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出軌選擇原諒後如何才能獲得好結局?關鍵看這一點!

作者:咨詢師陳曼

面對背叛,該不該原諒一直都是被大家頻繁關注和讨論的問題,所有人都期待自己的選擇可以讓自己迎來一個幸福美滿的結局,沒有人想要去往更糟糕的境地。

那麼,被背叛後選擇原諒到底有沒有迎來好結局的人呢?觀察生活發現的好像都是原諒背叛者之後過得更凄慘的例子,有沒有原諒後結果還不錯的,或者至少不悲慘的可以分享一下經驗嗎?

背叛後選擇原諒不是不可能有一個好結局,隻是這個好結局大機率不是别人給的,而是你自己掙的。

基于人本身的複雜性,我們其實無法預知任何一段關系的結局,是以天底下也根本不存在一定會導向好結局的完美選擇。面對背叛出軌這樣的行為,不論你原不原諒,都有可能幸福,也有可能悲慘。

慘與不慘,最大的差別不在于是否原諒出軌的伴侶,而在于這個選擇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你的本心,而你又有多大的能動性去引導這個選擇走向你期待的好結局。

出軌選擇原諒後如何才能獲得好結局?關鍵看這一點!

人人都想要一個好結局,但何謂好結局呢?

絕大部分人腦海中想到的好結局幾乎都是圍繞着背叛者展開的,比如伴侶首先要全心全意的回歸家庭、和第三者徹底切斷聯系,其次他要洗心革面好好做人,對妻子懷着抱歉的心情做出各種補償,然後兩個人重建立立信任,恢複以往的幸福生活。

而不好的結局呢?無非就是背叛者回歸家庭之後仍然三心二意,和第三者保持聯系或者在婚外重建立立關系,又或是雖然不再背叛家庭了,可在家裡就像成了一個失去靈魂的空殼一般,你無法和他深度交流,甚至他在不順心的時候還會把自己的痛苦都歸因于你。

這種對好結局的期待乍一看好像沒有什麼問題,但你去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幾乎都是建立在背叛者的能動性之上的,呈現出一種看似美好、實則前景一片灰暗的“刻闆好結局”。

什麼意思呢?當你把好結局框定在“不再經受第二次背叛”或者“伴侶對你的态度要有xx轉變”之上時,你就把自己定位成了一個隻能期待對方做出改變的被動角色上,期待這樣的好結局就像期待中彩票一樣,隻能把自己交給命運。

其次,絕大部分被背叛的人因為經曆了情感斷裂等各種創傷性打擊,是以很容易放大自身對于安全感的需求,進而把對幸福結局的執念全壓在安全感的獲得上,反而忽略了很多其實很重要但在當下無暇顧及的需求。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即便原諒了背叛,但每天仍舊活在被背叛的恐懼之中,不受控制的監測對方的一言一行,并從中不斷捕捉着那些可能預示着危險的信号。當自身還處于創傷帶來的一系列應激反應當中時,人是很難察覺到什麼才是自己在一段關系裡最看重的部分,這個時候你越想到達“好結局”的彼岸,越是會感覺到力不從心,同時對“好結局”的執念也就越深,如此惡性循環。此時此刻,對好結局的追求反而變成了想要快速消解内心匮乏感的一種手段,并沒有觸及到你真正在意的核心需求。

說白了,得到好結局的第一步肯定是先定義好結局,即知道自己對于一段關系的核心需求是什麼,去抓住主線,而非人雲亦雲的跟着大家做支線任務,即要想過得好一定是先知道什麼對自己好。

出軌選擇原諒後如何才能獲得好結局?關鍵看這一點!

何為對自己好呢?說到底,每個人心心念念的好結局概括起來無非就是:關系可以如我們自己所期待的那樣展開,日常生活可以讓自己感到快樂和幸福,而非痛苦和束縛。原諒背叛過家庭的伴侶,未來不會因自己的決定後悔,反而慶幸當初幸虧沒有輕易放棄。

那麼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你要定義好結局就先得定義自己理想的關系和生活,即你對婚姻的期待有哪些?别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其實這些需求可以細化到物質水準、兩個人的交流狀态、家庭責任的分工等一系列層面,你可以先把這些期待一一羅列出來,然後選取其中最不能舍棄的部分,這就是你對婚姻的核心需求,也就是你能否擁有好結局的關鍵要素。

隻有當你對好結局有一個具體且清晰的定義時,你才能夠拿着這個标準去衡量原諒這個選擇究竟能不能實作你的期待,然後在實際的關系中去尋找突破口。

很多人之是以原諒了也讨不到好,就是因為他們跳過了“定義自身需求”這一步。要不就是跟着周圍人的意見走,别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要不就是順着自己的情感慣性走,因為承受不了依賴喪失帶來的痛苦以及自己獨自生活的恐懼等等貿然選擇原諒背叛者。

