理論,心理支援不再局限于解決心理問題,更應該關注研究所學生的發展,内容應包括研究所學生學業、就業和生活等多個方面。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提示,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應展現時間向度。基于此,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采用多元支援方式,貫穿研究所學生培養的各個環節,旨在提升研究所學生培養品質,同時兼顧預防和解決心理問題。具體而言,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包括發展性支援、預防性支援和幹預性支援等階梯式支援,詳見表1。

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構的國内外經驗與中國路徑

(1)發展性支援:為研究所學生發展提供日常支援。發展性支援的目标是創造支援性環境,為研究所學生發展提供日常性心理支援。該支援的主要任務是提高研究所學生學習、科研和就業等方面的能力,為研究所學生卓越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表現為六個方面:入學适應指導、課程學習優化、科研能力提升、人際交往促進、積極品質培育和生涯發展指導。

  (2)預防性支援:保護研究所學生免受心理問題侵害。預防性支援旨在預防研究所學生心理問題,排查研究所學生各種潛在的心理健康風險和困難,進而有效發現、應對各種沖突和沖突,使個體心理健康狀況保持良好水準。根據訪談結果,預防性支援包括學業問題幫扶、心理健康宣教、心理狀态評估、自助平台建設和心理健康服務。

  (3)幹預性支援:幫助陷入心理危機或患有心理疾病的研究所學生恢複正常。幹預性支援是專門為陷入心理危機的個體設定的緊急救援性支援。主要服務面對突然或重大學習、生活事件或遭受精神障礙困擾的研究所學生。幹預過程遵循“危機中降低風險和傷害,危機後減輕負面影響并促進恢複”的原則。具體包括學業困境介入、人際沖突化解、生活變故援助、心理危機幹預、心理康複支援等措施。

  2. 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現狀調查結果。研究所學生對心理支援總體滿意率高達90.5%。其中,研究所學生對發展性支援滿意率最高(93.6%),其次是幹預性支援(85.9%),對預防性支援最不滿意(19.6%)。心理支援各次元滿意率排名前五的是人際交往促進(95.0%)、入學适應指導(94.1%)、積極品質培育(92.4%)、人際沖突化解(90.4%)、心理危機幹預(74.7%),排名靠後的是生活變故援助(6.7%)、自助平台建設(4.8%)、心理健康宣教(4.1%)、生涯發展指導(2.4%)、學業困境介入(2.0%)。(見表2)

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構的國内外經驗與中國路徑

不同類别研究所學生的總體滿意程度有所不同。①從性别來看,女生對心理支援的總體滿意率(91.0%)稍高于男生(90.4%)。②從學位層次看,碩士生的總體滿意率(90.9%)略高于博士生(90.1%)。③從年級來看,碩士生群體滿意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碩士生三年級(96.6%)、碩士生二年級(92.6%)、碩士生一年級(88.7%),碩士生的整體滿意率随年級升高而升高。博士生群體滿意率從高到低分别為博士生一年級(93.6%)、博士生四年級(90.0%)、博士生五年級及以上(87.5%)、博士生二年級(86.0%)、博士生三年級(85.7%),博士生的整體滿意率呈U型趨勢。④從學科類别來看,藝術類研究所學生的總體滿意率最高(93.3%),其次是理工類(91.2%)、醫學類(90.8%)、文史類(90.6%)和社科類(88.9%)。

  整體而言,研究所學生對發展性支援和幹預性支援滿意率高于預防性支援。提示高校應堅持以研究所學生發展為核心理念,培養過程需加強預防性支援。針對研究所學生滿意率偏低的服務項目,應及時查找原因并改善服務。服務過程需“做精、做細”,對心理支援滿意率較低的年級和學科類别等應予以關注。

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構的國内外經驗與中國路徑

(二)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的國内外實踐經驗

  結合對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現實樣态的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可知,大陸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初步成型且有所成效,但随着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需求的持續增長,現有體系仍面臨巨大挑戰,特别是預防性支援的不足,限制了心理支援功能的發揮。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大陸高校心理支援服務品質顯著提升,但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在制度建設、組織管理、師資力量和經費投入等方面還有所欠缺。相較而言,美國、英國和芬蘭等國的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工作起步更早,其體系建構也更為成熟。對比分析大陸與其他國家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實踐的異同,為大陸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的完善提供有益思路。

  1. 美國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運作情況。美國高校心理服務起源于100多年前,受聯邦法和州法的保護。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作為美國高等教育福祉總體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為更好滿足研究所學生的心理需求,美國研究所學生院理事會與傑德基金會合作推進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研究,并倡議相關群體共同支援研究所學生心理建設。美國高校的心理咨詢中心,以健康計劃與心理服務為基礎,與學生事務部其他部門聯合,向研究所學生提供包括學術支援、經濟援助和職業發展等在内的系列服務。面臨複雜問題時,學校也會推薦專業的收費服務或公益機構的免費服務。此外,美國的遠端醫療可確定研究所學生随時獲得心理健康支援。聯邦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改善校本心理健康服務項目和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教育訓練。

  2. 英國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運作情況。英國的“全校園心理健康”政策強調師生共同健康,并将高校各項事務納入心理健康保健範圍。遵循英國教育部的法定指南,高校通常制定各自的心理健康促進計劃,如曼徹斯特大學的《教職員工和學生心理健康與福祉計劃》。

  學生服務中心為英國研究所學生提供全方位支援,以心理咨詢為核心服務,并提供學習和職業指導、資金援助等。心理咨詢中心還為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提供減壓服務、研究所學生學習咨詢及同伴支援等。根據導師制度,每位研究所學生享有一名生活導師和專業導師。導師們需定期與研究所學生交流,并與其他支援部門密切合作,共同解決研究所學生的實際困難。一些大學,如愛丁堡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和謝菲爾德大學,組建了專門的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團隊。英國大學還連結校外資源,如本地精神健康服務、地方或國家的志願組織和心理網站等,有效彌補校内心理支援的不足。英國的全民健保系統確定研究所學生可獲得一定節次的免費心理咨詢治療。

  3. 芬蘭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運作情況。從20世紀末至今,芬蘭出台的系列法律對學生心理健康福祉做出了詳細規定,極大促進了校園心理健康服務和管理體系的發展和完善。如《學生福利法》規定,學生福利服務需為整個學校社群提供預防性服務;《醫療保健法》則為研究所學生獲得最低成本的醫療服務提供了法律保障。

  芬蘭高度重視大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建設。不同學段心理健康教育在邏輯上保持統一,同時也突出各自的重點。服務内容包括心理咨詢、學習指導、危機幹預、健康和經濟支援等。研究所學生可從當地的健康中心和芬蘭學生健康服務中心等擷取心理健康服務。研究所學生心理健康保健服務經費的77%由國家提供,其餘的23%由研究所學生繳納。

  4. 大陸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運作情況。自2010年大陸教育部強調加強研究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以來,大陸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日趨完善,但仍未能滿足研究所學生的心理需求,且面臨區域、校際發展不均和服務滲透率較低等問題。

  大陸高校心理服務在學校黨委上司下,由黨委學生工作部和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等部門聯合實施,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人才培養。黨委學生工作部下設的就業指導中心、學習發展指導中心和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可為研究所學生提供就業、學業和經濟支援。大陸特别重視研究所學生導師對研究所學生的心理支援,并出台相關檔案規範研究所學生導師的支援性行為。為提高研究所學生導師、研究所學生輔導員等相關從業人員的心理輔導能力,教育部還定期提供研究所學生心理健康業務指導和技能教育訓練。區域性高校心理健康聯盟,如北京海澱區、東北三省一區和浙江省等,有效推動了區域内高校心理服務合作和水準提升。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項經費使用上享有一定的自主權。

5. 共性與差異分析。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在不同國家各有特色。首先,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的保障方式有所不同。美國和芬蘭多采用立法保障,確定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普遍性和長期性。相對地,大陸和英國偏好政策措施,以靈活性和針對性的方式提供保障。其次,各國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範式存在差異。美國注重循證支援,英國緻力于建設高校心理健康社群并實施監管,芬蘭則把研究所學生心理服務納入國家福利體系。大陸強調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結合,重視導師的作用。最後,政府與社會力量的深度合作是美國、英國、芬蘭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工作的又一創新性模式。相對而言,大陸社會力量參與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服務整體仍處于起步階段。(見表3)

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構的國内外經驗與中國路徑

各國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實踐雖存在差異,但其在保障研究所學生心理健康的權利、心理服務組織、心理服務内容、心理服務隊伍建設和心理服務财力配置方面又存在共同點。即心理支援都緻力于幫助研究所學生取得學業成功和幸福。

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構的國内外經驗與中國路徑

四、大陸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設的優化路徑

  基于大陸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的現實樣态和國内外實踐經驗的比較分析,從心理支援建設的内容、路徑和主體三方面着力,提出大陸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設的優化路徑。(見圖1)

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構的國内外經驗與中國路徑

(一)循證引領: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需從“重治輕防”轉向“發展為先,重防優治”

  由訪談結果可知,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應包括發展性支援、預防性支援和幹預性支援。而調查結果提示,相比于預防性支援,高校更注重幹預性支援。為了更好回應研究所學生的發展性需求,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構應從“重治輕防”轉向“發展為先,重防優治”。

  首先,要強化“發展是最好的預防”的理念,建立梯度化的支援機制。研究所學生的心理訴求與大學生有着質的不同,“研究所學生遇到的學習和生活壓力與大學生完全不同,試錯的機會比大學生少很多”。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校應優先考慮研究所學生個體的發展需求。訪談發現,研究所學生特别關注自身發展,“希望學校可以提供更多出國交流的機會”“加強工位建設、就業資訊建設”。發展性支援應貫穿研究所學生入學、培養和就業等環節。此外,研究所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态關系到研究所學生的發展品質。“課題進展不順利,也會造成身體上會有一些焦躁”。預防性支援的保健作用應被重視。此類支援采用防微杜漸的政策,将研究所學生心理健康隐患扼殺在搖籃裡。對已經陷入心理危機或患有心理疾病的研究所學生,幹預性支援提供必要的彌補和修複。“希望導師對延期畢業的同學給予明确的訓示和幫助”“為延期畢業的學生發助學金、津貼”。綜上,高校應通過調查研究等方式,關注研究所學生不同階段具體所需的支援内容,建立與需求相比對的科學支援機制。