而這種沒有自我根基的原諒很快就會被現實生活擊倒,那些在背叛之前就已經出現的婚姻問題會再度襲來,而疊加了背叛這個要素,很多人其實是更不具備能力去處理這些問題的,她們沒有目标也沒有方向,隻能再度陷落到重複的處境。

當然了,定義自己内心的好結局也并不是獲得幸福的終點,如何引導你的選擇走向你所期望的圖景也是這其中的重要一環。

比如有的人定義的好結局是兩個人可以達到深層次的連結狀态,互相能夠在生活中給予彼此了解和支援,那麼你在選擇原諒之後就應該朝着這個方向去努力,不管是通過自我暴露來拉近彼此心理距離,還是通過耐心傾聽的方式去了解伴侶,這些才是引導你們的關系往美好結局發展的關鍵。

再比如有的人定義的好結局是自己能夠完全從背叛的陰影中走出來,和對方重建立立起信任關系,那麼你的方向就應該是了解對方背叛的深層次動機,并在婚姻關系中盡可能的去一起填補這種匮乏,讓對方也配合的和你一起修複關系。

不管你要采取的具體方法是什麼,前提都是你得先具備我們在開頭提到過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說得更通俗一點就是擁有自我負責的能力,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去影響或者改變事物發展的走向。

出軌選擇原諒後如何才能獲得好結局?關鍵看這一點!

當然,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很多人可能到一到執行層面就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長時間的沉浸在背叛帶來的痛苦中,壓根兒沒有做出任何改變的動力;又或是一旦行動沒有得到良好回報就容易洩氣,無法把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持續的做下去……

那麼在面對背叛問題時,我們到底該如何激發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呢?

事實上,在面對背叛事件時,你能否擁有足夠強大的主觀能動性往往和你的叙事模式有關。在心理學中,叙事模式主要指的是一個人從何種視角來了解和表達自己的經曆、内心感受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那麼在背叛這個具體事件中,你的叙事模式概括來說就是你從哪個切面、用什麼樣的詞彙來講述背叛。

叙事模式從叙事視角上來看可以分為自我叙事和他人叙事,分别代表着從自我感受出發的主體視角以及從他人評判出發的客體視角。

很多人之是以對改變現狀缺乏足夠的動力和積極性,就是在于她們在面對背叛時多采用的是他人叙事而非自我叙事模式。比如被背叛之後第一時間考慮的不是自己的感受如何,而是背叛者還愛不愛我,家人朋友如何看待我、社會環境如何評判我等類似問題,而當一個人長時間沉浸在他人叙事的模式裡時,她的選擇就更可能被他人的看法所影響,進而隔絕了自己内心深層次的感受和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原諒這個選擇可以是為了維持背叛者心中的“好妻子”形象而做出的;也可以是順從了父母的好心建議,為了回避獨自生活的風險而做出的;還可能是為了維持社會意義上的完整家庭,不讓自己落入單親媽媽的角色之中而做出的……總之這中間沒有一個理由是真正發自本心的,這就決定了她們在執行過程中必定是後繼乏力的,因為她們的改變缺乏了“自我”這一重要根基。

是以擁有主觀能動性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用自我叙事代替他人叙事模式,關注“我”這個主體在經曆背叛後的一系列反應,你可以不斷向自己發問,比如:我目前的感受是什麼?我如何看待伴侶和我們之間的關系?如果原諒,我想要的改變是什麼?我在關系裡最缺乏的能力是什麼?通過叙事模式的轉移把視角從他人身上移開,進而找到自己的内生力量,這才是你能夠持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鍵。

出軌選擇原諒後如何才能獲得好結局?關鍵看這一點!

除此之外,叙事模式在性質上又可以分為積極叙事和消極叙事,而這兩種模式也與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着密切聯系。積極叙事通俗來說就是偏向于用更多正向的、可變的詞彙來定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遭遇,而消極叙事則偏向于用更多負面的、固化的詞彙來定性各種事件。

想想在面對背叛時,一個人喜歡把背叛描述為自己認知上的一次更新,認為這是兩個人情感關系更進一步的機會;而另一個人則把背叛定性為自己幸福的終結點,認為自己從此以後再也沒辦法擁有純粹的情感關系了。那麼這兩個人誰更有可能去願意做出改變呢?

積極叙事通常會給人帶來希望和動力,而消極叙事則讓人感到挫敗和無力,是以發揮主觀動性還在于你要用一種發展的眼光去看待背叛問題,而不是沉浸在那種等待他人救援的受害者情緒裡,遲遲無法前進。

說到底,沒有一種好結局是單單靠着一個足夠正确的選擇而自然得到的,好結局的關鍵在于你能夠在遵從本心的前提下做出一個符合自身的選擇,同時又能夠擁有足夠的主觀能動性去引導它朝着你想要的方向發展。

當你擁有了自我覺察和自我負責的能力時,原諒與否其實都能夠讓你得到想要的好結局。

-END-

本文首發知乎平台: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