  其次,要緻力提高心理支援在研究所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滲透率。研究所學生負面回報較多的主題涉及:①缺乏與職業相關的專業指導。研究所學生普遍擔憂個人技能和專業知識是否符合市場需求,他們盼望學校提供更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和就業資源。②對開題不通過、延期畢業的同學幫助不足。“那些延期畢業的同學真的不容易,被配置設定到條件不好的宿舍,也沒有生活補貼,學業壓力本來就大。”③心理健康服務在研究所學生中普及率不高。此類回報主要集中于心理健康服務資源稀缺、資訊普及程度不高和服務不便捷。“心理咨詢很難預約,說自己有自殺傾向才預約上的。”高校需“主動下探”,了解研究所學生的心理需求,制定全面且有效的心理支援戰略。

  最後,要擴大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的受益面且以符合研究所學生需求的方式全面開展。考慮到研究所學生時間緊迫、目标導向、高自主性等特點,支援的方法包括:①将心理支援作為一種理念,營造支援性的文化和環境。研究所學生通常從人力和物質資源,資訊、建議或指導,被學校當成“自己人”感受支援。如“書記會定期找研究所學生聊天,采訪什麼的,對我們解決心理上的問題有用”。②将心理支援作為方法過程,發揮心理支援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功能。

(二)過程優化: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工作實施方案應朝向精準化發展

  目前大陸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效果不夠理想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對研究所學生的心理支援需求關注不足,且缺乏明确的指導和規範。基于實證研究與國内外實踐經驗,大陸可從宏觀政策和微觀行動兩方面着手,推動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1. 宏觀層面。一要強化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保障制度建設。目前大陸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相關政策凸顯“柔韌有餘,剛性不足”的特點,借鑒美國和芬蘭的成熟法規,提高大陸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政策的執行力度。二要建立專門的校内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機構。由該機構負責制定和執行符合研究所學生需要的心理支援計劃。三要拓展研究所學生心理服務資源。整合校内外力量,形成協調支援網絡。通過學習美國、英國和芬蘭高校的校外資源運用方式,大陸可積極促進社會組織、醫院機構等與高校内部資源整合,共同建構一個高效關聯的心理支援團隊。四要加大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資金投入。加快健全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多管道資金供給體系,積極引入社會資本,發揮政府在資金投入的主導作用,以保障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活動的順利進行。

  2. 具體層面。一要確定心理支援的服務品質,特别是滿意率較低的服務。根據調查,應繼續保持發展性支援和幹預性支援服務的高标準。對這兩類支援中滿意率較低的項目,如生涯發展指導和學業困境幫扶,可通過強化研究所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院系聯合幫扶、機會保障和善後保障等形式為研究所學生提供更多幫助。此外,需改進預防性支援措施,如設定研究所學生學業咨詢與輔導、加大心理健康宣傳力度、創造積極的院系和實驗室文化、擴充心理支援線上資源和開設研究所學生專項心理健康服務等。二要注重平衡不同研究所學生群體的需求,確定研究所學生能公平擷取所需支援。高校應基于實時調研結果,利用好現有資源,精細調整支援服務的品質和數量,盡量滿足不同研究所學生的需求。

(三)明确責任: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各主體的分工應細化

  為有效助力研究所學生全面發展,除建立健全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工作機制和制定具體細則之外,還需明确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各主體的任務,細化參與主體的責任落實,確定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有序開展。

  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設的主體應由政府主導,高校為核心,社會各界協同參與構成,涵蓋研究所學生導師、研究所學生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健康教育者、職業生涯指導教師和同伴互助團體等。首先,要形成以研究所學生導師和研究所學生輔導員為領銜,聯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生涯規劃指導教師等組建而成的核心隊伍,并充分吸收不同性質的同伴互助團體形成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服務隊伍的合力。其次,明确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各參與方的職責。如教育部主導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制度建設,并負責監督實施情況。财政部門應確定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有穩定的經費來源。高校作為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的執行主體,需有效整合校内外資源,并開展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的學理性研究。再次,要明确校内支援隊伍的責任和激勵機制。研究所學生輔導員不僅要做好研究所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工作,還要與其他相關人員積極協作,共同為研究所學生提供支援。同時,要積極發揮不同性質同伴支援隊伍的輔助作用。最後,要提供配套政策,鼓勵和動員社會力量發揮優勢,參與到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工作中來。

(本文首次發表在《中國高教研究》2024年第6期)

研究所學生心理支援體系建構的國内外經驗與中國路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